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個故事
歷史學家黃仁宇在其自傳中回憶了1945年的一段特殊經歷。當時,他作爲“接收大員”在上海,恰好趕上一個短暫而充滿機遇的窗口期
利用上海與柳州兩地法幣購買力的巨大差異(相差十倍),他抓住機會,通過一個簡單的“套利”操作:
先用法幣在上海兌換黃金,再搭乘美軍飛機回到柳州,將黃金換回法幣,然後帶着這些在柳州“升值”的法幣重回上海兌換黃金……如此循環往復,資產得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百倍增長
類似的“混亂中的機遇”也出現在戰後日本。麥克阿瑟主導的土地改革期間,貨幣極度稀缺,曾出現一杯咖啡的錢就能買下一畝地的荒誕現象。而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股市經歷短暫暴跌後,竟開啓了長達四十年的大牛市
黃仁宇由此總結道:“混亂是個階梯,等待有準備的人爬上去。” 許多複雜、微妙且充滿矛盾的現象,因其難以被大衆理解,也就難以廣泛傳播,這正是他書中所謂的“anti-memetics”(反模因現象)
然而,真正理解這些複雜概念,往往能帶來巨大而看似輕鬆的獲利機會。
例如,當美國宏觀經濟出現壞消息導致股市大跌時,這恰恰可能是一個發大財的良機。原因在於,壞消息通常會促使美聯儲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如印鈔)和財政部推出激進的財政刺激計劃,以穩定經濟
這種矛盾之處在於,在特定時期,你每天看到的最新財經數據、企業收入和利潤報告可能全是壞消息,但股價卻可能不跌反漲
這背後是兩股力量的作用:
一方面,市場預期貨幣和財政刺激將涌入,熱錢開始涌入風險資產;
另一方面,新的刺激政策本身就意味着未來許多公司的財務狀況有望改善
幣圈同樣充滿波動與“混亂”,在市場恐慌、價格大跌時,往往是基於對未來政策刺激和資金流入預期的絕佳介入時機
要抓住這些機遇,需理解宏觀動態與市場心理的複雜互動,識別出壞消息背後可能隱藏的、由資本流動和政策預期驅動的上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