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than(@ethanzhang_web3)

 

6 月 10 日,韓國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在新總統李在明的領導下,正式提出(數字資產基本法)草案,擬允許符合條件的本土企業發行穩定幣。

 

法案明確規定,註冊資本不低於 5 億韓元(約合 36.8 萬美元)且擁有全額儲備金的企業,可合法申請發行與韓元錨定的穩定幣。此舉標誌着韓國或將成爲亞洲首個正式放行非銀行穩定幣發行的主要經濟體,也爲其在全球加密地圖上的「制度再定位」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市場快速作出反應:KakaoPay 股價應聲上漲 18% ,創下自 2024 年初以來最大單日漲幅;而 Upbit、Bithumb 等本地頭部交易所平臺也被普遍視爲潛在受益方。

 

然而在更廣闊的政策與產業視角下,韓國的這一步,是否正在打造下個「加密友好國家樣本」?

 

截至目前,韓國在加密方面做了什麼?

 

穩定幣合法化:從制度缺失走向監管主導

 

當前全球穩定幣市場仍由美元掛鉤型產品主導,尤其是 USDT 和 USDC。

 

據韓國央行數據顯示,僅 2025 年第一季度,韓國五大主流交易所(如 Upbit、Bithumb)的美元穩定幣交易額達 57 萬億韓元,其中美元穩定幣佔比超過 80% 。

 

長期以來,這種結構一方面滿足了交易流動性需求,另一方面也引發了貨幣主權、安全合規、外匯流出等系統性擔憂。

因此,(數字資產基本法)的推出,被視爲李在明兌現競選承諾的「開門一槍」。

 

其核心意圖並非短期扶持項目方,而是試圖通過本幣穩定幣體系,降低對 USDT/USDC 等美元穩定幣的依賴,實現金融主權迴流。

 

這不僅是監管的調整,更是一場本幣數字化主權戰略。

 

ETF、養老金、監管三位一體:形成制度護城河

 

李在明的政策構想中,穩定幣並非孤立工具,而是與 ETF、養老金、國家級監管體系一體推進的金融組合拳:

 

  1. 推動 BTC/ETH 現貨 ETF 落地;

  2. 允許 8840 億美元國家養老基金配置加密資產;

  3. 成立「數字資產監管局」。

 

這些舉措共同指向一個核心邏輯:將加密資產納入國家金融治理體系,完成「資產正規化」轉型。在他看來,「合法性 + 安全性 + 可持續性」纔是加密資產得以進入國家金融體系的基礎。

 

監管態度轉向:央行謹慎接納,支付分工浮出水面

 

儘管韓國央行行長李昌鏞曾公開表達擔憂,指出「非銀行機構發行穩定幣可能衝擊貨幣政策調控」,但其最新表態顯示態度正在軟化——「韓國央行將與相關機構合作,制定統一監管框架,並防止其被用於規避外匯管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央行已參與 BIS 主導的 Agorá項目(CBDC 與代幣化銀行存款試驗計劃),顯示其對新金融基礎設施的戰略認知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

 

可以預見的是,「穩定幣發行歸 FSC,貨幣調控歸央行」的制度分工正在成形。我認爲,此種監管協同方式或成爲其他國家借鑑的藍本。

 

另外需要防範的是,「泡菜溢價」背後可能隱藏流動性虛高與系統性風險。同時在監管權力交錯的背景下,穩定幣從提案到落地也尚需跨越「央行協調」、「外匯審查」、「反洗錢防控」等多重門檻。

 

爲何韓國可能脫穎而出?

 

中國香港、新加坡、迪拜……當全球各地爭做加密港灣之時,韓國正以「金融強國」身份探索另一條路徑:

 

首先,韓國本土自帶底色——用戶原生與制度革新的雙輪驅動:

 

龐大的零售用戶基礎爲創業者提供了市場深度,而新政府的政策支持則降低了進入門檻並推動了創新。這種雙重優勢使韓國在零售驅動型加密業務(如交易平臺、穩定幣項目)中佔據先機。

 

其次是此次在親加密貨幣總統李在明上臺後,一路綠燈的政策紅利或將重塑市場格局:

 

穩定幣合法化不過是開端。若 ETF 放行、養老金入場、監管機制統一三者落地成型,韓國將有望成爲「亞洲第一個真正將加密寫入國家金融主幹道」的經濟體。此外,韓國領先的交易所(如 Upbit 和 Bithumb)在政策紅利下也能進一步鞏固其地位。同時,新政策的實施或許能夠吸引更多國內外企業入駐,從而推動韓國成爲亞洲加密行業的核心節點。

 

相比之下,香港和新加坡雖然先行一步,但韓國在零售市場和政策靈活性上的潛力更具爆發力。

 

 

用戶原生爲在韓創業者提供了市場基礎,而制度革新則通過政策支持創造了發展機遇。在各國加密地位激烈競爭,地緣重塑的背景下,韓國有望憑藉這一組合拳,從先行者中脫穎而出,成爲全球加密行業的關鍵玩家。

 

但這一過程不會一帆風順——技術創新與央行控制權之間、散戶投機與監管責任之間的張力,決定了韓國加密政策仍需在「監管 - 市場」之間尋找新均衡。

 

下一站,是制度共識,不是政策狂歡。

 

狂熱與憂慮並存

 

多方期待穩定幣制度化紅利

 

韓國數字資產參與度全球領先,約 1/3 人口(1800 萬人)爲加密投資者,甚至全韓國的加密資產交易總額一度超越韓國 KOSPI/KOSDAQ 合計。根據韓國金融情報院(FIU)數據,高淨值持幣用戶中有 78% 爲 40 歲以上投資者,中老年投資者持倉增速明顯,資產配置傾向也正在發生改變。

 

對這批用戶而言,穩定幣合法化將帶來:更低的交易成本(減少兌換 / 轉幣環節);更高的本幣交易確定性(規避匯率波動);更清晰的稅務和申報路徑。

 

對於像 KakaoPay、Naver Pay 這類本土金融科技平臺,穩定幣發行意味着新的產品擴張路徑和用戶粘性構建可能。市場普遍預期這些科技企業將成爲首批申請合規牌照的主體。

 

警惕政策泡沫、資產泡沫「雙重錯位」

 

在行業熱烈歡迎政策的同時,分析師也表達出審慎聲音。

 

摩根大通報告指出,KakaoPay 等企業的股價短期暴漲缺乏基本面支撐,李在明政策真正帶來制度性收益尚未兌現;

部分韓國經濟學者警告,穩定幣合法化應同時引入「儲備信息披露」、「跨境審計機制」、「KYC 強制接口」等多維度保障,避免成爲投機新溫牀。

 

另外一個隱隱作痛的舊傷是,這一切距離 Terra 的 Luna 崩盤事件的發生纔不到三年。

 

 

結語:制度紅利不是短期利好,而是長期競爭力

 

韓國穩定幣合法化的信號,絕非孤立舉措。它背後連接的是數字資產從邊緣入規、從資本工具變成金融基建的深層邏輯變革。

 

對比過往的政策真空、灰色生長,今天的韓國正進入一個「國家化監管主導週期」——既不是 Web3 自由烏托邦,也不是高壓式封堵路徑,而是一次制度兼容性的本地化實驗。

 

未來三年,加密產業的政策驅動力量很可能不再源於美國或香港,而在於誰能率先在本幣穩定幣、ETF 制度、合規養老金機制等方面建立起「監管與市場的動態平衡」。

 

韓國,或許正走在這一條新徵程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