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希夫:美元走弱纔是比特幣暴漲的幕後推手
比特幣近期飆升至歷史新高,其價格一度突破12.3萬美元,已實現市值(Realized Cap)也突破了1萬億美元,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歐洲太平洋銀行首席執行官、著名黃金支持者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卻對此持批判態度,認爲比特幣的上漲並非源於其內在價值,而是美元貶值所致。
他指出,比特幣僅以美元計價創下紀錄,而非歐元或瑞士法郎,這表明推動比特幣上漲的關鍵因素是美元相對於其他主要貨幣的貶值。
希夫長期以來一直對比特幣持懷疑態度,並將其視爲加密貨幣領域的投機泡沫,並警告稱當前的漲勢可能只是一個建立在紙牌屋上的“龐氏騙局”。
他還特別批評了美國國會近期通過的《GENIUS法案》,認爲該法案不過是特殊利益集團利用監管框架炒作比特幣的工具,目的是讓早期投資者獲利,而普通公衆可能因此承擔風險。
與此同時,比特幣的強勁表現吸引了包括養老金基金、散戶投資者以及上市企業(如Michael Saylor的Strategy和 Metaplanet 等)在內的機構廣泛參與者,進一步推高了市場需求。
因此,儘管比特幣的上漲被部分投資者解讀爲對美元貶值的對衝,希夫卻認爲這恰恰暴露了美國經濟的脆弱性。
他警告稱,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和通脹壓力正在削弱美元的國際地位,而比特幣的狂熱可能進一步加劇金融市場的投機泡沫。
希夫的批評如同一記警鐘,提醒投資者在追逐比特幣帶來的數字財富時,也別忘了審視那可能隱藏在背後的宏觀經濟風險。
你如何看待比特幣創紀錄的價格表現?這究竟是其內在價值的體現和潛力的有力證明,還是美元疲軟下的市場投機和短暫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