我曾寫了上百篇投資筆記,假如上帝規定:“你死後所有的筆記都將焚燬消失,人們再也記不起你
曾經說過的話,你只能留下一篇給後人。”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把這篇文章留下。
本人算不上什麼頂尖高手,只能說在這個市場存活了十七年,勉強能維持基本收益的狀態,在這個
市場這麼些年見慣了很多高手的崛起和隕落,這個市場並沒有什麼祕密,也沒什麼所謂的交易祕訣
和絕招,好像所有很多交易員都在追求所謂的聖盃,但是很遺憾這個市場並不存在聖盃就像物理學
上不存在永動機一個道理。存在的只有多年的經驗,正確的認知和一致的執行力。
以下是我其中一個賬戶的截圖,不是來炫耀,只是想讓你們知道,投資交易,其實很簡單。

我在幣圈摸爬滾打的時間已經 17 年,接觸過的投資者起碼超過 1000 個,但真正成功實現財務自由的不足 10 人,即成功率不到 1%。
第一部分:爲什麼在幣圈賺錢比登天還難?
我們不妨採取發散性思維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爲什麼 Vitalik 僅憑白皮書就能締造以太坊帝國?而無數區塊鏈創業者耗盡畢生積蓄卻顆粒無收?爲什麼 DeFi 浪潮三年誕生了 60 個億萬富翁,而傳統礦業十年都難出一個百億富豪?是不是因爲玩 DeFi 的都是天才,開礦場的都是傻子?答案顯然不是:因爲區塊鏈是指數級進化的行業,而礦業早已進入內卷化的紅海。
在一個技術迭代速度超過摩爾定律的領域,昨天的真理可能就是今天的謬誤。2017 年靠 ICO 暴富的玩家,2020 年大多死在 DeFi 挖礦的無常損失裏;2021 年的 NFT 炒家,2023 年正爲鏈上垃圾資產焦頭爛額。這就得出了幣圈第一生存定律:
在日活代碼更新量超 10 萬行的行業裏,經驗折舊速度比盈利速度更快
幣圈的技術革命密度遠超傳統金融:2009 年 PoW 創世、2014 年智能合約誕生、2020 年 DeFi 爆發、2022 年 ZK 技術突圍、2024 年 AI + 區塊鏈融合…… 每 18 個月就會出現顛覆式創新。第一批靠比特幣挖礦賺錢的人,看不懂 NFT 的價值;玩懂 NFT 的年輕人,又搞不懂 Layer2 的擴容邏輯。這種代際認知差,比股票市場的技術分析與價值投資之爭殘酷百倍。
再看行業門檻:開設交易所需要牌照,但買幣只需要手機號。2024 年全球加密貨幣用戶突破 5 億,僅幣安日活就達 800 萬。這意味着當你在 OKX 開多 ETH 時,對手盤可能是硅谷程序員、尼日利亞礦工、華爾街量化基金,甚至是 AI 交易機器人。股票市場的 3000 萬投資者尚且廝殺慘烈,5 億人混戰的幣圈,想成爲前 1% 需要淘汰多少人?答案是 4950 萬。
這就引出幣圈第二生存定律:零門檻意味着零保護,當菜市場大媽都在討論 FIL 質押時,鐮刀已磨得鋥亮
最致命的是,幣圈是比股市更極致的零和博弈場。股票背後有實體企業創造價值,而加密貨幣的漲跌本質是資金共識的轉移。你在合約市場賺的 100U,必然來自另一個爆倉者的保證金;你高價接盤的 NFT,終將套牢下一個信仰者。這種純粹的資金遊戲裏,對手不僅在進化,還能使用槓桿、量化、跨鏈套利等 “降維打擊” 工具。當你還在看 K 線圖時,華爾街基金已經用 AI 分析鏈上 24 小時資金流動。
幣圈的殘酷之處在於,它同時放大了三大定律的殺傷力:技術迭代速度讓經驗失效,低門檻涌入海量對手,零和博弈特性決定了必須有人被淘汰。這就是爲什麼即便你智商超羣、晝夜盯盤,依然可能在一次黑天鵝事件中歸零 —— 就像 2022 年 LUNA 崩盤時,那些凌晨三點被平倉的機構投資者,他們的 K 線圖比你我的更精緻。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是希望勸退 70% 的投資者。幣圈不是賭場,而是絞肉機,賭場至少有明確的規則,而這裏連莊家都可能被黑客綁架。但最終能勸退的,估計連 1% 都不到。人總有一種迷之自信,尤其是在其他行業混得不錯的人,覺得自己能看透區塊鏈的本質,結果進來才發現,連私鑰和助記詞的區別都沒搞懂。
剩下那 30%,要麼是靠幣圈喫飯的從業者,要麼是對區塊鏈技術有信仰的理想主義者。既然選擇留下拼一把,就要先做到知己知彼。接下來,我就要揭露 90% 的幣圈投資者都會犯的致命錯誤。
第二部分:幣圈投資者的十大死亡陷阱
1. 研究衛生紙的時間比研究項目多
我認識一位傳統行業老闆,2021 年帶着 500 萬入場,買幣前連白皮書都懶得看,理由是 “區塊鏈項目不都一樣嗎?” 他靠朋友推薦買了某個公鏈代幣,直到項目方跑路才發現,所謂的 “全球領先技術” 其實是複製粘貼的以太坊代碼。
這種人在幣圈佔比 70%:買包煙要對比三個便利店,買價值幾十萬的加密貨幣卻只看社羣熱度。他們知道比特幣總量 2100 萬,卻不知道減半週期對挖礦難度的影響;他們聽說過 DeFi 流動性挖礦,卻算不清無常損失的計算公式。當你問他爲什麼買 SOL,他會說 “馬斯克推薦過”,卻不知道 SOL 的共識機制存在什麼隱患。
2. 把合約當賭場,卻指望靠運氣發財
“你有沒有在澳門玩過百家樂?”
“有!”
“你是否羨慕賭場老闆穩賺不賠,爲什麼他開賭場能賺錢,你去賭反而輸錢?”
“因爲他是莊家,我是賭客。”
同理,爲什麼交易所靠合約手續費年賺百億,你卻在合約市場反覆爆倉?因爲你把合約當成了賭博工具,而交易所把它當成了抽水機器。
幣圈 30% 的投資者,把合約槓桿當成 “快速暴富通道”。他們用 100 倍槓桿梭哈的理由,居然是 “今晚 K 線看着要漲”。卻不知道 100 倍槓桿意味着,價格波動 1% 就會爆倉 —— 而比特幣日均波動率超過 3%。這種人就像拿着打火機在加油站抽菸,爆倉只是時間問題。
3. 靠玄學炒幣,把運氣當能力
很多人買賣加密貨幣的依據,比星座運勢還離譜:
“今天是比特幣生日,肯定會漲”
“這個代幣代碼後兩位是 88,大吉大利”
“馬斯克發了條狗的推文,DOGE 要拉盤了”
更可笑的是那些 “主力信徒”:“這個幣主力吸籌完畢,馬上要拉 10 倍”“莊家在洗盤,我要加倉”。兄弟,在去中心化交易所裏,連項目方都不知道籌碼分佈,你居然能看出 “主力動向”?這種人應該去開天眼,而不是炒幣。
2023 年某 MEME 幣爆拉 50 倍後歸零,我問接盤的散戶爲什麼買,他說 “感覺社區很活躍”。這種建立在臆想之上的投資決策,跟閉着眼睛過馬路沒區別。
4. 假裝勤奮,用碎片化信息麻痹自己
50% 的幣圈投資者有個共同點:手機裏裝着 10 個行情 APP,關注 200 個幣圈大 V,每天花 8 小時刷社羣看分析。但他們的收益曲線,比心電圖還難看。
這些人收藏了 100 篇 “幣圈暴富祕籍”,卻從未完整讀完一篇白皮書;他們能背出比特幣的每一次減半時間,卻算不清定投的年化收益;他們知道 Vitalik 的生日,卻不知道以太坊的 Gas 費機制。這種碎片化學習,就像用碎片拼不出完整的鏡子,最終只能照出扭曲的認知。
更可怕的是,很多所謂 “幣圈導師” 自己都沒搞懂區塊鏈,靠抄襲 Medium 文章混飯喫。跟着這種人學炒幣,就像跟着盲人學射箭。
5. 只買自己看不懂的幣
70% 的程序員炒幣,從來不買自己公司開發的代幣,卻跑去買農業題材的 NFT;做礦業的老闆,寧願去炒 DeFi 代幣,也不碰礦機相關的股票。
因爲了解,所以質疑;因爲陌生,所以迷信。這就是幣圈的 “朦朧美” 陷阱。做 Layer2 的知道 Optimism 的技術缺陷,所以不買 OP;但他覺得 Solana 很快,就重倉 SOL,卻不知道 SOL 的網絡擁堵問題有多嚴重。
自選股裏躺着研究了半年的優質項目,卻被社羣裏突然冒出來的新幣吸引。這種 “喜新厭舊” 的心態,導致 90% 的人永遠在追漲殺跌。
6. 技術止損變成 “頻繁割肉”
這是最具爭議的一條。幾乎所有幣圈教程都在說 “一定要止損”,但我見過太多人因爲機械止損,把 10 萬本金割到只剩 1 萬。
技術止損的本質是 “用規則掩蓋懶惰”:你懶得研究項目價值,所以用跌破 20 日均線作爲賣出信號;你懶得分析市場情緒,所以用回撤 10% 作爲止損點。結果就是,優質項目的正常回調被你當成 “破位”,垃圾幣的下跌被你當成 “洗盤”。
我從不執行技術止損,只按邏輯止損。如果買入 ETH 的理由是 “合併後通縮”,那麼只要這個邏輯沒變,跌 50% 我也不會賣;但如果發現合併後的質押解鎖機制有漏洞,哪怕盈利我也會立刻清倉。
7. 追求精準抄底,卻在黎明前爆倉
這是高手常犯的錯誤。2022 年比特幣跌到 1.6 萬美元時,很多人覺得還能跌,想等 1.2 萬再抄底,結果錯失 3 萬美元的反彈。
幣圈沒有 “精準底部”,只有 “價值區間”。那些試圖買在最低點的人,往往會因爲過早槓桿入場而爆倉。就像 2021 年 5 月,有人在 4 萬美元槓桿做多比特幣,結果跌到 3 萬美元被平倉,錯失後來的 6.9 萬美元高點。
模糊的正確遠勝於精準的錯誤。在 1.6 萬 - 2 萬美元分批買入比特幣,遠比賭 1.2 萬美元抄底更可靠。
8. 買時過度自信,跌時過度恐慌
2023 年 AI 代幣熱潮時,一位朋友聽完我的分析後,滿倉買入某 AI 概念幣,理由是 “這次肯定能翻倍”。結果買入後跌了 20%,他開始每天在社羣找 “利好”,看到有人唱空就睡不着覺,最終在底部割肉。
這種 “從堅信到懷疑到否定” 的割肉三部曲,每天都在幣圈上演。買之前覺得自己是巴菲特,跌了之後覺得自己是傻子。本質上,是對自己的認知不自信 —— 你不是相信項目價值,而是相信 “自己不會錯”。
9. 有賺 1 億的野心,卻沒扛 3 個月的耐心
幣圈存在 “333 定律”:普通投資者能忍受連續 3 筆合約爆倉、持倉被套 3 個月、浮虧 30%。超過這個閾值,就會徹底崩潰。
我設計過一個量化策略,回測年化收益 150%,但需要承受連續 5 次虧損。測試期間,80% 的試用者在第 3 次虧損後就放棄了,他們寧願去追求那些號稱 “勝率 90%” 的垃圾策略。
2024 年 ARB 從 1.2 美元跌到 0.8 美元,很多人割肉離場,卻沒等到後來的 4 美元。他們不是看不懂 Layer2 的價值,而是熬不過 3 個月的震盪期。
10. 把槓桿當武器,卻成了自殺工具
10 倍槓桿能放大收益,也能放大恐懼。2023 年 FTX 崩盤時,很多人用 5 倍槓桿抄底 SOL,結果價格從 20 美元跌到 10 美元,爆倉後才發現,自己其實看好 SOL 的長期價值。
槓桿就像核武器,普通人拿着只會毀滅自己。專業玩家用槓桿的前提是:倉位不超過本金的 5%,且有對衝工具。而 90% 的人用槓桿,是因爲 “想快點賺夠錢買房”。
第三部分:幣圈倖存者的五大共性
我曾與 4 位從幾萬元做到上億元的幣圈大佬共事,他們風格迥異:一個專注一級市場孵化,一個擅長合約套利,一個深耕比特幣定投,一個只玩藍籌 NFT。但通過觀察他們 17 年的軌跡,我發現了成功的共性。
天命:踩中時代的紅利
這四位大佬,兩位發家於 2013 年比特幣牛市,一位抓住 2017 年 ICO 浪潮,最後一位靠 2020 年 DeFi 挖礦。他們的共同點是:在某個細分領域爆發前,已經深耕了 2-3 年。
幣圈的 “天命” 就是踩中週期:2011-2013 年是挖礦紅利期,2014-2017 年是公鏈紅利期,2018-2021 年是 DeFi 紅利期,2022-2025 年可能是 AI + 區塊鏈的紅利期。錯過週期的人,再努力也只能賺點小錢。
就像巴菲特說的:“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溼雪和長長的坡。” 幣圈的溼雪就是技術革命,長坡就是牛市週期。
運氣:倖存者偏差的真相
很多人以爲大佬們靠的是精準判斷,其實他們只是 “存活下來的賭徒”。2017 年 ICO 熱潮中,那位大佬投了 10 個項目,9 個歸零,只有 1 個漲了 1000 倍,最終整體賺了 100 倍。
幣圈的成功需要運氣,但運氣偏愛有準備的人。你投 100 個項目靠的是運氣,投 10 個項目且每個都研究 3 個月,靠的就是運氣 + 認知。那些整天追熱點的人,就像閉着眼睛扔飛鏢,偶爾中靶也會被下一波行情清零。
專注:用十年磨一把刀
四位大佬都有個特點:只做自己擅長的領域。做一級市場的從不碰合約,玩 NFT 的看不懂礦業,卻能在自己的領域做到極致。
那位比特幣定投大佬,從 2013 年開始,每週定投 1000 元,無論牛熊從不間斷。中間經歷過 3 次暴跌 80%,但他的定投計劃從未改變。到 2021 年牛市時,這筆錢翻了 120 倍。
幣圈最忌諱的是 “樣樣通,樣樣鬆”:今天炒合約,明天挖礦業,後天玩 NFT。最終在每個領域都淺嘗輒止,錯過真正的機會。
勤奮:把 24 小時過成 48 小時
他們的生活簡單到枯燥:每天花 12 小時研究項目,看白皮書、分析鏈上數據、跟蹤社區動態。那位 NFT 大佬,能記住 500 個藍籌項目的地板價變化和背後的故事。
幣圈的勤奮不是熬夜盯盤,而是深度思考。你能看懂以太坊的黃皮書嗎?能算清 Uniswap 的滑點公式嗎?能分析出某代幣的通脹模型嗎?這些纔是拉開差距的關鍵。
放棄:懂得取捨的智慧
這是最反人性的一點。那位合約大佬,一年只做 20 筆交易,錯過 99% 的行情。但他的勝率高達 80%,每次盈利至少是虧損的 3 倍。
普通投資者總想抓住每一個機會:看到 MEME 幣漲了就追,聽到新公鏈上線就打新,結果精力被分散,本金被稀釋。而大佬們懂得放棄:超過自己認知的不做,風險收益比不足 3:1 的不做,看不懂的模式不做。
就像那位 NFT 大佬說的:“我只買自己能理解的故事,哪怕錯過 100 個暴富機會,也不能踩中 1 個歸零陷阱。”
結語:幣圈的本質是倖存者遊戲
17 年的經驗告訴我,幣圈賺錢的核心不是技術分析,不是價值投資,而是 “活下來”。活過熊市,活過黑天鵝,活過自己的愚蠢和貪婪。
那些成功的 1%,不是比你聰明 100 倍,而是比你少犯了 99% 的錯誤。他們懂得在牛市減倉,在熊市佈局;懂得用小倉位試錯,用大倉位賺確定性收益;懂得承認自己的無知,只賺認知範圍內的錢。
如果你非要留在幣圈,記住這句話:
行情來了,誰都能賺錢;行情走了,能剩下錢的纔是贏家。
17 年了,我見過太多一夜暴富的神話,也見過更多一夜歸零的悲劇。幣圈從不缺機會,缺的是活到機會來臨的耐心和紀律。

如果你也是技術控,在交易方面感到無助、迷茫、 想了解更多幣圈的相關知識和一手的前沿資訊,點點頭像關注我,不再迷路!@加密大师兄888 行情看得清,操作纔有底氣。穩定喫肉,遠比幻想暴富更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