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看了木頭姐近期接受的一期訪談。看完後突然開始反思起自己過往的一個經歷。再細想一下,發現對一個道理從能夠理解它到能夠反思它還是有相當大的差別的。

木頭姐接受的這期訪談談的是自己最開始研究比特幣的經歷。

說起最開始研究比特幣的經歷,我前段時間剛好看到泡泡馬特和比特幣的傳奇投資人麥剛在2013年講解比特幣的一則視頻。

在那則視頻裏,麥剛談到了比特幣可能成爲數字黃金並且預言其發展將經歷個人、機構到國家層層遞進的認知過程。基於這個理解,他強烈看好比特幣的投資價值。

看完這則視頻,我的第一印象是對麥剛充滿了欽佩,欽佩他在那個年代就能有如此深遠和高屋建瓴的認知。

不過,想法也僅限於此。

這次在木頭姐講解比特幣的視頻裏,她回憶起了初次認知比特幣的一些細節:

當她第一次看到比特幣後,馬上請南加大(USC)的一位教授研究了比特幣的白皮書。

這位教授在讀完比特幣白皮書後非常震驚,告訴木頭姐比特幣正是他一直在等待的東西,是美國政府1971年關閉黃金美元兌換窗口後可能成爲世界金融體系的東西。他認爲比特幣完全具備了貨幣的三個屬性:儲值、交換和計價單位。

聽完他的講解,木頭姐也非常震驚,問他比特幣這個遠景可能有多大?這位教授回覆道,美元體系有多大,比特幣的價值體系就能有多大。

然後木頭姐進行了大概的估算。當時是2015年,那時的美元體系大概4.5萬億美元。換算成比特幣的單價就是21萬美元。而那時比特幣的價格只有250美元。

於是木頭姐就開始第一次買入了她的比特幣,並且她自己私人買入的部分一直持有至今。

在看完這則視頻後,我有一個和上次看完麥剛的視頻後明顯不同的反應:

這次,我沒有僅僅停在欽佩木頭姐的高瞻遠矚,而是馬上回想起了自己在第一次看完比特幣白皮書時的感覺。更準確的說是第一次同時看完比特幣和以太坊白皮書後的感覺。

當時我最爲震撼的是想到:如果用比特幣這樣牢不可破的網絡作爲數據庫,把全人類最寶貴的知識(比如人類基因圖譜)存在比特幣上那將是全人類的財富;如果所有的法律執行都能放在以太坊上,那全人類的執法不僅能做到公正、透明還能極大的節省費用。

但麥剛和那位教授卻讀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他們直接聯想到的是比特幣如果作爲金融資產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價值。

而木頭姐則更進一步:

她馬上想到如果比特幣作爲金融資產能有很大的價值,那個價值最大能到多少?她不僅那樣想,還馬上量化出了當時投資比特幣潛在的最大收益能有多少。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句話用在這個案例上太形象了。

我們讀的是同樣的東西,但讀出來的感覺完全不同。我想到的只是潛在的實際用途,而麥剛、教授和木頭姐看到的則是潛在的投資價值。

由此再想了想自己這些年在看項目時的反應,似乎一直以來第一着眼點都不是潛在的金融價值,而是經過一堆推導、繞來繞去之後纔會推到金融價值。

作爲投資者來說,這種反應還是遲鈍了,完全沒有他們的那種敏感度。

而且我第一次看麥剛的視頻時還想不到這一點,直到這次看到木頭姐的視頻才發現這種明顯的差距。

7月12日週六晚上 七點半,我們進行一次線上交流,大家可以把問題跟帖在下面這個帖子下:

https://x.com/Dao_Views/status/194113681517356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