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thean
結論寫前面
這要看兩個關鍵條件能否成立:
穩定幣是否比現有支付方式更方便、更省錢,且覆蓋更多場景
能否在合規框架下,快速搭建出「能用、好用、敢用」的完整生態系統
一、 「掃碼支付時代」爲什麼沒發生在香港?
原因很現實樸素:
Cash Only 能省手續費
接受八達通是因爲太多人用,商家「被迫適配」
相比之下,支付寶 / 微信雖然手續費略低,但
沒有用戶基礎
沒有「美團 + 淘寶 + 滴滴」的超級生態
在香港是「獨立錢包」,功能殘缺、使用場景有限
所以只能成爲面向遊客的輔助支付方式。
二、那麼香港有可能直接躍遷到穩定幣支付嗎?
目前來看穩定幣真正走進日常生活,還要跨過兩個核心門檻:
1、用戶體驗還不夠「生活化」
現在的穩定幣討論還集中在:機構結算 / 跨境支付 / RWA 資產發行
用戶端怎麼「買幣→支付→收款→退出」?流程複雜、缺乏激勵、教育成本高。
穩定幣距離八達通 / 微信 / 支付寶那樣的順手好用,還很遠。
2、合規雖然「有法」,但離「落地」仍有距離
1)合規「有牌」 ≠ 支付落地
香港 2025 年將正式啓動穩定幣牌照制度,但目前:
監管細則、審批流程仍在測試
正式發行、推廣到零售市場還有等待期
2)錢包和支付網關生態還沒搭好
監管主要覆蓋發行層面,但是否有成熟易用的錢包 App?是否有與商戶 POS、支付網關無縫銜接的生態?目前還在構建發牌體系,還沒有進入面向大衆的落地應用建設期。
3)監管實際執行效果需要時間驗證
敢拿穩定幣,前提是:用戶相信它能兌、兌得快、兌得穩。即使有牌,但市場是否接受?監管如何保障贖回承諾?若儲備資產透明度、用戶保護、風險應急措施不到位,仍可能發生信任危機。
香港錯過了掃碼支付,不是因爲技術落後,而是因爲既沒有用戶痛點,也沒有替代動力。
三、穩定幣能不能直接躍遷成功?
要看:
1. 是否比現有支付方式更方便、更省錢,覆蓋更多場景;
2. 能否在合規框架下快速搭建出可用的生態系統
香港錯過掃碼支付,是因爲既沒有用戶痛點,也沒有替代動力。如果穩定幣想跳過掃碼時代,直接落地生活場景,就必須從「合規 + 體驗」兩個維度上真正打穿用戶和商戶兩端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