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們圈內最火的話題,莫過於那部剛剛簽署成爲法律的(GENIUS法案)了。一時間,歡呼聲四起,很多人覺得美國終於爲加密貨幣,特別是穩定幣,打開了合規的大門。我們似乎正站在一個萬億級市場爆發的前夜。支持者們宣稱,此舉將鞏固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同時爲消費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強大保護。
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
但作爲一名從小接受唯物主義辯證法教育的人,我深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上帝早已在暗中標好了每一份禮物的價格。這部法案,真的像它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天才”嗎?還是說,在那些光鮮的條款之下,藏着我們尚未預見的風險?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對(GENIUS法案)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來一次徹徹底底的大拆解。
不過我得先聲明,作爲Crypto世界的積極參與者,我個人對(GENIUS法案)的出臺是歡迎的。畢竟,它將區塊鏈和加密技術推向了大衆的日常生活,爲“Massive Adoption”邁出了關鍵一步,也爲搖搖欲墜的全球化進程多上了一道安全帶。因此,本文列出的種種缺點,往大了說是“盛世危言”,往小了說,就權當是我自己的一場思維練習。各位讀者,姑且聽之,付之一笑即可。
? 美元陷阱:製造業迴流的夢想,會被穩定幣壓垮嗎? ?
我們先從經濟聊起。法案的核心目標之一,是讓美元穩定幣成爲全球數字經濟的“硬通貨”,以此捍衛美元的霸權地位。邏輯很簡單:法案要求所有合規的穩定幣發行商,都必須用高質量的流動資產(主要是短期美國國債)來進行1:1的抵押儲備。
想象一下,當全世界都在使用美元穩定幣時,那將需要多麼龐大的美國國債作爲儲備金?這將創造出一個對美國國債巨大且持續的需求池。全球的資金如潮水般涌向美國購買國債,美元自然會變得更“值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強勢美元”。
這聽起來對美國是天大的好事,但其中卻隱藏着一個巨大的悖論,尤其對特朗普心心念唸的“製造業迴流”而言,這幾乎是釜底抽薪。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一個問題:美國的製造業爲何會“空心化”?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長期存在的貿易逆差。美國買進來的東西(進口)遠比賣出去的(出口)多,導致大量的美元流向了全世界。那麼,其他國家拿着這些美元能買什麼呢?由於美國製造業早已空心化,除了少數高科技產品外,並沒有那麼多“美國製造”的商品可供選擇(況且,有些高科技產品,即使你出錢人家也不賣,比如對我們中國)。因此,這些錢絕大部分又回頭購買了美國的國債和華爾街的金融產品。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外國資本涌入華爾街 → 推高美元匯率 → 強勢美元讓“美國製造”在海外變得奇貴無比 → 出口更加困難,進口商品則更顯便宜 → 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 → 本土製造業的競爭力被持續削弱。
現在,(GENIUS法案)來了。它相當於爲這個惡性循環加裝了一臺超級渦輪增壓器。穩定幣的全球普及,意味着美國正在向全世界發行一種“數字美元”,這將引爆全球對美元和美國國債空前旺盛的需求。結果是什麼?美元的價值將被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位。
這對美國本土的製造業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同時對於那些海外收入佔比較大的美國跨國公司,尤其是大型科技和工業巨頭,這同樣是沉重一擊。當它們在海外賺取的歐元、日元等外幣利潤,在換算回強勢美元時,會計報表上的數字會顯著縮水。這不僅直接衝擊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壓低股票估值,甚至可能拖累標普500等主要股指的整體表現。
所謂的“製造業迴流”,在這樣一座強勢美元的大山面前,恐怕只會變成一個更遙遠、更不切實際的夢。GENIUS法案在鞏固美元金融霸權的同時,可能正在以犧牲本國實體經濟爲代價。
⚖️ 美元霸權的悖論:越想抓緊,越會加速“去美元化”? ⚖️
(GENIUS法案)的核心經濟論據是鞏固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然而,從長遠看,這種用力過猛的舉動,反而可能加速全球對美元的離心傾向。
在穩定幣出現之前,美元早已是美國實施經濟制裁、投射地緣政治力量的工具。(GENIUS法案)則試圖將數字貨幣生態系統的核心,進一步集中到美元及其監管邊界之內。然而,“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正是對美國將金融體系武器化的恐懼,才成爲了推動世界各國“另起爐竈”的最主要動力。
比如,大家都看好穩定幣在跨境支付中的巨大潛力,甚至暢想它能取代SWIFT。可“SWIFT”這個詞是什麼時候被廣大國人熟知的呢?正是在俄烏戰爭中,SWIFT將俄羅斯“開除”的事件,讓許多國人也開始心生警惕。如果未來穩定幣取代SWIFT成爲跨境支付的主流手段,豈不是美元霸權自斷一臂?
因此,(GENIUS法案)實際上是向美國的競爭者們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趁着以SWIFT爲代表的舊秩序面臨解體,而以穩定幣爲代表的新秩序尚未完全成熟,在新的數字美元體系根深蒂固之前,建立替代方案的窗口期已經到來。
雖然短時間內撼動美元霸權幾乎不可能,但在局部市場實現“去美元化”卻完全可行。由俄羅斯和中國主導,並得到印度、伊朗等金磚國家及其他新興市場響應的“去美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這些國家採取的措施包括:在雙邊貿易中轉向本幣結算、增持黃金以替代美元資產、以及積極開發和推廣非美元的數字貨幣支付系統繞開SWIFT。
?️ 債務與信譽:政府的“小金庫”與“家務事” ?️
首先是“錢袋子”——難以自拔的債務陷阱
前面我們提到,穩定幣爲美國國債創造了巨大的需求。這對美國政府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借錢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正常情況下,一個政府如果過度借貸,市場會因擔心其償還能力而要求更高的利息作爲風險補償,這是一種天然的“剎車”機制。但現在,穩定幣發行商這個“鐵桿買家”羣體的存在,相當於全世界人民成爲美債買家,人爲地壓低了借貸成本。政府可以更容易、更便宜地借到更多的錢,財政紀律的約束力被大大削弱,借債更加上癮。
這在經濟學上,可以看作是“債務貨幣化”的一種變體。雖然不是央行直接印鈔給政府花,但效果高度相似:私營公司發行“數字美元”(穩定幣),然後用公衆的錢去購買國債,本質上還是通過擴大貨幣供應來爲政府赤字融資。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通貨膨脹,這種“隱形稅”在不知不覺中,將財富從我們口袋裏轉移走。
更危險的是,它可能將通脹風險從一個週期性的政策選擇,轉變爲金融體系的一個結構性特徵。傳統上,大規模的債務貨幣化是央行在應對嚴重危機(如2008年金融危機或新冠疫情)時才動用的非常規、臨時性工具。然而,(GENIUS法案)創造了一個永久性的、與經濟週期脫鉤的政府債務需求來源。這意味着,債務貨幣化將不再是危機應對措施,而是被“嵌入”了金融系統的日常運作之中。這將在經濟體系中植入一種潛在的、持續的通脹壓力,使得美聯儲未來控制通脹的任務變得異常艱鉅。
其次是“鐵鎖連舟”——新的金融不穩定傳導機制
這一輪穩定幣熱潮中,各方勢力紛紛入場,一時間USDT、USDC、USDe、USDs、USD1……各種穩定幣符號讓人眼花繚亂,大家甚至開玩笑說“USD”後面能接的後綴,26個字母都不夠用了。
但在(GENIUS法案)之後,無論你的“USD”後面跟着什麼後綴,只要想在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合規運營,就必須將美債作爲核心儲備資產。這便是本節標題“鐵鎖連舟”的由來:不同的穩定幣是“舟”,卻被“美債”這條鎖鏈緊密地連在了一起。“鐵鎖連舟”的後果是什麼,美國人也許不熟,但中國人再熟悉不過了。
(GENIUS法案)因此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的金融不穩定傳導路徑。它將數字貨幣市場的命運與美國國債市場的健康狀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緊密捆綁。
一方面,如果某個主要的穩定幣發生信心危機,可能引發大規模贖回潮,迫使其發行商在短時間內拋售巨量美國國債。這種“甩賣”行爲,足以擾亂作爲全球金融體系基石的美國國債市場,可能導致利率飆升和更廣泛的金融恐慌。
另一方面,如果美國主權債務市場自身出現危機(例如,債務上限僵局或主權信用評級下調),將直接危及所有主要穩定幣的儲備金安全,可能引發整個數字美元生態系統的系統性“擠兌”。
法案由此創造了一個雙向的、能夠放大風險的傳染渠道。更何況,穩定幣作爲新事物,公衆認知尚淺,任何風吹草動引發的恐慌,都可能在這條風險傳導鏈中被急劇放大。
最後是“面子”——不容忽視的信譽風險
這次的(GENIUS法案)在投票過程中,兩黨分歧其實相當大。而一個巨大的爭議點,直指總統的利益衝突問題。法案中有一條規定,禁止國會議員及其家屬從穩定幣業務中獲利——這很好,爲了避嫌。但蹊蹺的是,這條禁令並沒有延伸到總統及其家人身上。
這一點爲何如此敏感?因爲衆所周知,特朗普家族深度參與了加密行業。其家族持股的World Liberty Financial公司,就發行了一款名爲USD1的穩定幣,並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特朗普本人更是在2024年的財務披露中,報告了從該公司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收入。
如果你去搜索“World Liberty Financial”,會看到其官網標題赫然寫着“Inspired by Trump, Powered by USD1”。一國元首爲一個加密貨幣站臺,這種“公器私用”的味道,未免也太濃了(上個這麼幹的國家元首是阿根廷總統哈維爾·米萊,被稱爲“小特朗普”)。一邊是總統大力推動穩定幣合法化,一邊是自家的穩定幣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這不僅讓法案本身蒙上了“利益輸送”的陰影,也讓整個Web3和加密行業的聲譽受損,彷彿淪爲了政治權貴們牟利的工具。
更深層的風險在於,一部帶有明顯黨派和個人利益色彩的法案,其穩定性必然堪憂。雖然這次在共和黨主導下得以通過,但民主黨的批評聲不絕於耳。誰能保證,未來某天政權更迭後,新上臺的政府不會對現任總統進行“清算”?到那時,他們會不會因爲厭惡法案背後的利益糾葛,而選擇“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直接廢除或顛覆整個穩定幣框架?這種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對於一個極度需要長期穩定預期的行業來說,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
? 權力遊戲:是“創新天堂”,還是“巨頭後花園”? ?
法案聲稱要“促進創新”,但如果我們仔細審視它的規則,可能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法案爲穩定幣發行商設定了一套堪比銀行的嚴苛監管標準:反洗錢(AML)、瞭解你的客戶(KYC)、頻繁的審計、銀行級的安全系統……這一切都意味着極其高昂的合規成本。有研究顯示,高達93%的金融科技公司都爲滿足合一規要求而頭疼不已。
對於初創公司而言,這幾乎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高牆。那麼,誰能輕鬆應對呢?答案不言而喻:那些早已家大業大的華爾街巨頭和成熟的金融科技公司。它們擁有現成的法務合規團隊、雄厚的資本,以及與監管機構打交道的豐富經驗。
結果很可能是,這部法案名爲“促進創新”,實則爲行業巨頭們挖了一條深深的“護城河”,將那些充滿活力、最具顛覆性的小團隊無情地擋在了門外。最終,我們可能看不到百花齊放的創新生態,而是一個由少數幾家銀行和被“招安”的科技巨頭主導的寡頭市場。它將系統性風險再次集中到那些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被證明“大而不倒”的機構身上,或許只是在爲下一場由寡頭引發的危機埋下伏筆。
Tether公司雖然譭譽參半,但它那種出身草根、野蠻生長、最終成爲行業巨頭乃至全球人均利潤最高企業的“創業神話”,在(GENIUS法案)之後,恐怕將成爲絕響。
?️ 代理人監控:誰在看着你的錢包? ?️
在推動(GENIUS法案)的同時,立法者們還高調通過了另一項法案——(反CBDC監控國家法案),並宣稱成功阻止了政府發行“奧威爾式”的、能直接監控我們每一筆消費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這被譽爲是“隱私的偉大勝利”。
但請等一下,這會不會只是一個巧妙的煙霧彈?
政府確實沒有親自下場運營一箇中心化的賬本,但(GENIUS法案)做了什麼呢?它強制要求所有私營的穩定幣公司,必須對用戶進行嚴格的身份認證(KYC),並記錄所有交易數據。
這裏,我想用一個Web2時代的著名案例來幫助大家理解——斯諾登事件和“棱鏡計劃”(PRISM)。當年,斯諾登曝光的文件顯示,美國NSA可以通過一個名爲“棱鏡”的祕密項目,直接從谷歌、Facebook、蘋果等科技巨頭的服務器裏獲取用戶的郵件、聊天記錄、照片等各類隱私數據。儘管這些數據名義上屬於私營公司,但政府依然有辦法拿到手。
這個邏輯在(GENIUS法案)下同樣適用。根據美國法律中根深蒂固的“第三方原則”(Third-Party Doctrine),你自願提供給第三方(如銀行或穩定幣公司)的信息,是不受憲法第四修正案完全保護的。這意味着,政府機構未來很可能在無需搜查令的情況下,就能從穩定幣公司那裏調取你的全部交易記錄。
看明白了嗎?政府只是把監控這件事“外包”了出去,並建立起一個“代理監控”。這個體系在功能上與政府直接監控幾乎沒有區別,甚至更加隱蔽,因爲政府可以將責任推給“私營公司”,從而在政治和法律上規避問責。
說起來甚至有些諷刺,(GENIUS法案)被譽爲區塊鏈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它讓區塊鏈和加密技術向着“Massive Adoption”邁出了先驅們夢寐以求的一大步。但代價是什麼?是區塊鏈先驅們最爲看重的匿名性和抗審查性被徹底閹割。對此,我的態度倒也談不上惋惜,因爲我深知,完美無瑕的事物,在這個世界上本就不存在。
結語
聊到這裏,相信大家對(GENIUS法案)已經有了一個更立體、更審慎的認識。它絕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簡單故事。
它對美國而言,恰似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在試圖鞏固美元地位、帶來監管確定性的同時,也可能加劇實體經濟的困境、埋下通脹的種子、扼殺真正的草根創新,並以一種更聰明的方式侵蝕我們的金融隱私。
未來已來,但它將走向何方,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保持清醒,持續發問。
本文基於公開信息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加密貨幣投資存在較大風險,請謹慎決策,DYOR。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