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PIN 的願景與現實困境
DePIN作爲區塊鏈與現實世界結合的代表性路徑,曾被寄予厚望。 DePIN最開始的願景是讓所有人都能參與建設基礎設施,並從中獲得回報,最終形成一個全民共建共享的物理網絡。然而,儘管DePIN項目在數量與節點規模上取得了初步成就,現實中的用戶體驗與商業價值仍顯滯後。
據 Messari 數據,2024年全球已有超過1300萬臺設備活躍在各類DePIN網絡中,賽道代幣總市值一度突破500億美元,覆蓋超350個項目。但從實際盤面來看,多數項目漲勢虛高、落地困難,幾乎很難跑通“用戶使用 → 網絡增長 → 商業變現”的閉環路徑。
與供給側的熱火朝天相比,需求側的推進卻相對滯後。多數 DePIN 項目仍處於激勵驅動型冷啓動階段:節點部署快速增長,但終端用戶的真實使用率偏低、服務付費意願有限,商業化模型尚未跑通,部分網絡甚至出現實際收入與代幣市值嚴重背離的現象。以部分Depin項目爲例,其最輝煌時期在全球構建了上百萬個節點,覆蓋數數百座城市。但到2023年,其月度數據營收依然不足5000美元,嚴重脫節於其基礎設施規模。這種“供給熱、需求冷”的局面,正暴露出舊DePIN範式的深層結構性問題。
二、DePIN 的供需錯位:設計邏輯的代價
儘管 DePIN 項目在節點部署上取得了高速增長,設備數量與網絡規模屢創新高,但許多網絡在實際使用環節卻遲遲未能突破瓶頸。多數情況下,“節點上線 ≠ 用戶使用”,更難形成持續的經濟價值閉環。這並非某個項目單點失誤,而是傳統 DePIN 模型在“供給優先”邏輯下暴露出的結構性問題:
傳統 DePIN 項目的設計邏輯多以“先部署、後使用”爲主,即通過代幣激勵吸引用戶購買、部署專用設備,從而構建一張去中心化的物理網絡,再期望終端用戶隨後逐步接入,完成商業閉環。但實踐表明,這種“設備優先、使用滯後”的路徑,正在遭遇結構性瓶頸。
目前DePIN的三大痛點:
高門檻設備成本,限制了用戶參與
DePIN 網絡通常依賴專業硬件設備,如通信熱點、數據路由器、能源終端等。單臺售價常在 300–1000 美元之間,用戶需自費購入並承擔運維,門檻較高。這使得早期節點多由礦工、機構掌握,普通用戶難以參與,網絡難以實現真實去中心化,服務效能也被削弱。
冷啓動困境與供需失衡,導致“空轉”現象普遍
DePIN 網絡的價值取決於兩端的聯動:節點提供服務,用戶產生需求。然而,在早期網絡尚未成型時,缺乏用戶使用導致節點效用難以發揮,而節點使用率偏低,又反過來打擊節點部署者的收益預期。這種“沒有流量 → 節點空轉 → 激勵下降 → 用戶流失”的循環,極易陷入負反饋。
在缺乏有效 ToC 產品路徑的情況下,很多項目只能通過代幣激勵維繫供給側增長,但這種單邊擴張並不能催生真實市場需求,最終形成“設備接入 ≠ 價值生成”的空心化網絡結構。
節點行爲難以驗證,系統信任成本高企
傳統模式中,“設備上線”即視爲節點貢獻,但在實際運行中,虛假位置、模擬數據、集羣部署等作弊行爲屢見不鮮。由於缺乏精細化行爲驗證機制,系統無法區分真實與僞造行爲,反而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做防作弊與反女巫驗證,擡高了運維與信任成本。
綜上,傳統 DePIN 網絡已在節點規模上實現“外在增長”,但未能跑通“行爲驅動”的內在邏輯。連接 ≠ 使用,部署 ≠ 價值。要真正釋放 DePIN 潛力,必須重構從行爲發生、驗證到價值沉澱的完整鏈路,這正是當前模型中最薄弱卻最關鍵的一環。
三、範式轉折的起點:從設備到行爲的路徑突變
面對傳統 DePIN 網絡中“節點接入活躍、終端使用沉寂”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多項目方與研究者開始反思:問題真的出在設備部署上嗎?還是我們理解 DePIN 的方式本就存在偏差?
根據 Messari 的 DePIN Flywheel 模型,DePIN 作爲一種新型基礎設施範式,不只是簡單地讓“設備上鍊”,而是依賴三種相互強化的動力機制,構成一個可以推動萬億美元級網絡增長的“結構飛輪”。
該飛輪圍繞一個核心目標,Network Effects(網絡效應),由三種力量共同驅動循環:
基礎設施規模經濟 (Infrastrucure Economies of Scale) 節點越多,單位成本越低,設施利用率越高,邊際部署效率提升,激勵更多參與者加入。
平臺級網絡效應 (Marketplace Network Effects) 節點增長帶來服務豐富 → 用戶需求提升 → 激發更多節點供給 → 構成正向飛輪。
代幣流動性護城河 (Currency Liquidity Moats) 真實使用頻率提升代幣價值,反過來增強激勵強度與市場反饋,提升用戶與節點的黏性。
然而,傳統 DePIN 項目在規模與激勵上做了大量努力,卻始終難以跑通飛輪,原因並不複雜:它們忽略了飛輪的真正起點,即可驗證的用戶行爲。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節點只是上線,沒有產生真實服務,網絡效應無法建立。如果用戶只是被空投吸引,沒有頻繁參與行爲,代幣價值難以支撐。如果系統缺乏行爲驗證機制,激勵與使用脫鉤,飛輪也就失速.......
換句話說,要想真正啓動 DePIN 的三重飛輪,不在於節點數本身,而在於是否存在一個可持續、高頻率、可驗證的行爲結構來作爲飛輪的驅動力。正是在這一理論背景下,CyberCharge開始嘗試從硬件網絡轉向行爲網絡。他們不再將設備視爲唯一的接入入口,而是將“日常使用行爲”本身轉化爲參與方式,讓用戶無門檻地進入網絡、產生貢獻、並獲得激勵。
四、CyberCharge 的範式突圍:以行爲結構重啓 DePIN 飛輪
在傳統 DePIN 項目深陷冷啓動與驗證困境的背景下,CyberCharge 提出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不再依賴設備規模,而是從用戶行爲出發構建網絡結構與經濟激勵。
(1)節點不再是“設備擁有者”,而是“行爲發生者”
CyberCharge 拋棄了傳統 DePIN 中“購買即接入”的思路,轉而將網絡貢獻的最小單元轉化爲一種可驗證、可積累的行爲:爲終端設備充電。用戶無需部署大型設備或擁有專業知識,只需使用 CyberCharge 的智能充電器完成一次有效充電,即視爲一次網絡行爲提交,並自動獲得資產回饋。這套被稱爲 Charge-to-Earn (C2E) 的模式,極大地降低了參與門檻,也將 DePIN 的參與者人羣從設備部署者擴展到所有用電行爲人。使用戶不再是“礦工”,而是行爲節點。
(2)行爲真實性可驗證,激勵機制更具信任基礎
在系統層面,CyberCharge 每臺充電設備內嵌“CyberChip”安全模塊,通過 AI 能耗識別與鏈上校驗算法,確保每一次充電都具備實際電流流動與時長記錄。相比傳統 DePIN 網絡依賴 GPS、IP、註冊簽名的方式,這種基於能耗與物理行爲的驗證機制具有更高的抗作弊能力與行爲精度。這一機制解決了過去 DePIN 網絡中節點行爲真實性弱、激勵分發誤差大的問題,爲行爲飛輪的啓動奠定信任基礎。
(3)構建生態內循環,行爲觸發網絡效應的自我放大
CyberCharge 不止一次性行爲激勵,而是通過設計多層級生態結構,把每一次“充電”行爲轉化爲參與生態的入口。
例如:
用戶通過充電獲得 GEM(行爲資產),可用於餵養 “AI Doggy” (寵物系統)
寵物成長反過來提升用戶代幣獲取效率,強化用戶留存
不同組件玩法(如小遊戲、挖坑、等級成長)構成了行爲—收益—再行爲的反饋閉環
生態資產 CPT/EST 引入了成長性與用途多樣性,進一步支撐系統內的需求生成
這種行爲激勵 → 資產使用 → 進一步行爲的機制,天然形成了DePIN Flywheel 中平臺網絡效應與貨幣流動護城河的雙向驅動。即行爲驅動資產,資產驅動生態,生態反向驅動更多行爲,使其讓用戶行爲不再止於“挖礦”,而是轉化爲持續互動的身份成長過程。
(4)用戶即終端,供需在同一側啓動
最值得注意的一點在於:CyberCharge 的行爲模型打破了傳統 DePIN “節點是供給,用戶是需求”的雙邊結構,而是更專注於讓“用戶即節點,行爲即供需”。這意味着每個用戶既是服務貢獻者,也是終端使用者。且網絡不再依賴“搭好了纔有人用”,而是“用的過程就是在搭建”。這正是傳統模型下 DePIN 飛輪難以啓動的“斷裂處”,而 CyberCharge 所做的,正是將這一斷點打通。
行爲結構,將決定 DePIN 的下一階段走向
從設備上線到行爲上鍊,從供給驅動到結構自燃,DePIN 的範式正在經歷一次根本性重構。傳統模式已證明其在節點部署和規模構建上的效率,但在用戶參與、服務使用與價值兌現三個核心環節上,仍存在明顯結構斷裂。歸根結底,網絡再龐大,如果缺乏真實行爲的持續驅動,最終仍將陷入“覆蓋多、使用少”的困局。
CyberCharge 的出現,正是對這一命題的具體迴應。它所構建的,不是更低成本的挖礦方式,而是一種將行爲作爲節點結構基礎的新範式。這種範式讓網絡不再依賴前置建設,而是隨着用戶行爲自然生長;也讓“貢獻”不再依賴註冊與綁定,而是源自可被記錄的真實使用。
我們或許可以說,DePIN 的未來不屬於某一個項目,而屬於那些能夠在真實世界行爲與鏈上結構激勵之間,找到可持續橋樑的機制設計者。平臺可能會變化,硬件可能會迭代,但只要“行爲即價值”的邏輯成立,飛輪就有可能真正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