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麼是避險資產?避險動機和資產類型
避險資產是指其他資產大幅波動時,內在價值依然可以保持穩定。

避險資產具有兩大基本特徵,一是抗跌,二是高信用。
所謂抗跌。所有資產價格普跌過程中,避險資產需要跌的更少。
所謂避險,就是儘量減少虧損。
所謂高信用。只有高信用才能夠具備高流動性,才能夠在其他大部分資產折價過程中保持顯現出穩定的定價優勢。這也是避險資產價值“抗跌”的來源。
風險場景大致有三層,三類場景中不同類型避險資產表現有所不同。
風險場景的第一層是,經濟衰退風險(通縮場景,需求下行+流動性寬鬆)。
風險場景的第二層是,政治秩序衝突(滯脹場景,需求下行+供給約束+流動性收緊)。
風險場景的第三層是,金融秩序重構(世界貨幣地位受到挑戰,需求下行+貨幣兩難)。
02、避險第一類場景,典型通縮場景(貨幣寬鬆+需求下行)。
①一般規律:避險資產排序中債最優,貨幣和黃金屬於其中,大宗最弱。
②結構性規律之一:通縮過程中哪國貨幣寬鬆幅度大,債券相對收益更好;貨幣相反就相對弱。例如2001年日本通縮更嚴重,貨幣寬鬆幅度更大,日債顯著更優;日元相對跑輸。2008年美國是全球金融危機始作俑者,美國貨幣寬鬆幅度大,美債相對佔優,美元相對跑輸。
③結構性規律之二:通縮過程中能夠映射增長潛力的資產表現不會太差,相反通縮源頭相關資產表現較弱。例如2001年互聯網泡沫加大日本通縮壓力,日股、日元表現弱。2001年美國地產潛在動能強勁,當時美國RETIS表現最優。相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始發於美國次貸危機,故而在2008~2009年那一輪通縮過程中美國REITS表現最差。
03、避險第二類場景,典型滯脹場景(貨幣收緊+需求下行+供給收縮)。
①一般規律:避險資產排序中大宗和黃金最優,貨幣其次,債最弱。
②結構性規律之一:滯脹過程中不同國家底層發展潛力不同。發展潛力較強國家,貨幣可以表現更爲強勢。例如1973~1974年日本,正處於蓬勃發展期,故而當時的日元明顯優於英鎊和美元。而在2022年,美國因爲財政擴張和科技資本開支作用,美國經濟“一枝獨秀”,美元也顯著好於其他貨幣。
04、避險第三類場景,全球金融秩序重塑(貨幣兩難+需求下行)。
①一般規律:避險資產排序中黃金最優,大宗和世界貨幣表現最弱。
②結構性規律之一:金融秩序重構時期,黃金是最具確定性的資產。與此同時,當時作爲金融秩序錨的世界貨幣表現最弱。而金融秩序重構過程中,全球需求遭到抑制,大宗表現孱弱。
③結構性規律之二:金融秩序重構時期,世界貨幣之外的一類貨幣,被視爲對世界貨幣的替代,往往有不錯表現。例如1929~1930年代英鎊貶值,美元相對英鎊升值。1961年美元危機下,日元相對美元升值。
05、債券爲什麼能作爲避險資產?
債券價格是隨着利率波動的,因此債券並不是沒有風險。之所以稱債券爲避險資產,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本身固定收益 :屬性導致其風險相對低,較爲適合低風險投資者或避險投資者
其價格波動和經濟週期:其他大類資產呈弱相關或負相關,能夠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
首先,傳統債券類資產又被稱作做固定收益,即持有人會在 “固定” 的時間,收到 “固定” 金額的還款。
雖然債券的價格會隨着利率水平的波動而變化,但如果你持有債券到期,不考慮利息再投資,你到期時所獲得的總收入是固定的,你所需面臨的風險主要就是違約風險(長期債券就再多考慮一下通脹風險 )。
在持有到期的情況下,無論經濟是好是壞,你的投資收益基本都能有保證,所以常說債券是風險相對較低的投資品種,自然也就成爲” 風險厭惡者 “眼中的避險工具 *了。
其次,自 90 年代開始,隨着人們對金融產品理解的加深,債券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分化。債券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弱相關甚至負相關關係。
也即是說,當股票/加密市場不穩定,走低下跌的過程中,債券的價格反而有可能是平穩甚至上揚的。
因此對於大多數股票/加密投資者來說,債券資產是一種能有效分散風險的” 避險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