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和網絡經濟研究中,“正反饋的協調博弈”(positive‐feedback coordination game)最早由 Katz 與 Shapiro 在 1994 年提出,用以描述網絡產品如何通過規模效應迅速崛起:當用戶數量達到某個臨界點時,平臺價值會呈指數式增長,吸引更多用戶,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Metcalfe 定律進一步指出,網絡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這一原理在 VHS 戰勝 Betamax、Windows 擊敗 OS/2,以及 Facebook 揮別 MySpace 的歷程中屢見不鮮。 回到加密 Launchpad 賽道,Pump.fun 靠“一鍵發幣”在早期吸引了大批投機者,完成了初次用戶聚合,但由於缺乏持續激勵與社區治理,其用戶熱度很快遇冷,難以形成第二波、第三波正反饋循環——項目方和韭菜都轉向了更有前景的平臺。 與之相對,LetsBONK.fun 自今年 4 月上線起,就深度植入了啓動並維繫正反饋循環的“四大引擎”——
極簡發幣體驗吸引首批用戶;
DAO 治理與回購銷燬共同創造並鎖定長期價值;
跨鏈佈局帶來新一輪用戶觸達;
生態回饋增強底層網絡。
正是憑藉這條“首批用戶→價值創造→更多用戶”的閉環,經過三個月的發展,LetsBONK.fun 終於在市場份額上實現對曾經行業龍頭 Pump.fun 的全面超越。
第一環:吸引首批用戶——低門檻與信任保障
要啓動“先有用戶→價值創造→更多用戶”的正反饋閉環,第一步就是迅速聚攏那波關鍵用戶。LetsBONK.fun 憑藉極簡的發幣流程,把參與門檻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只需三步——點擊“Create Token”、填寫基本信息,再定義發行總量,就能完成一次公平鑄幣,不需要任何編程或合約部署經驗。
這種“傻瓜式”體驗不僅讓新手毫無顧慮地上手,也讓那些厭倦複雜 UI 和多重授權流程的資深用戶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平臺從一開始就通過鏈上公平鑄造和零私募、零團隊預留的承諾,搭建起了信任的護欄:所有代幣創建記錄和手續費流向,都能在區塊瀏覽器裏一目瞭然,無需去問客服、也不用擔心後臺操作。
在這一環節,Pump.fun 雖然同樣提供了便捷的發幣渠道,但缺乏對“公平性”和“透明度”的深度保障,用戶更多被“先到先得”驅動,一旦錯過就無機會回頭。反觀 LetsBONK.fun,通過極簡 UX 與信任機制的雙重加持,成功在短短几周內吸引了高達數萬名核心用戶,爲後續價值創造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環:價值創造——多維激勵與生態建設
吸引了第一波用戶後,LetsBONK.fun 的目標並不是坐等熱度散去,而是通過一系列多維激勵和生態回饋,讓參與者切實感受到持幣與貢獻的雙重價值。首先,平臺內置的 1% 交易手續費回購並銷燬機制,就像一臺自動增值機器:每當用戶在流動性池中交易,系統就會拿出一部分 BONK 進行市場回購並永久銷燬,動態收緊總供應。這不僅讓 BONK 價格具備“通縮驅動”的長期韌性,也給持幣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價值支撐——他們看到自己的代幣因回購而變得更稀缺。
與此同時,平臺將交易手續費的一部分直接反哺 Solana 生態:資金分配至 BONKsol 驗證器,以此提升網絡安全與可用性;另一部分投向開發者基金,用於資助孵化優質 DApp 和工具。這樣一來,LetsBONK.fun 不只是一個發幣場所,更在助力底層網絡與上層項目的雙向成長,讓社區成員成爲生態共建者,而不僅僅是簡單的 token 持有者。 最後,豐富的社區激勵機制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價值創造閉環——包括空投獎勵、質押分紅以至即將推出的 NFT Launchpad 資格。每一次參與投票提案、提交改進建議,甚至只是積極宣傳,都可以獲得相應回報,形成“做貢獻→獲回報→更願意做貢獻”的良性循環。正是在這股多維激勵+生態建設的合力推動下,LetsBONK.fun 不斷提升自身價值,也爲後續“更多用戶→更大網絡效應”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環:爆發增長——網絡效應實戰落地
在前三個月的累計發幣和功能打磨之後,LetsBONK.fun 迎來了真正的“爆發增長”階段——
-180,000+ 枚新代幣已被創建
平臺自 4 月上線至今,已有超過 180,000 支項目藉助 LetsBONK.fun 一鍵發幣,覆蓋從社交實驗到 GameFi 玩法的海量創意。
-實打實的回購與銷燬
以 7 月 2 日的日交易量 $933M 爲基準:
1% 交易費 → $9.33M 手續費收入
50% 收入用於回購並銷燬 BONK
當日有 $4.67M 等值的 BONK 被永久銷燬
15% 收入用於 BONKsol 質押
$1.40M 被用於質押 BONKsol,增強 Solana 網絡安全
7.6% 用作 GP 儲備
$0.71M 作爲風險與流動性儲備
7.6% 用於招聘與開發
$0.71M 支持團隊擴張及新功能開發
4% 用於 SBR 社區回饋
$0.37M 用於支持 SBR 相關項目
4% 用於 BonkRewards 持幣激勵
$0.37M 獎勵長期持有者
4% 用於市場推廣
$0.37M 用於平臺品牌與用戶增長
這份收入分配圖清晰地展示了:一半的手續費都被用來收緊市場供應,這意味着當下每一位 $BONK 持有者都因代幣總量的持續減少,獲得了實質性的價值提升;同時,另一半資金則以多元化的方式反哺生態與社區,確保了網絡安全、項目孵化與平臺長期可持續發展。這意味着,當下每一位 $BONK 持有者的資產價值,都因“供給端收緊”獲得了自然的、實質性的提升——平臺銷燬力量已對抗通脹,讓 BONK 真正成爲稀缺資產。
-敢於實操的社區回饋:$USELESS 案例
爲支持社區孵化項目,LetsBONK.fun 在市場上回購了 $600 K+ 等值的 $USELESS 代幣,專門建立了項目金庫,用於推動該項目在 Tier 1 交易所的上幣和推廣。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平臺“敢於拿自有營銷經費來實打實支持社區”的決心,也讓社區成員切實感受到:在這裏,貢獻者不只獲得“表面流量”,更能拿到“真金白銀”的扶持。
正是這條從“180,000+ 發幣 → 海量交易與激增交易量 → 每日 $4.67 M BONK 銷燬 → 用戶價值提升 → 更多優質項目入駐 → 再次吸引新用戶”的完整正反饋閉環,讓 LetsBONK.fun 在 Launchpad 賽道實現了對 Pump.fun 的全面超越,也奠定了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持續放大正反饋——跨鏈佈局與生態聯動
保持正反饋的持續放大,不僅靠已有機制的深耕,更需要不斷拓展新場景和新用戶。爲此,LetsBONK.fun 正在通過跨鏈橋接(以太坊、Base 等)將 BONK 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使得原本侷限於 Solana 的流動性得以在多條鏈上匯聚,進一步強化網絡外部性。同時,即將上線的 NFT Launchpad、GameFi 模塊和DeFi 協議集成,將更多元的使用場景納入生態,讓社區貢獻者和新項目方都能在同一平臺內獲得一站式服務。隨着跨鏈交易和多樣化應用落地,用戶與項目方在 LetsBONK.fun 上的互動將更頻繁、更深入,正反饋閉環便會不斷加速——每一次新增流動性,都在爲平臺注入新的活力,每一次生態回饋,都在爲用戶與項目方提供更多決策與價值創造的機會。最終,這種跨鏈+生態聯動的全鏈格局,必將把 LetsBONK.fun 打造成一個在 Launchpad 賽道上無可撼動的真正“循環啓動器”。
儘管 LetsBONK.fun 已成功在多項指標上超越了 Pump.fun,但它的可持續性仍需市場進一步檢驗。接下來值得關注的幾個維度包括:銷燬力度能否保持於高位以持續收緊供給?跨鏈橋接與 NFT Launchpad 的落地能否帶來新的用戶增量?DAO 提案與投票的活躍度能否真正反映社區意志?以及更多優質項目能否持續選擇在此首發?只有當這些環節經受住時間和波動的考驗,LetsBONK.fun 才能真正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