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創公司 Marathon Fusion 近期宣佈,他們正在開發一種結合核融合與核轉變的技術,能將汞轉化為黃金。雖然尚未商轉,若技術成熟並擴大規模,將可能改寫黃金的稀缺屬性與市場角色,引發全球避險資產與儲值工具的重大遷徙。而此時,比特幣可能正站在歷史的門檻前,準備承接那個屬於黃金的角色。

黃金若能大量合成,稀缺性神話將被推翻

Marathon Fusion 的技術構想是透過核融合反應中高速中子的撞擊,將汞-198轉變為汞-197,最終衰變為穩定的金-197。若每座融合電廠可年產 11,000 磅黃金,全球若建立百座電廠,每年將新增 500 噸黃金,供應量將擴增近 16%。這將大幅壓低金價,並削弱黃金的避險吸引力與其作為價值儲藏的信任基礎。

比特幣的特性與敘事成為潛在接棒者

相對於黃金,比特幣具備由程式碼寫死的供應上限(2100 萬枚)、不可複製、可驗證、可跨境流通等特性。一旦市場對黃金的稀缺性產生懷疑,比特幣的「數位稀缺性」將變得更具吸引力,並強化其作為價值儲藏的角色。

資金流向可能轉變,機構與主權基金關注數位儲備資產

全球黃金資產若出現信心危機,部分資金可能轉向比特幣現貨 ETF 或長期配置型基金。若僅有黃金投資資產的10%(約1兆美元)轉向比特幣,將對供應固定的比特幣市場產生數倍槓桿的價格推力,也可能引發央行或主權基金重新思考數位資產在儲備中的角色。

黃金不只是金屬,也是歷史與文明的容器

然而,黃金的價值不僅止於稀缺與實用。它自古以來承載著帝國的權力、文明的象徵與制度的信任,是人類數千年貨幣與權威史的結晶。從法老的黃金面具、羅馬的金幣,到現代央行的儲備金,黃金是一種「集體記憶的錨點」。

核融合或許能創造黃金,卻無法再造它背後的歷史重量。

比特幣正在書寫自己的文明故事

比特幣雖年輕,卻正在累積屬於它的文化與信仰:

  • 中本聰白皮書成為數位時代的「創世文獻」;

  • 區塊高度記錄著它的每一段歷史;

  • 戰爭中的應用、資本市場的納編、與抗通膨敘事的強化,都是它進入文明語境的鋪墊。

人類下一段信任的載體,可能是數位而非金屬

黃金儲存了人類的過去,而比特幣,也許正儲存著人類對未來價值的想像。

若黃金的稀缺性終將被技術顛覆,我們或許會轉身尋找那個仍舊無法被複製、能夠穿越時代且承載信仰的數位新錨點。而比特幣,正在這場價值轉移的歷史關口上,被重新定義。

這篇文章 當黃金可以被合成,比特幣是否接棒人類的價值信仰?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