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十數據

 

從南非到馬來西亞,與白宮談判貿易協議的各國談判者們得到的「獎勵」是:在高壓環境中多等待三週。

 

週一,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延長各國達成雙邊貿易協議的截止日期,此次延至 8 月 1 日。他的聲明帶着威脅意味——在給多國領導人的信函中稱,下月起這些國家的出口將面臨 25%至 40%的關稅。

 

市場分析師 Gabriel Rubin 表示,這實則是對其「解放日」關稅威脅的重申,而他這種「打地鼠式」的訴求,預示着即便達成協議,前景也不容樂觀。

 

Rubin 指出,日本和韓國的經歷堪稱前車之鑑。特朗普 4 月的貿易聲明中,分別對兩國加徵 24%和 25%的關稅,隨後爲談判而推遲實施。此後,他又抱怨日本進口的美國大米和汽車太少。

 

但事實上,日本免稅進口的大米中,已有一半來自美國;而美國對全球的大米出口總額僅約 20 億美元,遠低於 2019 年日本旅遊業爲美國經濟貢獻的 130 億美元(美國國務院數據)。即便如此,特朗普及其發言人卡羅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仍揪着這一問題不放。

 

韓國的遭遇則體現了「未能滿足特朗普突發奇想」的代價。韓國與美國 2012 年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並未阻止如今特朗普的全面施壓。當前,特朗普的議程可能阻礙韓國工業巨頭在美國擴大產能——近期電動汽車補貼削減,已可能衝擊韓國電池製造商 SK On 和汽車廠商現代等企業。

 

對小國而言,滿足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更是難上加難。以老撾爲例,2024 年該國從美國進口的商品額爲 4000 萬美元,而對美出口額達 8.03 億美元。這一規模在美國 1.2 萬億美元的商品貿易逆差中微不足道,但特朗普承諾對其出口加徵的 40%關稅,對老撾 160 億美元的經濟體量而言,影響卻極爲重大。

 

除了下調尚未實施的關稅以外,各國達成「協議」能得到的實惠其實很模糊。以越南爲例,特朗普宣佈的臨時協議中,不僅設定 20%的關稅,還針對「經越南轉口的他國商品」加徵專門關稅。

 

而週一針對未達成協議的韓日,特朗普宣佈的條款同樣包含這種「轉口稅」,外加 25%的基準稅率。據白宮稱,越南甚至已將對美商品的關稅降至零。

 

與此同時,特朗普不斷盯上新的「眼中釘」——比如威脅對金磚國家額外加徵 10%的關稅。這種混亂局面能否真正終結,仍是未知數。

 

對各國而言,最佳結果或許是像美國與英國達成的框架協議那樣:僅放寬部分貿易壁壘,其他變動甚微。儘管如此,這仍然是眼下的小勝,也無法保證特朗普未來不會變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