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Luke,火星財經

一場意外之財,一樁棘手難題

在倫敦西敏宮的走廊裏,一場關於國家財政未來的嚴肅討論,正被一個出人意料的數字資產攪動。英國財政大臣雷切爾·裏夫斯(Rachel Reeves)正面臨着一個高達200億英鎊的財政缺口,而一筆價值超過54億英鎊(約70億美元)的罰沒比特幣,如同一條沉睡的巨龍,突然闖入了她的視野。據(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內政部正與警方合作,計劃出售這批鉅額加密資產,以解燃眉之急。

這並非簡單的資產變現。這批比特幣的出現,將英國政府推到了一個歷史性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將這筆“意外之財”注入國庫,似乎是應對當前經濟困境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另一方面,此舉也暴露出一個深刻的政策矛盾。就在不久前,裏夫斯還公開表示,要通過“穩健的規則”來“增強投資者信心”,致力於將英國打造成全球金融科技與創新的高地。大規模拋售加密世界的基石資產——比特幣,無疑會向市場傳遞一個混亂甚至負面的信號,讓那些被吸引到泰晤士河畔的創新企業對英國政府的長期承諾產生疑慮。這種將罰沒加密資產視爲彌補預算的常規工具的傾向,標誌着一個重要的認知轉變:加密貨幣正從執法部門的證物,悄然演變爲國家財政資產負債表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儘管充滿變數的組成部分。

英國史上最大比特幣案的離奇源起

這筆鉅額財富的故事,並非始於冰冷的服務器或複雜的代碼,而是源自一個倫敦東南角的中餐外賣店。故事的主角之一,簡雯(Jian Wen),曾在這裏過着樸素的生活,年申報收入不足6000英鎊。2017年,她的命運因結識另一位化名爲“Yadi Zhang”的神祕女子而徹底改變。這位女子的真實身份是錢志敏(Zhimin Qian),一名在中國策劃了涉案金額高達50億英鎊、詐騙了近13萬名投資者的龐氏騙局主犯,她攜帶着鉅額贓款潛逃至英國。

錢志敏將騙局所得兌換成比特幣,並僱傭簡雯作爲其“門面”,負責將這些數字資產洗白爲現實世界中的奢華生活。簡雯的生活軌跡也因此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從外賣店樓下的房間搬進了月租1.7萬英鎊的漢普斯特德豪宅,在哈羅德百貨一擲千金,並試圖以比特幣爲支付手段,購買價值數千萬英鎊的倫敦頂級房產。正是這些無法解釋來源的鉅額財富,最終引起了警方的注意。2018年,警方突襲了她們的住所,但直到2021年,調查人員才完全釐清線索,發現了藏匿於多個數字錢包中的超過61,000枚比特幣,成就了英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加密貨幣扣押案。

然而,這筆資產的歸屬權遠比其發現過程更爲複雜。那近13萬名中國投資者作爲最初的受害者,已明確要求歸還屬於他們的資金。英國皇家檢察署(CPS)則代表國家,向高等法院申請保留這批比特幣,計劃將其變現後劃歸財政部。這起案件的核心爭議由此產生:資產自扣押以來增值了超過20倍,從最初的約3億英鎊飆升至54億英鎊。這筆巨大的增值收益,究竟應該歸還給最初的受害者,還是應被視爲英國的國有財產?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考驗着英國的(犯罪收益法)(POCA),更將爲全球範圍內處理類似高波動性罰沒資產的受害者補償問題,樹立一個關鍵的法律判例。

一份無人問津的4000萬英鎊合約

在公衆目光聚焦於這筆財富的最終歸屬時,一個更爲現實且緊迫的問題已在英國政府內部發酵:如何安全地保管和出售這批數字黃金?爲了解決這一難題,內政部通過警方採購公司BlueLight Commercial,發佈了一份價值高達4000萬英鎊(約537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存儲和變現框架”招標合同。該合同要求單一供應商提供爲期至少四年、可延長至八年的端到端軟件即服務(SaaS)託管和交易解決方案。

然而,這份看似誘人的合同卻在2025年7月8日被悄然終止,原因是“沒有收到可接受的投標”。這一失敗揭示了政府在理解和進入專業化數字資產領域時所面臨的巨大鴻溝。問題的核心在於合同的支付模式:供應商需以“純佣金”模式運作,其報酬完全基於資產最終“變現”(即出售)時的價值。對於任何一家專業的、受監管的加密貨幣託管機構而言,這是一個無法接受的條款。

機構級託管服務,如Coinbase Custody或Anchorage Digital所提供的,是一項涉及高昂前期投入和持續運營成本的業務,涵蓋了尖端的安全技術(如冷存儲、多方計算)、嚴格的合規流程和鉅額的保險費用。這些服務的收費模式通常是基於資產管理規模(AUC)的年費和固定的操作費用,以確保收入的穩定性來覆蓋其高昂的風險和成本。而英國政府的招標方案,卻要求託管方在可能長達三到四年的法律訴訟期間,無償承擔所有的安全、運營和保險風險,寄望於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間點,在一個價格波動劇烈的市場上獲得一筆不確定的佣金。這種將自身風險完全轉嫁給服務商的模式,暴露了政府對該領域商業邏輯的根本性誤解。招標的失敗並非市場能力的缺失,而是採購設計的缺陷。這也使英國政府陷入了一個尷尬且危險的境地:在沒有專業第三方託管的情況下,它自己成爲了一個價值70億美元的、全球矚目的黑客攻擊目標的實際保管人,這無疑構成了一項嚴峻的國家安全挑戰。

主權者的困境:來自華盛頓、柏林與赫爾辛基的鏡鑑

英國政府面臨的“賣”與“不賣”的抉擇,並非孤例。在全球範圍內,各國政府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摸索如何處理其日益增長的加密資產。這些不同的路徑選擇,爲我們理解這場正在上演的主權博弈提供了寶貴的參照。

德國聯邦刑事警察局(BKA)近期處理了從一個盜版電影網站繳獲的約50,000枚比特幣。他們採取了審慎的“分批清算”策略,通過Kraken、Coinbase等多家交易所,在數週內逐步賣出,以避免對市場造成劇烈衝擊。儘管操作專業,但時機卻不盡人意。德國政府在比特幣價格大幅反彈前完成了拋售,據估算,其錯失的潛在收益高達16億美元。芬蘭海關在出售其罰沒的比特幣時也遭遇了類似的“踏空”窘境,其出售所得遠低於市場高峯期時資產的潛在價值。

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普遍現象:政府機構作爲市場參與者,往往是糟糕的“擇時者”。其決策流程受制於財政週期、官僚程序和風險規避的本能,而非投資回報最大化。它們傾向於將高波動的加密資產儘快兌換爲穩定的法定貨幣,這種系統性的行爲模式幾乎註定了價值的折損。美國法警署(U.S. Marshals Service)早年通過拍賣方式處理“絲綢之路”案繳獲的比特幣,更是爲此付出了超過185億美元的“機會成本”。

然而,華盛頓的策略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2025年3月,美國政府發佈行政命令,正式成立“戰略比特幣儲備”(Strategic Bitcoin Reserve),規定未來罰沒的比特幣將被持有而非出售,將其定位爲國家戰略資產。這一舉動意義深遠,它不再將比特幣僅僅視爲犯罪所得,而是將其提升到與黃金、戰略石油儲備相提並論的地位。這一政策的轉變,是對過去“低賣高買”模式的修正,更是對未來全球金融格局的一種戰略佈局。

當政府成爲“巨鯨”:61,000枚比特幣的市場衝擊波

一旦英國政府解決了其技術和法律難題,決定將61,000枚比特幣推向市場,其影響將遠不止於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變化。政府,作爲一種特殊的“加密巨鯨”,其一舉一動都受到市場的密切關注,並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儘管61,000枚比特幣的數量巨大,但對於當前日交易量動輒數百億美元、且有大量現貨ETF持續吸納供給的成熟市場而言,技術上完全有能力消化這批賣單。德國的經驗也表明,只要採用得當的清算方式,例如通過OTC大宗交易平臺直接出售給機構買家,或在交易所進行審慎的、分階段的拋售,就可以將直接的價格衝擊降至最低。

然而,真正的衝擊力並非來自供給本身,而是來自這一行爲所釋放的“信號”。加密市場是一個由敘事驅動的市場。一個主要西方經濟體的政府,選擇清倉其持有的全部比特幣,這是一個極具分量的看空敘事。市場參與者可能會將其解讀爲英國對數字資產長遠價值缺乏信心,甚至是對其監管前景的悲觀預示。這與美國建立戰略儲備所傳遞的積極信號形成了鮮明對比。

因此,英國的這次拋售,將成爲檢驗當前比特幣市場成熟度的關鍵時刻。如果在大量機構需求和ETF資金流入的背景下,市場能夠平穩有序地吸收這批拋售,而未引發災難性的價格崩盤,那反而會成爲一個強有力的看漲信號。它將向世界證明,比特幣市場的深度和韌性已經超越了任何單一實體(即便是主權國家)的影響力範圍,標誌着其作爲一種全球性宏觀資產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新的“大博弈”:國家資產負債表上的比特幣

最終,英國如何處置這批價值54億英鎊的比特幣,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國內財政或司法問題。它已成爲一場全球性的、關於未來貨幣與權力格局的“大博弈”(The New Great Game)中的一個關鍵落子。這場博弈的核心,在於“內部貨幣”(Inside Money,如英鎊、美元等由主權國家控制的法定貨幣)與“外部貨幣”(Outside Money,如黃金、比特幣等獨立於任何單一主權實體之外的資產)之間的張力。

長期以來,美元憑藉其“囂張的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主導着全球金融體系,但這也使其日益成爲地緣政治的工具,促使其他國家尋求替代方案以維護自身金融主權。在這一背景下,比特幣作爲一種全球化、去中心化、供給量恆定的價值存儲媒介,正被一些國家視爲一種潛在的戰略選擇。美國的“戰略比特幣儲備”計劃,可以被解讀爲一種高明的防禦性策略:通過將比特幣納入自身體系,既能對衝傳統法幣體系的風險,又能防止其成爲挑戰美元霸權的工具。

這爲其他國家制造了一種經典的“囚徒困境”:率先將比特幣納入國家儲備的國家,如果賭對方向,將獲得巨大的先發優勢;但隨着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後來者的戰略價值和潛在收益將遞減,不參與的風險則相應增加。

在這樣的宏大敘事下,英國選擇出售比特幣以換取英鎊,本質上是一種戰略抉擇。它代表着對現有法幣體系的全然信任,以及對一種新興全球資產類別的潛在戰略價值的放棄。這是一種着眼於當下、解決短期問題的保守策略,是將一種稀缺的、全球性的“外部資產”兌換爲一種可無限增發的、區域性的“內部資產”。

歷史將會銘記這一刻。如果未來比特幣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繼續提升,英國今天的決定,可能會被視爲繼戈登·布朗在世紀之交以低價拋售英國黃金儲備之後,又一次短視的財政操作。無論結果如何,倫敦處理這批天降橫財的方式,都將爲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和技術專家提供一個寶貴的、或許是代價高昂的案例研究——關於一個傳統強國,如何在一個由代碼和共識構建的新世界裏,做出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