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Oliver,火星財經
最近,關於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的比特幣政策,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矛盾。
一方面,是該國極具個人魅力的總統納伊布·布克爾(Nayib Bukele)在社交媒體上向全世界宣告:“我們每天都在購買一枚比特幣!” 鏈上數據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一個被標記爲薩爾瓦多國庫的錢包地址,確實每天都有比特幣穩定流入。
但另一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薩爾瓦多本國的財政部長卻給出了完全相反的說法:自2025年2月以來,政府沒有再購買任何新的比特幣。
那麼,一邊是公開的“每日定投”,另一邊是嚴肅的官方否認。到底誰在說謊?或者說,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看似精神分裂的“雙賬本”?
答案很簡單:爲了同時取悅兩個完全不同的“金主”,薩爾瓦多政府上演了一場精妙的“魔術”。
第一個“金主”:全球比特幣信徒
布克爾總統深知,他和他國家的國際聲譽,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全球首個將比特幣定爲法幣的國家”這個勇敢者形象之上。他需要不斷地向全球數百萬的加密貨幣支持者展示自己的決心。
“每日購買一枚比特幣”這個口號,就是一場完美的公關秀。它成本不高,但效果極佳。這不僅能持續吸引媒體的目光,將薩爾瓦多塑造成一個擁抱未來的創新中心,還能吸引大量的“比特幣遊客”前來朝聖,實實在在地提振了當地經濟。對於這個羣體,布克爾必須表現得像一個反叛的英雄,一個敢於對抗傳統金融體系的領袖。鏈上公開透明的交易記錄,就是他給這個羣體看的“賬本”,證明他言出必行。
第二個“金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在英雄敘事的背後,是薩爾瓦多嚴峻的經濟現實。國家債務高企,經濟增長乏力,急需資金來避免一場潛在的債務危機。爲此,薩爾瓦多不得不向傳統金融世界的“老大哥”——IMF求助,希望能獲得一筆高達14億美元的救命貸款。
IMF對薩爾瓦多的比特幣實驗一直持懷疑甚至反對的態度。他們認爲,用國家財政去投資一種高波動性的資產,風險巨大。因此,要拿到這筆錢,薩爾瓦多必須答應IMF的苛刻條件,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停止動用公共資金購買更多的比特幣。
爲了獲得這筆至關重要的貸款,薩爾瓦多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必須向IMF做出書面承諾,保證政府持有的比特幣數量沒有增加,並提供了所有錢包地址供其監督。這是他們給IMF看的另一本“賬本”,一本關於財政紀律和合規的賬本。
魔術揭祕:如何做到“既買又沒買”?
那麼,薩爾瓦多是如何同時維護這兩本相互矛盾的賬本的呢?
他們利用了比特幣區塊鏈的一個技術特點。我們看到的所謂“每日購買”,其實並非政府用新的美元從市場上買入比特幣,而是一場“內部資金歸集”。
簡單來說,薩爾瓦多政府手上原本就持有分散在許多不同錢包裏的比特幣(比如國家運營的Chivo電子錢包裏沉澱的資金)。他們每天做的,就是從這些零散的錢包裏,轉出一枚比特幣,存入那個被全球矚目的中央國庫冷錢包裏。
在區塊鏈上,任何轉賬都會被記錄爲一筆新的交易。所以,對於只看鏈上記錄的外部觀察者來說,這看起來就像是每天都有一筆新的購買。但對於審查整個國家資產負E債表的IMF來說,這只是資產在不同賬戶之間的轉移,國家的總比特幣持有量並未增加,也沒有花費新的財政資金。
結論:一場心照不宣的“戰略性表演”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誰在撒謊?
更準確的說法是,沒有人“赤裸裸地”撒謊,但布克爾總統無疑進行了一場極具誤導性的“戰略性表演”。
他向他的支持者們展示了一個他們想看到的故事,並用技術手段讓這個故事看起來天衣無縫。同時,他又在另一份文件中向IMF承諾了後者想聽到的保證。
這並非簡單的對與錯,而是一個小國在全球金融和地緣政治的夾縫中,爲了生存和發展所採取的務實甚至可以說是高明的策略。他既需要比特幣社區帶來的品牌效應和另類收入,也需要IMF的資金來維持國家的基本運轉。
薩爾瓦多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尤其是在政治和金融的交匯處,真相往往是複雜且多面的。一本公開的賬本用來塑造形象,一本私下的賬本用來解決問題,這或許就是這場主權比特幣實驗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