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ancy,PANews

近幾日,隨著 ETH 價格持續拉昇,以太坊儲備軍備賽愈發激烈,市場信心顯著回暖。這一波反彈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機構資金的積極湧入。然而,伴隨著更多機構參與者的加速入局,以太幣或將迎來資本變局。

華爾街借 ETF 入局,上市公司儲備敘事帶來新轉折點

以太坊現貨 ETF 的推出,曾被視為邁向華爾街和傳統金融的重要節點,市場普遍預期將為以太坊價格和生態帶來顯著提振。

然而,自 2024 年 7 月以太坊現貨 ETF 推出後,市場並未出現預期的火花,ETH 價格走勢疲軟,ETH/BTC 匯率持續走低,投資人信心遭受明顯衝擊。同時,以太坊基金會的部分拋售行為也引發市場爭議,儘管這些拋售可能出於營運需求,但市場情緒的敏感度使得拋售行為被放大解讀,市場唱衰以太坊的聲音愈發濃厚。

根據 SoSoValue 數據,自以太坊現貨 ETF 上線(2024 年 7 月 23 日)以來,累計淨流入資金約 57.6 億美元,佔以太坊總市值的 3.87% 。從資金流動節奏來看,在過去 13 個月中,僅有三個月出現淨流出,流出金額累計 9.3 億美元,整體呈現穩健的資金吸收態勢。

然而,ETF 資金的穩定流入並未在 ETH 價格層級形成有效支撐。 CoinGecko 數據顯示,自 ETF 推出至首家 ETH 儲備公司 SharpLink Gaming 宣佈建立以太坊策略儲備(2025 年 5 月 27 日)期間,ETH 價格最高漲幅僅 16.55%,而最大跌幅卻高達 63.34% 。相較之下,比特幣現貨 ETF 自 2024 年 1 月 11 日推出以來,BTC 價格漲幅高達 153.3%,市場表現更為強勁。以太坊與比特幣在 ETF 加持下的市場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直到最近兩個月,市場風向才開始逐步轉變。一方面,ETH 經歷深度調整後出現技術性反彈;另一方面,以太坊基金會啟動內部治理機制改革,加之上市公司開始將 ETH 納入資產負債表,為 ETH 注入了新的敘事驅動力。

自 SharpLink Gaming 、 Siebert Financial 、 Bit Digital 等公司陸續宣佈配置 ETH 以來,ETH 價格錄得 22.29%(數據統計為 7 月 16 日)的累積漲幅,明顯優於同期比特幣 7.9% 的表現。這輪反彈不僅建立在資產重估的基礎上,也得益於戰略儲備資產的新故事逐步形成。

目前市場看漲情緒濃厚,例如 ARK Invest 創辦人 Cathie Wood 也在近日公開表示以太坊長期價值被嚴重低估;Varys 創投主管與 Multicoin 聯創對賭 ETH 能否在 2026 年底前達到 1 萬美元。同時,機構正加速進場,以太坊現貨 ETF 近兩個月連續錄得超 10 億美元的淨流入,Bitwise 首席投資長 Matt Hougan 甚至表示,2025 年下半年以太坊 ETF 資金流入可能大幅加速。

機構持有超 160 萬枚 ETH,以太幣將迎資本變局

在 BlackRock 、 Fidelity 、 ARK 等傳統金融巨頭紛紛進入現貨 ETF 賽道之後,以及上市公司 Strategy 掀起比特幣儲備潮後,比特幣的敘事權和定價權已從加密原生社羣轉移至華爾街資本手中。

如今,這一趨勢似乎正逐步在以太坊身上重演,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圍繞以太坊展開的大規模資本佈局。根據 Strategic ETH Reserve 數據顯示,持有超過 100 枚 ETH 的實體已有 54 家,共持有超 160 萬枚 ETH,價值超 50.7 億美元,相當於 ETH ETF 整體規模的 35% 。而在近兩個月,SharpLink Gaming 、 BitMine 、 Bit Digital 、 BTCS 、 GameSquare 和 Bit Digital 等上市公司紛紛宣佈將 ETH 納入公司資產負債表。

從現階段入局以太坊的機構組成來看,主要分為兩個陣營,一派是以 SharpLink 為代表,背靠 ConsenSys 、 Galaxy Digital 、 Pantera Capital 、 Electric Capital 等以太坊支持者,被認為是以太坊生態早期原生勢力的抱團自救。截至目前,SharpLink 已累計持有超 28 萬枚 ETH,超越以太坊基金會持有的 24.25 萬枚,躍升為全球最大 ETH 機構持有者。

另一派則是以 BitMine 為代表的華爾街打法,透過復刻 Strategy 對比特幣的儲備邏輯,將 ETH 納入財報並加槓桿購入。該機構背靠「華爾街神算子」、以太坊看好者 Tom Lee,在保留比特幣挖礦業務的同時,將 ETH 納入公司資產負債表,目前持倉已超過 16 萬枚,躋身全球前五名。

如果這些機構的持幣規模持續擴大,原本在開發者與核心研究者、以太坊基金會和早期 OG 投資者等手中的定價權、話語權乃至治理權,或將會迎來重新洗牌。但從目前這些配置 ETH 的上市公司來看,大多普遍面臨財務壓力,意在對沖通膨、提振股價或博取短期超額收益,特別是有了 Strategy 的成功案例,尚未展現出與以太坊生態建設深度捆綁的意願。同時,這些機構在配置體量、風險承受力與持倉週期上難以與頭部機構相抗衡,限制了其對以太坊生態治理和長期發展的實質影響力。換言之,真正能夠主導以太坊生態未來走向的,仍是那些具備強大資金實力的頂尖參與者。

不僅如此,與比特幣儲備潮中有著 Michael Saylor(Strategy 執行董事長、創辦人)這樣的靈魂佈道者不同,以太坊尚未出現一個既具信仰屬性又具傳統資本影響力的人物,Tom Lee 能否成為 Saylor 這樣的角色定位還有待觀察。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太幣在主流資本市場中作為機構資產的整體傳播力。

當然,以太坊官方對機構佈局持開放態度。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近期表示,機構選擇以太坊,是因為它穩定、安全、不宕機,且擁有清晰的技術路線圖;而以太坊基金會新任聯合執行董事 Tomasz Stańczak 也指出,機構之所以青睞 ETH,是因其「十年不間斷運作、持續升級,並始終致力於抗審查性與安全性」。

不過,Vitalik 也在近期強調了雙重治理機制和去中心化的重要性,Vitalik 指出,雙重治理提供了額外的獨立防禦層,可以防止系統採取特別有害的行動,同時明確將以太坊用戶作為利益相關者納入其中,而非僅依靠非正式的基於「氛圍」的對齊方式。他也強調,若去中心化只停留在口號層面,以太坊將面臨生存危機。

總的來說,隨著以太坊掀起儲備潮,市場的關注度與流動性無疑地得到顯著提升。然而,若價格的上漲缺乏生態實際活躍度的強力支撐,終究只是空中樓閣、人造的海市蜃樓,難以持續。真正驅動 ETH 價值穩健成長的核心,仍是以太坊生態系統的不斷創新與活躍度提升,直接決定了網路的使用頻率與價值沉澱。當下,以太坊基金會正著力在組織架構、生態協作以及技術演進等多維度展開深度改革,試圖重塑生態主導權,強化治理效能,進而扭轉外界對以太坊的負面評價。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PANews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以太幣迎資本變局! ETH 價格大反彈,機構儲備成新轉折點"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區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