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gintender

原文鏈接:https://x.com/agintender/status/1942176973167661265?t=kLk8ROYpV4mzQRv9cZyeWw&s=19


聲明:本文爲轉載內容,讀者可通過原文鏈接獲得更多信息。如作者對轉載形式有任何異議,請聯繫我們,我們將按照作者要求進行修改。轉載僅用於信息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代表吳說觀點與立場。

 

全文如下:
 

OKX 近期對資金費率算法進行了一次看似低調的更新,乍看與 Binance 並無二致,實則在細節中佈下巧思。這些隱藏在公式背後的設計取捨,揭示了兩大巨頭對 “流動性” 本質的不同取捨。
 

本文旨在剖析 OKX 與 Binance(Binance)在資金費率機制上的算法差異與設計哲學。這不僅是一次技術層面的比較,更是一次關於市場機制演化、金融工程權衡與博弈結構創新的深度探索。
 

概述

本文聚焦於 OKX 在 2025 年 4 月 /6 月資金費率模型上的重大更新,並圍繞其新舊機制展開系統分析,進一步與 Binance 當前的成熟算法模型進行多維度對比。核心關注點包括:

  • 價格偏離的計算基準與靈敏度;

  • 資金費率的計算週期與強度;

  • 防操縱機制與極端市場保護手段;

  • 對用戶行爲與倉位結構的反饋影響。

OKX 與 Binance 的機制差異,體現了它們在制度構建中對 “市場穩定性” 這一目標的不同理解與路徑選擇。通過對這兩種策略的深入對照,我們得以窺見當代加密衍生品市場架構設計者,在流動性激勵、風險控制與博弈行爲管理之間所面臨的真實抉擇。
 

閱讀導覽:

建議瞭解資金費率結構的朋友們,直接跳到第二節。

建議想看 OKX 與 Binance 機制對比的朋友們,直接跳到第三節。

 

第一節:解構資金費率——核心架構組件

“資金費率機制並非一個邊緣性的技術參數,而是反映一間交易所對市場公平性、價格發現穩定性與抗操縱能力的整體金融哲學。”
 

在深入比較 OKX 與 Binance 資金費率機制差異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解構資金費率機制的核心構成。只有理解這些共通的基礎模塊,才能洞察不同交易所設計選擇背後的深層邏輯。
 

1.1 基礎支柱:溢價指數與利率成分

大多數主流交易所的資金費率算法,普遍採用一種雙組件結構:利率成分與溢價指數。

利率成分(Interest Rate Component)  此部分設計旨在模擬槓桿交易中借貸成本的差異。在理論模型中,一個永續合約的多頭頭寸可以類比爲 “借入穩定幣購買標的資產”,因此應承擔借入成本。利率成分正是對這種融資結構的抽象表達,通常由穩定幣與標的幣種之間的年化利差決定。
 

溢價指數(Premium Index)  這是資金費率機制中引導價格迴歸的主要驅動。它衡量的是永續合約的市場價格相對於現貨指數價格的偏離程度。當合約價格高於現貨價格時,溢價爲正,表明多頭情緒強烈;反之,則顯示市場偏空。該指標是資金交換方向與強度的核心依據。
 

鉗位函數(Clamp Function)  爲了避免在溢價極小時因利率成分而引發資金費率劇烈波動,許多平臺在算法中引入了鉗位函數。該函數爲利率與溢價之差設置上下限(如±0.05%),從而起到平滑調節的作用,抑制噪音對市場行爲的放大,使整體機制更加穩定可靠。
 

1.2 探尋真實價格:指數價格與標記價格

資金費率機制的運行基礎依賴於兩個關鍵價格基準:指數價格與標記價格。
 

指數價格(Index Price)  指數價格被視爲標的資產的 “公允現貨價值”。它通常由多個主流現貨交易平臺的實時成交數據構成,並以加權平均的方式生成。這種聚合模型避免了價格被單一市場操縱,同時能更真實地反映市場整體的定價狀況。
 

標記價格(Mark Price)  標記價格用於計算用戶賬戶中的未實現盈虧(Unrealized PnL),並作爲強平邏輯的觸發參考。它一般基於指數價格,並結合當前資金費率進行調整。相較於最新成交價,標記價格更加穩定,能有效避免短時間劇烈波動或異常成交對用戶資產造成的系統性衝擊。
 

1.3 衡量溢價:從中間價到衝擊價格

如何定義 “市場價格” 是計算溢價指數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各大交易所設計理念的分水嶺。不同方法代表了對市場深度、流動性與抗操縱能力的不同理解。
 

方法一:中間價(Top-of-Book Mid Price)  最爲直接的方式是取最佳買價與賣價的平均值,即訂單簿頂層的中間價。這一方法簡潔高效,但僅反映最淺層的市場狀態,容易被低成本掛單操縱,難以準確捕捉真實市場結構。OKX 舊版算法即基於此模型。

方法二:衝擊價格(Impact Price)  更復雜也更穩健的方法是採用 “衝擊價格”,即在訂單簿中模擬執行一筆固定名義價值訂單(如 10 BTC 或 20,000 USDT)所能成交的平均價格。該方法深入訂單簿內部,評估在真實交易壓力下市場所能承載的價格滑點,從而更貼近 “可執行” 的真實價格。OKX 新算法即以此模型爲基礎,意圖增強機制對抗操縱的韌性,同時提升資金費率對市場真實狀態的反饋靈敏度。
 

小結

資金費率的算法看似簡單,但其背後的構建邏輯,涉及價格發現機制、市場流動性建模、風險防控與用戶行爲激勵的多維交織。  從利率與溢價的耦合,到指數與標記價格的配合,再到不同市場價格衡量方式的選擇,交易所所做的每一個微小決定,實際上都深刻地影響了合約市場的穩定性、抗操縱能力與用戶行爲模型。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以此爲分析基礎,深入剖析 OKX 的資金費率機制更新,並與 Binance 現行模型進行全維度的比較與哲學反思。
 

第二節:OKX 資金費率的演進 —— 邁向穩健性的轉變

OKX 對其資金費率機制所做的更新,並非一次簡單的參數微調,而是一場從底層哲學出發的範式轉變。這一演進過程,從 “簡潔高效” 轉向 “穩健抗操縱”,反映了平臺在成熟過程中對市場穩定性與公平性的重新理解。
 

2.1 傳統算法:簡單模型及其脆弱性

OKX 舊版資金費率算法以其極簡設計爲特點,但這種設計在高波動與低流動性的市場環境下,暴露出明顯的結構性脆弱。
 

舊版算法結構:  資金費率 = ClampMA(溢價指數–利率), 上限 , 下限 MA(溢價指數 – 利率), 上限 , 下限 MA(溢價指數–利率), 上限 , 下限
 

關鍵特徵一:利率爲零  舊版模型直接將利率項設爲零,極大簡化了計算。最終的資金費率完全由溢價指數的移動平均值決定。

關鍵特徵二:中間價計算溢價  溢價指數以訂單簿頂層報價爲基礎,即取最佳買價與最佳賣價的平均值,再與指數價格比較,得到溢價比率。
 

這種設定在效率上有優勢,但也極易被操縱。交易者可通過在訂單簿頂端掛出虛假大額訂單(俗稱 “幌騙” 或 Spoofing),輕易移動中間價,進而影響溢價指數。由於利率項爲零,這一操縱行爲將直接決定資金費率的方向與大小。
 

結果是:擁有大額持倉的交易者,可以通過微成本干預頂層價格,進而降低自己所需支付的資金費率,甚至反向獲利。這種機制設計在缺乏深度監管與流動性保障的市場中,構成了實質性的系統性漏洞。
 

2.2 新範式:融合訂單簿深度與利率模型

爲解決上述問題,OKX 新近實施了一套更加健全的資金費率機制,向行業通行的最佳實踐靠攏,並引入多項結構性改革。
 

新算法結構:  資金費率 = 平均溢價指數 + clamp(利率 – 平均溢價指數 , -0.05%, 0.05%)
 

變革一:重新引入利率成分

新機制中,利率項不再被忽略,而是作爲獨立但是由系統設定、定期調整的固定利率。該利率值由系統統一設定,代表了槓桿交易的基礎融資成本。
 

這一改進體現了對合約本質的重新認識。永續合約本質上是一種通過槓桿構建的 “合成現貨” 倉位,因此其應自然包含融資費用。舊模型忽視了這一點,將所有價格偏差歸因於市場情緒。而新模型則將資金成本與供需偏差明確分離,使模型邏輯更加嚴謹,也更符合傳統金融的定價理論。
 

變革二:溢價指數採用衝擊價格

這一變革是此次算法升級的核心。新模型摒棄了基於中間價的簡單溢價計算方式,轉而採用 “衝擊買價” 與 “衝擊賣價” 的差值來度量價格偏離。
 

衝擊價格的定義爲:在訂單簿上執行一筆固定名義價值訂單(如 20,000 USDT)所能達成的平均成交價。與中間價不同,衝擊價格需要真實 “穿透” 訂單簿的多個價位,才能完成模擬成交。這意味着,若試圖操控這一價格,操作者必須提供真實、足額的市場流動性,成本遠高於頂層掛單。
 

這極大提高了模型對操控行爲的抵抗力,使資金費率更貼近市場真實的深層流動性結構,而非表層報價。

注:示例所用 Impact Size 爲近似值,具體以平臺設定爲準
 

變革三:採用加權平均機制

新算法中,溢價指數在結算週期內不再以簡單平均方式處理,而是採用加權移動平均(WMA)。這意味着系統對近期數據給予更高權重,使資金費率對短時市場情緒更敏感,也更能反映市場的真實動態。
 

這一設計既降低了費率的噪音,又提升了其 “溫度感知” 能力,有助於交易者更準確判斷市場方向與風險。

注:具體加權方式 OKX 並未詳盡披露,推測採用 WMA 加權機制” 以表明基於行爲觀察或外部驗證
 

2.3 量化影響分析:演算示例

以下通過一個假設場景,展示新舊算法在高波動市況下的行爲差異:
 

假設場景:

指數價格:$50,000

最佳買價:$49,990(數量:1 BTC)

最佳賣價:$50,020(數量:1 BTC)

深層買盤:$49,950 區間有大額買單

深層賣盤:$50,050 區間有大額賣單

衝擊名義價值:$20,000(約 0.4 BTC)
 

舊算法計算:

中間價 = ($49,990 + $50,020) / 2 = $50,005

溢價指數 = ($50,005 - $50,000) / $50,000 = +0.01%

最終資金費率 ≈ +0.01%
 

新算法計算:

衝擊買價 ≈ $49,985(模擬賣出 0.4 BTC 所致)

衝擊賣價 ≈ $50,025(模擬買入 0.4 BTC 所致)

溢價指數 ≈ +0.008%

最終資金費率 ≈ +0.008% + 利率項(如 0.0125%)經過 clamp 調整

注:示例所用 Impact Size 爲近似值,具體以平臺設定爲準
 

比較結果:

新算法得出的資金費率更穩健,波動性更低。它排除了頂層報價短時拉扯對費率的不實影響,更準確反映整體市場深度。
 

2.4 對交易者的影響

對套利者:  依賴短時報價錯位進行的 “資金費率套利” 空間被極大壓縮。新模型更難以被低成本操控,也降低了高頻策略的失真風險。
 

對持倉者:  資金費率波動性下降,定價更加平滑,有助於降低 “黑天鵝” 期間的強制平倉風險,尤其有利於中長期持倉者。
 

對做市商:  新機制鼓勵深度流動性提供者,對那些構建真實掛單牆、維持市場結構穩定的做市商給予回報;反之,僅在報價頂層進行 “刷屏式報價” 的流動性提供者將逐漸被邊緣化。
 

小結

OKX 對其資金費率算法的全面升級,是對早期效率優先邏輯的一次深度糾偏。新模型通過引入利率項、改進溢價指數計算方式,並強化對市場深度的感知能力,不僅增強了抗操控性,也重塑了交易者與平臺之間的 “契約邏輯”。
 

這場從 “中間價” 走向 “衝擊價格” 的演進,不僅僅是技術迭代,更是交易所在市場穩定性、公平性與可持續性之間的一次深思熟慮的哲學抉擇。
 

第三節:雙雄記 —— OKX 新算法與 Binance 成熟模型的對決

隨着 OKX 資金費率機制的升級,其與行業領導者 Binance 之間的比較進入了一個新的維度。這不僅是對算法設計路徑的技術性分析,更是兩家頂級平臺在市場治理理念、交易哲學與用戶結構上的深層碰撞。
 

3.1 公式解剖:並列架構下的差異之源

儘管 OKX 與 Binance 在資金費率的頂層公式結構上趨於一致,但在覈心組件的選取與計算方式上,兩者存在顯著差異,映射出各自的系統偏好與風險視角。
 

Binance 資金費率公式:  資金費率(F) = 平均溢價指數(P) + clamp(0.01% − P, −0.05%, 0.05%)

Binance 採取固定利率模型(0.01%),通過與溢價指數的差值進行限制調節,構建一個高頻友好的費率環境。
 

OKX 新資金費率公式:  資金費率(F) = 平均溢價指數(P) + clamp(I − P, −0.05%, 0.05%)

注:兩個交易所的平均方法和計算頻率是不同的,一個是 WMA,一個 TWAP。正是這個細微的差異折射出兩個平臺對市場和流動性不同的理解。
 

3.2 時間的權重 vs 深度的權重:平均機制背後的哲學分歧

Binance 的哲學:時間至上

Binance 溢價指數的核心算法爲 “時間加權平均價格”(TWAP)。其設計邏輯是:

越靠近結算時刻的溢價指數,其對最終平均值的影響越大。

這種機制的結果是,資金費率在短時間內高度可預測。交易者只需密切觀察最後 1 小時的溢價變化,就能大致判斷即將生效的資金費率。這種模式對高頻交易者極具吸引力,鼓勵他們圍繞結算窗口構建策略。
 

OKX 的哲學:深度爲準

與 Binance 追求時間敏感性不同,OKX 將衝擊價格作爲溢價指數的基礎,強調市場的真實可成交深度。其背後的邏輯是:

市場 “真相” 並不體現在最新價格上,而體現在市場願意以多大流動性支持該價格。

這種機制使得系統對短期干擾更加 “免疫”,更注重結構性失衡,而非交易時點的情緒波動。

結果是:OKX 的資金費率更平滑、更滯後、更穩健。這種特性天然適配長期持倉者、機構客戶與對風險控制敏感的量化交易團隊。
 

3.3 場景模擬:壓力測試下的行爲對比

爲了驗證不同設計在實戰中的表現,我們設定三個典型市場場景,並從三個模型中觀察其資金費率響應。
 

3.4 策略含義:不同平臺,不同交易邏輯

在 Binance 交易:精準擇時,重視節奏

Binance 的 TWAP 機制使得最後 1 小時成爲策略的關鍵窗口。交易者可根據溢價指數的實時變化構建 “資金費率前瞻策略”:
 

在結算前最後 30 分鐘觀察費率走勢;

判斷是否持倉獲得費率;

若預期爲正,臨時建倉博取資金收益。

這種策略要求極高的時效反應與資金效率,但也提供了更明確的短期博弈路徑。
 

在 OKX 交易:洞察結構,關注流動性錯配

OKX 新模型更強調市場結構的健康性:

若發現某交易對在現貨市場流動性強,但合約市場缺乏深度掛單,可能形成穩定的正向溢價;

可通過結構性套利(如搬磚、期現對衝)獲得較長期的資金費率優勢;

策略更偏向中線部署,而非末時激進建倉。
 

小結

Binance 與 OKX 在資金費率模型上的差異,是兩種市場觀念的真實寫照:

Binance 擁抱流動性與高頻,信任市場在時間中自我校準;

OKX 則擁抱穩健流動性,試圖透過表象觸摸真實交易深度。

這不僅是代碼與公式的分歧,更是流量平臺與結構性平臺之間的路線選擇,是對 “市場是什麼” 這一問題給出的不同哲學答案。
 

第四節:交易所設計的金融哲學

在深入分析資金費率的技術機制之後,我們將視角進一步上升至理念層面,探討不同交易所算法選擇背後所隱含的金融哲學與市場世界觀——即:當交易所不僅是服務提供者,更是市場 “建築師” 時,他們究竟在設計一個怎樣的交易宇宙?
 

4.1 追尋 “真實” 價格:市場設計的認識論挑戰

一個被頻繁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在任意一個時刻,一項資產的 “真實” 價格究竟是什麼?

是最新成交價?是買賣盤之間的中間價?還是能夠實際成交一定規模訂單的平均價格?不同交易所的算法回答了這個問題,也展現出其對 “市場” 的理解路徑。
 

Binance 的答案:Binance 通過時間加權平均(TWAP)機制給出迴應。在它的系統中,最近的價格信息權重最大,遠期信息權重遞減。Binance 似乎認爲,“真實價格” 是一種通過時間加權累積共識而形成的連續性認知,是 “越近越真” 的時間相關性視角。
 

OKX 的答案:OKX 則採用了基於訂單簿深度的衝擊價格模型,強調可執行流動性才構成真實價格。在這一邏輯中,如果一個價格無法成交一定規模的訂單,它就是一種 “表象幻覺”,只有能支撐實際交易的價格,才具備實質性。這代表了一種以交易實踐爲標準的現實主義——實踐相關性。
 

這場看似微妙的設計選擇,實際上是對 “市場真實性” 的根本判斷差異。交易所並非中立的觀察者,它們通過定義 “溢價”、制定 “標記價”、設置 “強平規則” 來積極構建市場現實。而這種現實——被無數算法策略、清算邏輯、資金管理所繼承——最終塑造了交易者的日常世界。
 

4.2 內在的權衡:可預測性 vs 穩健性

在時間加權與深度加權之間,不只是數據處理方式的不同,更是一個關於可預測性與系統穩健性之間的根本權衡。
 

Binance :鼓勵可預測性  Binance 的時間加權機制使得資金費率在結算前夕極具可預測性。這對具備高頻建模能力的交易者而言是一種 “確定性收益”:只要能預判結算窗口的資金流動變化,就可以精確地構建套利策略。   但可預測性亦意味着可博弈性。尤其是當市場參與者意識到某一機制的 “最後一小時決定論” 後,便會集中在某些時點釋放流動性、傾斜持倉,最終在系統內部形成一種策略性博弈甚至操縱窗口。
 

OKX:追求穩健性  OKX 的新機制以流動性深度爲溢價測量核心,不依賴於結算前的短期價格波動。這種 “去噪聲化” 的處理方式大大提高了抗操控能力,但也帶來另一種結果:交易者難以在分鐘級別 “預測” 資金費率的即時方向,策略設計更偏向結構性分析,而非時間點押注。

因此,這是一場清晰的哲學選擇:
 

Binance 選擇構建一個高透明度、高博弈性的市場,賦能活躍交易者。

OKX 則構建一個低波動、高魯棒性的系統,保護長期持倉與機構資金。
 

4.3 作爲市場建築師的交易所:解讀哲學背後的商業戰略

交易所作爲平臺的角色越來越像一位城市規劃師,他們必須在效率、公平、吸引力與安全性之間作出決策。OKX 與 Binance 的設計選擇,實則是其商業定位與市場戰略的深度反映。
 

Binance :超高效率的全球競技場

Binance 作爲全球流動性最強、交易量最高的平臺,其資金費率設計、費率結構與槓桿機制,都服務於一個目標:最大化交易週轉率。

低費率、高槓杆、可預測的結算模型,讓交易者能以更高頻率、更低邊際成本進出市場。即便這意味着系統中存在部分 “策略性波動” 或短時操控風險,Binance 也願意以更 “市場原教旨主義” 的姿態,維護交易者的自由與流動性優先權。

在 Binance 的設計哲學中,市場是一個博弈場,交易者用工具進行競技,而平臺則是那個不干預的裁判。
 

OKX:結構穩固的資本港口

相較之下,OKX 更像一個爲資本穩健運營所打造的 “金融基地”。其資金費率的深度設計、逐步演進、精細防禦機制,體現了一個理念:在風險橫流的加密市場中構建一個相對可控、抗操縱的環境。

衝擊價格模型的引入,是一個開發成本高、運行復雜的架構性決策。這表明 OKX 並不以 “交易量最大” 爲首要目標,而更注重對機構客戶、高淨值資金的可信度與系統完整性的吸引力。

這是對另一個交易羣體的戰略性擁抱:那些要求可驗證、公允、穩健運行機制的專業參與者。
 

結論

通過對 OKX 與 Binance 資金費率機制的系統性比較,揭示了兩大衍生品交易平臺在技術實現路徑與底層金融哲學上的關鍵分歧。
 

OKX 的算法演進體現了一次範式級轉變:其由早期基於中間價、零利率的簡化模型,升級爲深度加權、具備利率項的穩健模型。這一更新顯著增強了系統對操縱行爲的抵禦能力,並提升了資金費率在極端行情下的穩定性。

Binance 的模型則以時間加權平均法爲核心,強調資金費率的結算可預測性,爲高頻交易者與策略投資者提供了高度優化的套利與套保空間。
 

這兩種路徑分別服務於不同的市場哲學與用戶結構:

對於長期持倉者與風險規避型機構而言,OKX 的新機制提供了一個更加穩定、公允、抗波動的交易成本環境,提升了整體風險管理的可控性。
 

對於精通節奏的活躍交易者與套利參與者,Binance 的機制則保留了更豐富的策略空間,滿足了他們對市場節奏與資金費率趨勢的高靈敏度需求。
 

資金費率機制的設計演進,是加密衍生品市場走向成熟的深刻縮影。從早期粗放的、可博弈性極高的參數設定,到如今逐步引入流動性深度、市場現實約束與金融理論邏輯的系統性建構,整個行業正沿着一條清晰的軌跡,邁向機構級金融工程與風險治理標準。
 

在這個過程中,OKX 與 Binance 的分道揚鑣並非對錯之爭,而是一種對自身用戶結構、平臺戰略定位、以及未來金融願景的深度映射。
 

在制度設計的背後,是交易所作爲 “市場建築師” 對於公平、效率與操控邊界的不同哲學取捨。

而這,也正是金融工程的終極命題所在。

 

參考文檔:

https://www.okx.com/zh-hans/help/iv-introduction-to-perpetual-swap-funding-fee

https://www.binance.com/zh-CN/support/faq/detail/36003352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