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換鏈換錢包、掃碼授權、重連失敗、簽名滑動……

你以爲這是“Web3 的常態”,但其實,是你早就被“壞體驗馴服了”。

我們不是在用錢包,是在「適應錢包」。

🧠 誰在試圖打破這套鏈上體驗內耗?

我最近在研究一個項目,它沒做錢包、也沒發公鏈,

但它卻悄悄掌握了所有錢包與 dApp 的連接「接口標準」。

它不跟你談L2 TPS、模塊化敘事,而是幹了件真正讓鏈上“好用起來”的事:

它把“連接體驗”做成了一整套鏈上 UX 協議。

它是怎麼重新定義“連接”的?

• 不是掃碼登錄,是鏈上身份的統一連接標準

• 不止簽名,而是能實現“自動 Session + 推送 + 通知”的完整會話流

• 它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協議級 UX 網絡

• 它不是圈地做錢包,而是讓所有錢包“說同一種語言”

而它的代幣,就是這個網絡中的“流量計費芯片”。

WCT 不是一個幣,它是一種鏈上使用權證明

• 錢包想接入連接功能?要用

• 應用想發鏈上消息?要用

• 節點想收連接費?要用

• 想在這個連接系統中驗證、治理?也要用

說白了,這是個鏈上行爲的統一入口 + 經濟模型結合體。

我們習慣了割裂、卡頓、掃碼斷連。

但如果連接體驗真的能被重做,我們可能正站在「鏈上可用性革命」的開頭。

下一個 bull run 不一定靠 TVL 拉起,但很可能靠「鏈上好用」驅動。

你覺得呢?

連接協議是不是最容易被忽視,卻最有可能成爲剛需基礎設施的賽道?

👇歡迎來聊👇

#WalletConnect $WCT

@Wallet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