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來源: FinTax
作者:FinTax
儘管加密貨幣支付技術日趨成熟,但法幣與加密貨幣的兌換(即「出入金」)目前仍是 Web3 投資者繞不開的核心環節。由於加密貨幣尚未成爲主流支付工具,投資者錢包或交易所賬戶中的加密資產若無法順利兌現爲法幣,其價值便只能侷限於特定場景。然而,出入金直接關係到資金安全,在賬戶凍結、詐騙等風險無處不在的情況下,如何選擇安全可靠的出入金渠道、從事前事中事後全方位防控風險,是每位 Web3 投資者都要思考的問題。
1. 合規平臺:安全出入金的首選路徑
1.1 爲什麼選擇合規平臺
在衆多出入金渠道中,合規平臺因其安全性與可靠性成爲投資者的首選,其具有以下優勢:
監管背書:合規平臺通常持有 MSB(貨幣服務業務)或 VASP(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等牌照,表明其已通過監管機構審查,並受其持續監督。這既是對平臺的約束,也爲其信譽提供保障。
反洗錢措施:合規平臺需遵循反洗錢(AML)法規,配備嚴格的資金篩查機制,降低黑產資金流入導致用戶賬戶被凍結的風險。
透明的銀行合作:合規平臺通常公開合作銀行信息,接受公衆監督,同時對銀行資質和安全措施進行嚴格審覈,確保資金託管安全。
風險管理:合規平臺通過技術手段和內部風控制度攔截非法資金,避免成爲洗錢或詐騙的中轉站。
當然,由於合規監管的要求,投資者在合規平臺設立賬戶並進行出金操作時,不可避免地需要接受平臺 KYC 認證,並等待一定的審查期限。儘管這爲投資者帶來些許不便,但也可視作平臺整體安全與用戶自身便利之間的相互妥協,長遠來看利大於弊。
在合規平臺之外,X、Telegram 等平臺上也時常看到有 KOL 宣稱有渠道出金,其主頁也不乏投資者順利出金的例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 KOL 提供的出金渠道更接近場外交易,本質上屬於 P2P 模式。
與合規平臺出金相比,這種 KOL 私下聯繫的 P2P 模式具有更高的風險——KOL 以自身信譽和口碑爲擔保,缺乏第三方監管,當投資者將錢包裏的加密資產轉到 KOL 錢包,就只能依賴其基於信用匯出法幣。一旦 KOL 資金鍊出現問題,投資者不能及時覺察,或將難以追回自己的資產。與之相比,合規平臺接受國家和地區監管機構的監管,並且往往自身實力雄厚,無論是安全性還是保障性顯然都優於 P2P 模式的出金渠道。因此在目前,合規平臺還是絕大多數加密投資者首選的出入金方式。
1.2 如何識別合規平臺
在瞭解合規平臺出金的優勢之後,應當如何識別、挑選合規平臺呢?目前,持牌做出入金業務的平臺、公司已經形成一定數量,甚至有平臺申請了一些偏遠地區、偏遠國家或小國的金融牌照,也擠進這一市場爭奪客戶。數量繁多的平臺常常令投資者們眼花繚亂。其實,識別合規平臺可以按照以下四步進行:查牌照、看 KYC、審託管和觀信號。
查牌照。正規平臺均持牌經營,牌照的相關信息一般會在平臺官網上進行公示。如果平臺官網沒有公示,投資者也可以先確定當地的監管機構,然後在相關監管的網站上進行覈實。
看 KYC。正規平臺一般會明確 KYC、用戶身份驗證的流程以及隱私政策。如果遇到免 KYC 免認證的平臺,那麼這樣的平臺很可能會有非常大的風險。
審託管。資金託管透明。一些合法合規的平臺會公佈合作銀行和託管方的名稱,這爲投資者、用戶查驗平臺是否可靠提供了判斷依據。
觀信號。還有一些比較危險的信號也可以方便用戶快速識別,如有些平臺會要求用戶將自己的 USDT 轉賬至個人賬戶,也有一些第三方的中介宣傳可以繞過風控,高額返利等情況,這些信號一般暗示了平臺或服務商可能並非合規。
1.3 如何處理與平臺的糾紛
不管通過哪種方式出金,投資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產生糾紛的風險。儘管合規平臺出金產生糾紛的概率小於其他渠道,但是這一概率永遠不可能爲 0。那麼,面對平臺糾紛,普通投資者應該如何處理?首先,用戶要堅持在日常使用、交易中留存各類交易憑證,給自己的各項活動留痕,方便糾紛發生時進行舉證;其次,在維權溝通方面也要以截圖、錄音等形式保存與客服的溝通記錄,特別是要記下工單號、溝通時間、溝通內容等信息。最後,當平臺內的官方糾紛解決流程無法實現訴求,用戶也可以將糾紛提交至相對應的監管機構進行申訴,而這正是合規平臺自身優勢的又一體現。
2. KYC:合規平臺的「防火牆」
KYC,即「瞭解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s),是一種在金融服務、商業交易、網絡安全等領域廣泛使用的程序和實踐,主要用於驗證客戶身份、評估客戶風險以及確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防止金融犯罪和欺詐行爲。KYC 是合規出入金流程中最重要的概念,同時也是絕大多數合規平臺都需要對平臺用戶進行認證的程序之一。KYC 對合規平臺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從監管角度來看,有無 KYC 措施是監管機構判斷平臺是否合規的重要依據。目前全球主要監管機構已經將虛擬資產的服務商納入反洗錢監管體系,如果平臺不履行反洗錢義務,可能會遭到監管部門的重罰。此前,美國 SEC 便基於此類原因對某頭部交易所開出天價罰單。從平臺運營角度來看,KYC 也是一種風險的防控措施,能夠阻止黑產、恐怖主義融資相關的非法資金流入平臺,避免用戶賬戶被凍結。
KYC 過程中存在的信息泄露風險引發了部分投資者的擔憂。不過,「最小限度」收集用戶信息已經成爲大多數合規平臺在信息收集過程中遵循的首要原則,以歐盟 GDPR 法案爲代表的各司法轄區法規也對平臺處理用戶數據提出了監管要求。除此之外,OSL Pay 等合規平臺也會在內部採取端對端加密等技術措施保障平臺用戶的信息安全:在端對端加密處理下,不管是用戶的證件還是人臉的數據等信息在傳輸和儲存的時候是全部加密的,即使是黑客入侵也看不到最原始的信息;去標籤化處理則讓用戶的身份信息和交易的記錄進行分離,降低數據泄露風險。在管理流程上,平臺內部也會設置權限方面的管控——平臺內部與 KYC 用戶無關的人員無權查看收集到的用戶數據等,實現內部的用戶數據隔離。最後,合規平臺還會通過第三方審計等措施檢查自身的數據是否合法合規儲存。對於合規平臺而言,維護用戶信息安全與平臺利益一致,平臺在獲取用戶信息進行 KYC 認證的同時也會採取各種措施確保這些私人信息不被泄露。
3. 納稅:出金後的合規義務
3.1 爲什麼需要納稅
當投資者通過合規平臺出金後,是否需要納稅、應該如何納稅等問題便隨之而來。理論上來說,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投資者,都需要應對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稅務合規問題。實踐中,稅務機關往往也能夠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稅務居民的涉稅信息。例如,投資者在合規平臺出金,一般會在自己名下的銀行賬戶裏收到加密貨幣。如果該銀行處於 CRS 的框架內,那麼在用戶收到法幣時,銀行或其他相關的金融機構會將其賬戶上諸如賬戶餘額等信息換回稅收居民國,稅收居民國的稅務局則可能對賬戶上突然增加的存款詢問來源和獲得方式。因爲絕大多數投資者都屬於至少一個稅收居民國,接受稅務機關調查、承擔涉稅義務幾乎無法避免。「炒幣不需要納稅」的觀念並不成立,去中心化也不意味着可以去稅收義務化。爲了維護自身權益,Web3 投資者不僅可以樹立主動納稅、積極應對的意識,還可以儘可能多地留存與 Web3 收益和損失有關的各類證明文件、交易流水,以應對稅務機關可能的問詢。
3.2 可能涉及哪些稅:以香港和新加坡爲例
討論合規出金後可能涉及哪些稅的問題,究其根本還是要回到加密貨幣的稅務性質上。儘管各國的規定有所不同,但是加密貨幣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被列爲一個單獨的資產類別。因此,加密貨幣涉及哪些種類的稅,主要與獲得和積累方式有關。下文將以香港和新加坡爲例,簡要分析兩地稅務居民在合規出金後可能需要繳納的稅種。
香港是一個典型的屬地徵稅地區,僅對來源於香港的收益徵稅,這一原則適用於包括利得稅、薪俸稅等絕大多數稅種。與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不同,香港只是對商業性經營行爲徵收資本利得稅,而不向個人投資者徵收。針對海外收益,香港還建立了離岸豁免機制。對於加密貨幣涉稅事項則由香港稅務局(Inland Revenue Department,以下簡稱 IRD)出臺專門規定以指導居民納稅。此外根據 IRD 發佈的(稅務條例釋義及執行指引第 39 號(修訂本))(DIPN39 號文),加密貨幣被分爲支付型、證券型和實用型三大類,每類代幣都有着不同的稅務處理方式,例如:如果發行證券型代幣,所得一般被視爲資本性質;如果發行實用型代幣,且所得收益的來源地在香港,一般也應納稅。
因此,當香港的 Web3 投資者通過合規平臺出金後,對於其獲得的收益,需要區分取得收益的行爲進行納稅:如果屬於商業性的經營行爲(如長期、持續挖礦),那麼獲得的收益可能要繳納利得稅;如果相關收益能成功歸入資本利得稅之下,那便無需徵稅;如果個人獲得薪酬,比如領取的是 USDT 工資,那麼出金後還會存在薪俸稅的繳納義務。至於新加坡稅制,則與香港基本類似,即不向個人投資者徵收資本利得稅,對營業行爲徵稅等等,所以出金的稅收義務也較爲接近,不再贅述。可以說,加密貨幣資產本身和稅其實並沒有較爲直接的關聯,大部分國家也沒有專門開設新的稅種,合規出金後如何納稅,關鍵還是看相關收益更接近哪類既有的應稅收入類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投資者的收益來自商業性挖礦等經營行爲,還要特別關注成本的合計扣除,因爲每類稅涉及的經營業務不同,其成本產生的方式、可扣除的方式也不同。同樣以香港地區爲例,挖礦產生的收益在香港一般被視爲營業所得而非資本利得。此時,與這項挖礦業務有關的電費成本、人員成本,辦公室成本、服務器成本等等,在滿足一定條件下都可以作爲稅前利潤扣除項,在稅前扣除。如果投資者最終無法享受資本利得免稅,也可以考慮是否能享受香港的離岸豁免。不過,如果主張離岸豁免,投資者還可能需要應對官方後續問詢,證明免稅主張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