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Alex Liu,Foresight News
在穩定幣愈發主導加密支付與跨境結算的當下,專爲其設計的基礎設施也逐漸浮出水面。Stable 與 Plasma 是 USDT 支持的兩大穩定幣專用鏈,它們不僅路徑不同,背後思考也各異:是服務個人用戶,還是構建企業結算中樞?本文將梳理 Stable 的設計理念與發展路徑,並與 Plasma 進行深入對比,解析穩定幣專鏈的現實意義與未來可能。
穩定幣正從金融邊緣走向主流。數據顯示,全球 USDT 流通量已突破 1500 億美元,使用者超過 3.5 億,甚至在部分拉美國家,超市已直接用 USDT 標價。而這樣的躍遷正在逼迫基礎設施重新定義自己。Stable,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Stable:以 USDT 爲核心的專屬支付鏈
Stable 是一條專爲穩定幣支付場景打造的 Layer 1區塊鏈,背後由 Bitfinex 和 USDT0 支持,Tether 首席執行官 Paolo Ardoino 爲顧問。不同於以太坊或 Tron 這類通用公鏈,Stable 定位明確,目標是解決當前穩定幣使用過程中的核心痛點:不穩定的費用結構、低效的確認速度、複雜的交互體驗,主張用一條「Stablechain」改變穩定幣的技術承載方式。
核心設計上,Stable 以 USDT 爲鏈上原生 Gas,用戶無需持有平臺幣即可發起交易,P2P(點對點) 的 USDT 轉賬完全免 Gas。這種設計簡化了用戶體驗,適合頻繁的小額支付和跨境匯款。
此外,Stable 支持高吞吐量和秒級確認時間,其採用的 StableBFT(基於 Cosmos 的 CometBFT) 共識機制與即將上線的 DAG 架構,確保了性能可擴展性;企業用戶能申請專屬區塊空間,使得交易速率和費用可預測。這種「面向機構」的設計語言也貫穿了其整個發展藍圖。
Stable 的技術路線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使用 USDT 作爲原生 GAS 代幣,實現亞秒級區塊確認;第二階段則引入樂觀並行執行(Optimistic Parallel Execution),提升吞吐量,使 TPS (每秒交易數)突破 5,000;第三階段升級爲基於 DAG 的共識機制。
爲了服務開發者生態,Stable 完全兼容 EVM,配備專用 SDK 與 API。錢包端,Stable Wallet 支持社交登錄、人性化地址、銀行卡集成等功能,明顯向 Web2 用戶靠攏。
Plasma:掛靠比特幣的另一種路徑
與 Stable 的「獨立自主」不同,Plasma 是一條比特幣側鏈。它藉助 BTC 的錨定安全性建立自己的運行機制,卻擁有獨立的共識與結算流程。Plasma 利用比特幣區塊時間戳同步實現抗重組攻擊,每 10 分鐘將檢查點寫入到比特幣主網。從架構看,它與 Liquid 有些相似,但更聚焦穩定幣場景。
Plasma 的最大賣點是「免費轉賬」:用戶在進行 USDT 轉賬時無需支付任何 Gas 費用。而其他鏈上操作則照常收費——「免費引流、付費拓展」的策略模型。
Plasma 目前計劃於今年第三季度上線主網。融資情況方面,Plasma 在 2025 年 2 月完成了 2400 萬美元融資,由 Framework Ventures 領投,而 PayPal 聯合創始人 Peter Thiel 以個人投資者身份參與了種子輪融資。在團隊方面,Plasma 由 Paul Faecks 創立,他之前在機構數字資產運營平臺 Alloy 擔任聯合創始人。
與 Stable 相同,Plasma 也全面兼容 EVM,允許開發者直接部署以太坊上的應用。此外,用戶在 Plasma 上可用 USDT 或 BTC 支付手續費,更加強化其與 BTC 的金融聯動關係。作爲 Bitfinex 與 Tether 共同推動的產品,Plasma 與 Stable 在技術實現上雖有所不同,但戰略路徑背後同樣繞不開 USDT 的敘事。
共性:穩定幣專屬基礎設施的邏輯
儘管路線不同,Stable 與 Plasma 有許多共性。兩者都圍繞 USDT0 構建,這是通過 LayerZero 技術實現的原生跨鏈 USDT,旨在減少穩定幣的碎片化,並實現多鏈原子交換。目前,USDT0 已覆蓋 Arbitrum、HyperEVM 等網絡,在協議層面提供了更強的流動性統一性。
在隱私保護方面,兩者也各自規劃了相關功能。Plasma 提出 Shielded Transactions(護盾交易),而 Stable 則計劃支持 Confidential Transfers(保密轉賬),均在合規前提下增強隱私保護能力。
但真正拉開差距的,還是對「機構場景」的理解。Stable 推出了「Enterprise Blockspace」與「USDT 交易聚合器」功能,分別爲高頻企業用戶預留帶寬、並將多筆轉賬聚合處理,以實現更低成本和更高性能。Stable 並不滿足於服務散戶用戶,而是試圖成爲跨國企業結算網絡的技術支柱。
現實與願景:這些鏈真的「必要」嗎?
提出這樣一個疑問很自然 —— 我們真的需要專門爲穩定幣建鏈嗎?目前超過 49% 的 USDT 都在 Tron 網絡上,穩定幣在該鏈佔據主導地位,但 Tether 本身又並未深度參與鏈的運行或治理。
Stable 與 Plasma 的出現,則意在「吸走」這些滯留在舊網絡中的穩定幣流動性 —— 不是通過發幣激勵,而是通過「免費」、「更快」、「更穩定」的實際體驗來實現「溫和吸血」。若能通過免 Gas 轉賬、企業級服務、原生跨鏈等功能構建出完整生態,Stable 和 Plasma 未來或許能成爲類似 SWIFT 的角色 —— 提供穩定幣,又主導運行網絡。
當前進展與未來觀察點
目前,Plasma 已通過代幣銷售(預挖礦)獲得超 10 億美元的用戶存款,躍升爲穩定幣流動性前十公鏈,並達成多項全球合作:如與 YellowCard 推進非洲地區 USDT 轉賬,與 BiLira 打通土耳其本地法幣通道等。
Stable 則仍處於構建初期,顯示出「基礎設施野心」:無論是 DAG 架構的嘗試,還是面向企業和開發者的服務,都體現其志在構建「爲穩定幣量身定製的鏈上金融網絡」。
結語:穩定幣鏈的未來正在形成
Stable 與 Plasma 的出現,某種意義上預示着加密基礎設施進入「功能專鏈」階段。它們並非對現有公鏈的全面取代,而是一種垂直細分的重構。穩定幣作爲加密世界最具現實價值的資產類型,理應擁有屬於自己的主權網絡——這正是 Stable 和 Plasma 正在嘗試填補的空白。
未來幾年,這兩條鏈能否構建出真正活躍、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將成爲衡量「穩定幣鏈」是否必要的重要參照。而對於 USDT 本身而言,這場架構革新,也可能意味着它從「被動使用」走向「主導運行」的深度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