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來源: 0xTodd
越看預言機,越有一種接近本質的感覺。
MEV 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知道 OEV 的人卻不多。
所謂 MEV,按照以前的說法是 Miner Extractable Value 礦工可提取價值; 而 OEV 則是 Oracle Extractable Value 預言機可提取價值。
有兩條規律: 有額外信息的人總能獲得額外的收益; 但是知道額外信息的人越多,這個收益會被卷得越薄。
比如 AAVE 的爆倉清算,協議爲了鼓勵第三方來清算,會給第三方一個清算獎勵,比如說 10% 的爆倉金額。
這個基本是穩賺不賠的生意,爲之買單的人則是沒錢或者忘記補保證金的爆倉者。
那麼你能想象得到,一個公開的、有利可圖的機會,事情會如何發展呢? 最一開始,是小時級別,等到真人來手動清算; 然後,是分鐘級別,腳本拼網速搶單; 最後,是秒級別,機器人必須靠燒 Gas War 來搶奪優先上鍊的權利。
而 Gas War 的結果就是,這些機器人,必須支付 90% 以上的金額給礦工,才能競爭勝利拿個小頭。
當然了,礦工(節點)是最開心的,躺着什麼也不用幹,甚至不用承擔爆倉禿鷲的罵名,舒舒服服就把 90% 的收入笑納了。
但是,有人卷,就有人更卷。 到了秒級別還是不夠,於是戰火蔓延到了預言機層面。
大家思來想去,想着最早能看到爆倉信息的,其實是預言機,畢竟預言機說你爆倉,你才真的爆倉,如果預言機沒說你爆倉,你甚至可能不爆倉。
例如,假設 Alice 的以太坊價格是 2999 爆倉,如果預言機槍口擡高一寸,給強行報了 3000,然後以太坊在整數位恰好 V 反了,可能就救了 Alice 的倉位一命。
那麼,這場競賽是如何從秒級進入毫秒級呢? 比如以 RedStone 新出的Atom 功能爲例。
同樣是破產清算的場景,它可以把預言機數據先給鏈下,並做一個鏈下小拍賣。
而清算人呢,直接鏈下處理,而不再需要燒 Gas War 了,價高者得嘛,大概 300 毫秒。
每次拍賣結束後,Atom 按出價高低直接提交到智能合約(繞開公開渠道)。
而且它的這個智能合約很有意思,它會將三項操作打包爲一筆原子交易:
1.更新簽名預言機價格;
2.執行清算;
3.將中標金額轉給指定接收方。
由於三項操作在同一個區塊內結算,預言機更新與清算直接死綁了不可分割,所以杜絕了存在其他清算者,看到這條鏈上信息然後立刻複製搶先清算的可能性。
這個把三筆交易綁在一起上鍊的操作,確實比較風騷,但是細想一下,這是標準的區塊鏈思維——區塊鏈世界裏的時間不是線性的,而是以區塊爲最小單位的,例如以太坊是 12 秒。
這三筆交易理論上是同時發生的,因此沒有人任何人能夠再在其中插入交易,它已經窮盡到了這事兒的盡頭。
所以,這個 OEV 戰爭,在RedStone Atom 之後,直接從秒級捲到了毫秒級,一步到位抵達競賽終點了,你在終點線上開始跑,其他人無論如何搶跑也是無意義了。
而且因爲這清算是鏈下跑的,對於協議來說,相比過去可能還能更快一些。
這樣 OEV 捕獲到的收益,還可以反哺給協議、預言機自己和清算者,屬於三方均受益,相信推動起來也是阻力最小,很棒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