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Mickey帽鼠  

轉載:Daisy,火星財經

當人工智能(AI)與加密貨幣(Crypto)這兩股新創技術力量開始交匯時,空氣中的味道有些不同。它不再僅僅是關於投機或炒作新概念,而是關於構建真正基礎,可能重塑下一個時代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這場交匯的核心,有一個巨大且急需解決的難題:AI的發展需要燃料,而這種燃料就是海量、高品質、結構化且易於存取的數據。然而,今天區塊鏈上的數據,卻像一場混亂的盛宴,數據被分割在數百條獨立的公鏈上,格式和標準都不一樣,形成了一座座數據孤島 。

在這個背景下,Chainbase 項目試圖解決,他們沒有選擇去開發又一個去中心化應用(dApp),而是將自己定位爲這個新時代的「數據精煉廠」與「輸送管道」的建造者。其官網上「爲AI打造的超數據網絡」(The Hyperdata Network For AI)的標語,正是對此的直接宣告。

最近,Chainbase透過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進行了一場規模浩大的代幣空投,正式將其原生代幣「C」推向公開市場,這舉動激起千層浪。

這引發了編輯羣最核心的疑問:Chainbase究竟是真正的技術突破,還是再一次精準抓住市場情緒的金融操作?或者兩者都是?

一、Web3爲何需要新的「數據中間層」?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歷史學家,立志要寫一部涵蓋全世界文明的宏偉鉅著。你走進一座號稱藏盡天下文獻的圖書館,卻發現這裏的每一本書都用一種獨特的、無人能懂的古老語言寫成,更糟糕的是,整座圖書館沒有任何目錄、索引或管理員。這就是今天絕大多數Web3開發者(金融業者)在面對區塊鏈數據時的真實困境 。

這個問題的根源,來自於去中心化世界的「祝福與詛咒」。每一條區塊鏈,爲了實現其獨特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都發展出自己獨有的數據結構和共識機制。這種多樣性催生了繁榮的生態,但也直接導致了數據的極度碎片化 。開發者若想打造一個跨鏈應用,例如一個能整合多個DeFi協議收益的錢包,就必須爲每一條鏈單獨開發數據接口,處理不同的數據格式,這是極其繁瑣、昂貴且低效的工程。

這種混亂的局面,催生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市場需求:一個能夠扮演「數據中間層」角色的基礎設施。這個中間層需要像一位全能的圖書管理員,負責索引、翻譯、整理所有鏈上的數據,並以一種標準化、易於取用的方式提供給開發者。過去,這個角色主要由像Alchemy和Infura這樣的公司扮演 。他們提供穩定的節點服務(RPC),讓開發者不必自己運行節點就能讀取鏈上數據,極大地降低了開發門檻。

Chainbase的出現,似乎在暗示現有的解決方案仍有不足,團隊的用意是「傳統數據基礎設施大多是中心化的 SaaS(軟件即服務)模式,這與Web3的去中心化精神相悖,並且它們並非爲AI時代的特殊數據需求而設計。」

更深層次地看,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現有的解決方案,要麼是中心化的商業公司,要麼是依靠基金會補助金維持的開源項目 。這背後反映出一個根本性的經濟問題: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裏,我們缺乏一個有效的經濟模型來激勵高品質數據的生產、驗證和交易。

這正是Chainbase試圖顛覆遊戲規則的地方。他們不單單想解決一個技術難題,更試圖破解一個經濟協調的困局。透過引入其原生代幣C,Chainbase希望建立一個可持續的「數據貿易」生態系統 。在這個生態中,提供高質量數據的節點、驗證數據的參與者、以及使用數據的開發者,都能透過代幣經濟學被公平地激勵和協調。

二、拆解Chainbase

要理解Chainbase,就必須明白它與Alchemy或Infura等前輩的根本區別。如果說Alchemy和Infura是Web3世界的雲服務商,提供的是基礎的數據存取權,那麼Chainbase的目標則是成爲Web3數據的「操作系統」,一個專爲AI打造的「超數據網絡」(Hyperdata Network)。

這個宏大願景建立在其獨特的技術堆棧之上:

技術核心:Manuscript與雙鏈架構

首先是Manuscript,Chainbase的可編程的數據框架,允許開發者像寫程序一樣,定義如何處理、轉換和組合來自不同區塊鏈的原始數據,最終生成乾淨、結構化的「數據資產」。

創辦人Mogu強調,Manuscript對於提升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 。這項技術的核心,是讓數據從「死的信息」變成「活的、可編程的資源」。

其次是其雙鏈架構。這套系統如同一個分工明確的雙核引擎。它由一個「執行層」和一個「共識層」組成。執行層採用了EigenLayer的技術,專門負責大規模數據的並行處理和計算,追求高效率和高吞吐量;而共識層則基於Cosmos的CometBFT技術,負責驗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安全性,確保交易的最終確定性 。

這種設計試圖在效率和去中心化安全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以滿足AI應用對實時、海量數據的需求。同時,他們也利用了EigenLayer的主動驗證服務(AVS)來實現去中心化數據的執行與驗證,這是其建立「無信任」模型的一環。

AI原生敘事

Web3數據基礎設施賽道早已擁擠不堪,不僅有Alchemy、Infura這樣的巨頭,還有Covalent、Helius等衆多資金雄厚的競爭者 。在這樣的市場中,僅宣稱「更快」或「更便宜」很難脫穎而出,甚至可能陷入價格戰泥沼。

Chainbase的領導團隊,包括創辦人Mogu和運營長Chris Feng顯然很懂跳脫VC陷阱。他們在所有對外溝通中,都極其一致且有力地將Chainbase與「AI」這個當下科技界最強大的趨勢綁定 。

他們甚至明確地將C代幣定位爲AI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與 IO(計算)和BITTENSOR(模型)並列,而$C則代表「數據」。

透過將自己定位爲「爲AI打造的超數據網絡」,Chainbase巧妙地避開了與傳統RPC服務商的直接對比,將競爭從「誰的節點響應更快?」提升到了「誰在爲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未來打好數據基石?」。

三、騰訊與頂級VC爲何入局?

在金融世界裏,資本的流向往往是最誠實的信號。Chainbase在A輪融資中籌集了1500萬美元,這在Web3基礎設施領域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資金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領投方的名字:騰訊投資(Tencent Investment Group)和經緯創投中國(Matrix Partners China),跟投方還包括Folius Ventures、Mask Network等一線機構。

當騰訊這樣的Web2巨頭開始下注時需要格外留意:他們並非追逐短期熱點的加密基金,而是以長遠佈局著稱的戰略投資者。

騰訊入局,傳遞了兩個重要信號:

第一,他們相信Web3數據基礎設施是一個具有長期價值的基礎賽道。

第二,他們認可Chainbase的團隊和技術路徑。經緯創投中國的合夥人Harry Man在評論這次投資時,更是直接點明瞭Chainbase的AI敘事,稱其積累的鏈上數據能夠「爲高質量的(AI)模型做出巨大貢獻,如同煉金術士般爲加密世界帶來智能」。

這筆融資的結構也值得玩味,採用了「股權+代幣認股權證」(equity with token warrants)的形式 。這意味着投資者不僅獲得了公司的股權,還鎖定了未來獲得代幣的權利,這是一種深度綁定項目長期利益的投資方式。作爲交易的一部分,騰訊和經緯創投甚至在Chainbase獲得了董事會席位,顯示了他們對項目發展的高度參與意願。

當然,能吸引到如此頂級的資本,離不開一個經驗豐富的團隊。Chainbase的創始團隊在區塊鏈基礎設施、數據工程和協議安全方面擁有深厚的背景 。創辦人兼CEO Mogu和共同創辦人兼COO Chris Feng是團隊的核心人物。

這份投資者名單,既是Chainbase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一把懸在頭頂的劍。來自騰訊的背書可以爲他們打開許多對其他加密新創公司關閉的大門,例如更容易地與大型企業合作、在與幣安等巨頭談判時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

四、代幣C的經濟學

如果說Chainbase的技術架構是其骨骼,那麼C代幣的經濟模型就是驅動整個生態系統運轉的血液,用來解決數據市場中核心的經濟協調問題。核心功用可以概括爲三點:

支付媒介(數據的燃料費): 任何開發者、應用或AI代理要查詢、使用Chainbase網絡上的結構化數據,都需要使用C代幣支付費用。這建立了一條從網絡使用到代幣需求的直接路徑,理論上,網絡越繁榮,對C代幣的需求就越大 。

安全質押(網絡的保證金): 數據節點運營商和驗證者必須質押(Stake)一定數量的C代幣才能參與網絡、處理數據並賺取獎勵。這種機制將他們的經濟利益與網絡的健康和安全深度綁定,如果他們作惡,其質押的代幣將面臨被罰沒(Slashing)的風險 。

治理權力(生態的投票權): C代幣的持有者可以對協議的重大升級、費用參數的調整、生態基金的使用等關鍵決策進行投票。這賦予了社羣直接影響網絡未來發展方向的權力,是實現去中心化治理的基礎 。

更理解經濟設計,以下是C代幣的關鍵數據概覽:

C 代幣總供應量爲 10 億枚,初始解鎖比例爲 16%。其中 40% 將用於生態與社區建設,13% 用於三輪空投激勵(第一季含 2% 社區空投與 1.5% Binance Alpha 激勵),12% 分配給節點激勵,17% 分配給早期投資者,15% 分配給核心團隊,3% 用於流動性預留。

代幣將在 Base 與 BNB Chain 雙鏈發行,以 Cliff 與線性解鎖並行機制,以配合平臺使用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