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分析, 幣圈裏的窮人思維和富人
虛擬貨幣市場裏,窮人和富人的討論焦點差別很大,這和資金多少、能承受多大風險、獲取信息的途徑以及投資目標有關。
一、資金少或愛冒風險的投資者(所謂“窮人”或草根)常討論的幣種
1. 低單價Meme幣:像Dogecoin、Shiba Inu這類,單價極低,幾美元甚至幾分錢就能買不少,讓人覺得“便宜”且有暴漲可能。靠社區推動,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快,容易讓人跟風,目標多是“一夜暴富”。
2. 新上線或小型交易所的山寨幣:市值小、流動性差,在非主流交易所交易。投資者想抓住“下一個百倍幣”,覺得小市值幣種增長空間大,信息多在Telegram羣等地方傳播。
3. 高APY的DeFi挖礦/質押幣種:新興DeFi協議的原生代幣,年化收益率常達百分之幾百甚至上千。投資者想靠這個賺被動收入,彌補本金少的不足,卻常忽略風險,常用“挖賣提”策略。
4. “土狗”幣:匿名團隊在DEX發行,沒實際應用,純炒概念,生命週期短,暴漲暴跌常見,歸零風險高。討論多是喊單、拉盤、預警跑路,完全是賭博心態。
5. 高倍槓桿合約相關的幣種:不管什麼幣種,這類投資者喜歡用高槓杆做短線合約交易,想放大收益,但爆倉風險極高。
二、資金多或看重風險管理的投資者(所謂“富人”或機構/專業投資者)常討論的幣種
1. 比特幣:市值最大、流動性最好,被當作“數字黃金”和核心儲備資產,富人和機構用它長期儲值、對衝通脹,討論圍繞宏觀經濟、監管等。
2. 以太坊:是DeFi等的基礎設施,投資者關注其技術升級、生態發展等,討論更深入技術和長期價值。
3. 主流藍籌山寨幣/ Layer 1 公鏈:如Solana、Cardano等,市值靠前、生態成熟,有知名風投支持,討論圍繞技術創新、估值模型等,看重基本面和長期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