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y,金色財經
當地時間7月5日,馬斯克宣佈成立一個獨立於共和、民主兩黨的新政黨——“美國黨”。
連日來,馬斯克發佈多條帖文,批評“大而美”法案“極其瘋狂且具破壞性”等,並說如果法案通過就會立即成立新政黨。
而特朗普本人也站出來迴應稱,馬斯克的不滿是因爲該法案取消了對電動汽車消費者的稅收抵免。特朗普7月1日還表示,可能會考慮將馬斯克驅逐出境。
特朗普和馬斯克在去年的總統競選中結盟,而在今年五月,徹底“鬧掰”,原本,馬斯克用自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來支持特朗普當上總統,並在特朗普上任後,實際領導美國的政府效率部,主要是想要削減政府開支,打造一個更精簡、高效的政府。
他靠着支持特朗普當總統,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最終因政策利益衝突、權力博弈和意識形態分歧和特朗普徹底決裂。現在宣佈建立第三黨,本質上是在明白了當下政府無法承載和幫助其實現其政治理想之後的再一次政治理想的嘗試。當一個商人在商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想要追求政治上其個人意志以及科技願景的實現,而這一次他會成功嗎?
爲何走到建黨這一步?
最初,馬斯克和特朗普的合作,本質上是一場利益的交換。
馬斯克需要藉助國家權力推動其削減政府支出、重塑政府效率的政治理想,同時在他眼中,特朗普商人出身,會支持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而特朗普需要馬斯克的金錢、資源和其科技大佬的身份來爲自己爭取青年羣體和科技新貴們的選票。事實證明,有了馬斯克的帶頭支持,以及特朗普在競選時所作出的那些承諾,硅谷的那幫信奉“技術加速主義”的科技大佬們確實也大都把票投給了特朗普。
而在特朗普上臺後,馬斯克確實得到了機會開始實現其政治理想,其被任命爲“政府效率部“的實際負責人,雖然對外的身份一直是特約顧問。政府效率部從內部推動“瘦身政府”的政治改革:大幅削減冗餘預算、重組行政結構、用技術替代低效人力。
政府效率部大刀闊斧的改革也遭到了聯邦政府內部的抵抗,公衆的爭議,甚至還有多起訴訟,而正在5月30日,馬斯克宣佈退出政府效率部。
而特朗普和馬斯克也在短暫的蜜月期後,迎來了矛盾的集中爆發。
“大而美”法案便是這場衝突的高點,該法案取消了對新能源車的稅收抵免,馬斯克認爲這是對特斯拉等新興產業的“精英懲罰”,是一場將預算傾斜回傳統能源與軍工集團的逆流。他多次在X發帖反對,稱其爲“腐敗政治的醜惡體現”。
而特朗普則直指馬斯克“貪婪又忘恩負義”,聲稱馬斯克是在爲自己爭取利益,並公開揚言“或許應該考慮驅逐他出境”。
至此,馬斯克這個科技精英與特朗普這位民粹領袖的政治同盟徹底破裂。
從政策的分歧到人格層面的不匹配,這個還有着想要改變世界的政治理想的科技大佬意識到,自己想要的政治改革,不可能通過現有體制、也不可能依靠特朗普來實現。
建立一個獨立的第三黨,似乎成爲了他擺脫依附關係、能夠獨立接管方向盤的唯一方式
一個技術加速主義的政治理想
馬斯克從來不是一個典型的商人。他造火箭、造車、做腦機接口,甚至收購社交平臺。這些行爲看起來瘋狂且分散。其實圍繞着一個內核展開:技術驅動未來,政府變小,人類變得自由。
這也是他的政治底色。在多個場合,馬斯克都曾表達對“大政府”的不信任:他痛恨繁複的監管、臃腫的預算和效率低下的行政系統。他認爲技術完全可以承擔大部分治理功能,比如AI裁員、自動化流程管理、區塊鏈透明審計……這些工具不但能降低成本,還能降低“人性中的腐敗風險”。
他的理想是一種“科技理性統治”——政府像一家高效公司一樣運轉,官僚系統被精簡,公民擁有更多自主權力,而這些都應該由技術和工程師們的計算所實現。
而現有的兩黨體制,在他看來,是一臺永遠爲利益集團服務的妥協機器,不可能真正“讓系統升級”。甚至他認爲,兩黨之間的對立,本質是掩蓋他們共同守護的舊秩序。
所以,馬斯克建黨,並不是爲了成爲另一個政治人物。而是要要通過自己的政黨,把技術治國的理念嵌入國家運作體系中,甚至終有一天,取消“政黨”這種形態本身。
當下,在馬斯克的確擁有許多資源能夠讓其發起第三黨,比如他掌握着X這個社交媒體,這使得他能夠在無需媒體背書的前提下引導輿論,煽動情緒。並且,其個人擁有衆多粉絲,這些粉絲是特斯拉用戶、加密貨幣持、崇尚科技的年輕人們。並且,他是首富,擁有大量的金錢,並且還有技術。
但是建立一個新的政黨,和建立一個科技帝國還是有許多不同。科技商業帝國的構建和一個有影響力的政黨的構建,所需要的,則是不同的能力。商人構建帝國遵循資本的邏輯,政客動員靠的則是身份認同。
馬斯克在商業上可以靠一個明星產品撬動億萬營收,但他的公衆形象不穩固,他既是天才工程師,也是情緒化的社交平臺“瘋子”;他支持言論自由,也封禁記者的賬號;他的“政治理念”不成體系,甚至夾雜着明顯的個人情緒,而以上這些混亂和瘋狂也削弱了其在主流中產與中立選民心中的可信度。
馬斯克離建黨還有多遠?
而且,美國的政治體制對於第三黨極爲不友好,各州選票制度、總統選舉人團機制,以及政黨補貼、媒體資源分配等,都嚴重傾向兩大黨。
可以說美國現行選舉制度極大限制了第三黨的崛起。美國選舉專家佈雷特·卡普爾說,所有州的法律都偏向共和、民主兩大政黨,並儘可能對第三黨的出現製造障礙。
而且歷史數據顯示,美國第三方政黨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在美國政治史上,最成功的第三方候選人要數1992年獨立總統候選人羅斯·佩羅,他獲得了18.9%的普選票。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得票率也無法轉化爲選舉人票。2016年大選中,自由黨的加里·約翰遜獲得3.27%普選票,創造了該黨歷史最佳成績。在2020年,綠黨的吉爾·斯坦也僅獲得了約1.1%的普選票。
(華盛頓郵報)也指出,“美國黨”或任何新成立政黨想要動搖美國沿襲已久的政治架構,都將面臨重重障礙。
當下,馬斯克尚未正式發佈完整的政黨綱領,但根據馬斯克的發言,“美國黨”計劃在明年的中期選舉中成爲活躍的政治力量——“聚焦於僅僅2或3個參議院席位和8到10個衆議院選區。”
上述選舉專家卡普爾表示,儘管馬斯克可能在某些州推動少數候選人進入選票,但建立一個全新的全國性政黨可能需要數年時間,絕無可能在2026年中期選舉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