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Lily Z. King

 

編者按:(南華早報)網站 7 月 3 日刊登了 Cobo COO Lily Z. King 的文章,深入剖析香港如何在全球代幣化競爭中搶佔先機。文章指出,隨着真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加速進入主流,香港正以清晰的監管框架、開放的市場策略和積極的政策創新,構建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而這場競爭的下半場,關鍵將不再是政策導向,而是產品是否真正契合市場需求。

 

7 月 8 日 Lily Z.King 在香港德勤數字資產論壇

參會者有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司、證監會、立法會和金融管理局的官員和業界機構

 

當貝萊德董事長拉里·芬克(Larry Fink)在年度致股東信中寫道:「每一隻股票、每一筆債券、每一支基金——每一種資產都可以被代幣化」,他並不是在預言某個遙遠的變革,而是已經在發生的轉變——一種正在重塑資本形成方式、資產分發機制和金融機會獲取路徑的演進。

 

這場變革的核心,是一個曾經小衆、如今快速進入主流的概念: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如今,已有超過 240 億美元的 RWA 在公有鏈上流通,涵蓋了收益型美債、私募信貸池、代幣化的大宗商品與房地產等。曾經被視爲「加密好奇實驗」的嘗試,如今正在成爲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資本市場的底層管道正在悄然重構。

 

所以問題不再是代幣化會不會重塑金融,而是誰將塑造它。

 

在 6 月 26 日發佈的(數字資產發展政策聲明 2.0)中,香港表達了它想要引領的意圖。

 

該聲明推出了「Leap」監管框架,將監管範圍擴大至穩定幣發行方、託管方及 RWA 平臺。更重要的是,它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香港不只是「允許代幣化,而是在積極倡導代幣化。

 

「Leap」是「法律與監管簡化(Legal)」、「代幣化產品拓展(Expand)」、「應用場景推進(Advance)」以及「人才與合作伙伴發展(People and Partnership)」的縮寫,它通過制定穩定幣牌照制度、明確代幣化 ETF 的監管框架、延續此前在數字債券、綠色金融方面的試點,推動形成一個更廣闊的願景,鼓勵從貴金屬到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等各種資產的代幣化。

 

但也許最有意義的變化,不在於政策具體監管了什麼,而在於它如何定義代幣化——將其視爲新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支柱而非沙盒實驗。僅這一點,就已讓香港區別於其他市場。

 

相比之下,新加坡採取了更爲審慎的做法——聚焦機構參與,限制零售投資者;而香港則選擇了一種更廣泛、更包容的路徑。它在設定清晰適當性規則的前提下,允許零售用戶參與,拓展了潛在市場空間。

 

相較於歐盟規範性的加密資產市場構架和美國碎片化的監管拉鋸戰,香港提供了一個更統一、以原則爲基礎的系統,爲創新者和投資者提供了其所需的清晰度。

 

不過,僅僅鋪好軌道,並不意味着列車就能準點運行。發行一項代幣化資產很容易,難點在於有沒有人願意持有、交易並信任它。

 

6 月 5 日,全球最大的穩定幣發行商之一 Circle Internet Group 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 Jeremy Allaire(左三)和 Circle 總裁 Heath Tarbert(左二)在公司首次公開募股當天的紐約證券交易所。

照片:路透社 

 

太多代幣化項目是通過踩坑才明白這一點的:技術沒問題,市場不買單。缺乏分發渠道、市場需求或實際相關性,許多產品最終只是被擱置。瓶頸不在於技術,也不在於監管,而在於商業價值是否真正存在。真正的考驗是:某個代幣化資產是否真的爲一個明確定義的用戶羣體解決了問題。

 

當然,也有項目通過了這道考驗併成功擴展。 例如,代幣化的美債產品因爲提供了穩定、透明的收益率,在全球儲戶中獲得了廣泛採用,尤其是在那些缺乏安全收益渠道的新興市場。

 

又如,Maple Finance 等協議在私募信貸領域開闢了新路徑,通過撮合機構借款人和加密原生貸款方,並實現鏈上透明風控,使產品雙向可用。

 

這些成功並非來自新奇的技術,而是資產、用戶和包裝方式三者的完美匹配。

 

香港本地的生態也正在朝這個方向演進。香港金融管理局的「Project Ensemble」正在實驗代幣化的債券、基金、碳信用、充電樁基礎設施與供應鏈金融等場景。這些項目頗具潛力,但真正能大規模打通資產、受衆和使用場景三要素的爆款項目,尚未出現。

 

所有要素已經就位,接下來需要的是「市場牽引力」。香港已經打下了堅實基礎:監管清晰、機構認可、公私協作的可信項目正不斷推進。 香港正日益被視爲一個安全、結構清晰的數字資產實驗環境,再加上其作爲中國數字資產戰略「橋頭堡」的潛力,使其意義遠遠超出本地市場本身。

 

但最難的部分纔剛剛開始。下一階段的競爭,將由「產品與市場契合度」(product-market fit)決定,而非更多政策。香港能否吸引東南亞儲戶投資真正有收益的穩定幣產品?能否通過合規的數字包裝方式,把中國的產業資產連接到全球資本?能否孵化出新一代的不僅合法合規,而且真正有市場需求的 RWA 產品?

 

這些問題將決定 RWA 是否只是一個風口,還是能成爲一個持久變革;也將決定香港是否能成爲這個新時代的全球代幣化之都。如果成功,香港將不僅是領跑者,更將是未來金融形態的定義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