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的L1區塊鏈火了,Hyperliquid 和Sui @Sui

截至6月3日,Hyperliquid的完全稀釋估值(FDV)衝到了360億美元,把Sui的331億美元給甩在了後面,分別排在了第11位和第12位。



图像

今天,回看這倆“大俠”是怎麼一步步走上巔峯的:

一、市場進入策略:一個“大爆炸”,一個“慢熱型”

Hyperliquid:一鳴驚人的“大爆炸”。Hyperliquid,一開始就想搞個大新聞。它瞄準了打造一個像中心化交易所(CEX)一樣快速的鏈上訂單簿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每秒能清算10萬筆訂單,這速度簡直跟閃電似的。但人家可沒走尋常路,沒去求風險投資,也沒急着上主流交易所,而是悶聲幹大事,悄悄開發好產品,然後來了個大手筆的空投:30%的HYPE代幣(價值約12億美元)直接在TGE上發給了早期用戶,剩下的70%用來持續激勵用戶。
這一招可不得了,直接在加密貨幣推特圈炸了鍋,交易者們蜂擁而至,社區歸屬感一下子就上來了。Hyperliquid還搞了公共排行榜、跟單交易庫和交易競賽這些花活兒,把高速交易變成了一項娛樂活動,讓交易者們玩得不亦樂乎。

Sui:穩紮穩打的“慢熱型”。Sui這邊,走的路就傳統多了。它背後有3.36億美元風險投資撐腰,投資方個個都是大名鼎鼎的,像A16z、幣安實驗室、Coinbase Ventures等。有了這些“金主爸爸”,Sui先是推出了測試網,又舉辦了黑客馬拉松,2023年5月主網上線後,還上了多家交易所。

Sui的故事主打技術牌,它圍繞着Move語言的下一代技術和以對象爲中心的區塊鏈模型展開,聲稱能解決吞吐量和安全性的大問題。一開始,Sui的日活用戶量並不高,但靠着慢慢拓展開發者、推進生態系統激勵機制和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日活用戶數最終超過了100萬,總鎖定價值(TVL)峯值達到了20億美元,到2024年底,累計交易量達到了443億美元。Sui不靠單一的殺手級應用,而是想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涵蓋DeFi、遊戲和NFT等各種應用的通用公鏈,走的是長期戰略路線。

二、社區與文化:一個“草根”,一個“精英”

Hyperliquid:草根交易者的狂歡。Hyperliquid的用戶羣,那可真是從交易員裏自然生長出來的。很多早期用戶靠着16億美元的空投賺了個盆滿鉢滿。Hyperliquid拒絕風險投資,把自己定位成草根反抗者,倡導“共贏”的理念。它的官方溝通還特別有意思,喜歡用CT俚語,比如把主要交易員稱爲“流動性騙子”。鏈上還出現了一些memecoin(比如PURR、JEFF),這些都是內部笑話,培養了一個以樂趣爲先的社區,還積極在社交媒體上傳播。Hyperliquid的短營銷週期(上線產品、大額贈品、即時效用)也特別能增強用戶忠誠度。

Sui:精英開發者的盛會。Sui的社區項目就感覺更系統化、企業化了。有大使計劃、官方開發者資助,還有廣受好評的見面會。Sui基金會特別注重吸引認真的開發者,更強調“閱讀白皮書”,而不是“空投?”。雖然Sui也有NFT和遊戲文化,但這些活動大多是社區建設者組織的,而不是核心團隊。Sui的理念強調技術、安全和企業級就緒,整體氛圍更像是開發者大會,而不是加密貨幣嘉年華。

三、創始人和組織思維:一個“交易員”,一個“架構師”

Hyperliquid:癡迷交易的高頻交易員。Hyperliquid的聯合創始人Jeffrey Yan,他是哈佛大學畢業的數學家,還在Hudson River Trading幹過高頻交易。他把華爾街交易員的思維模式用在了Hyperliquid的發展上:性能和可用性是關鍵,現有的L1層不夠用,那就自己建定製鏈。

Hyperliquid拒絕風險投資,專注用戶激勵,秉承精益、低調的初創模式:小團隊、快速行動、標新立異,特別注重讓鏈上交易像中心化交易所一樣順暢。

Sui:追求完美的科技架構師。Sui出身於Mysten Labs,團隊大有來頭,由曾領導Meta Diem項目的前工程師創立。團隊成員個個都是技術大牛,像Evan Cheng、Sam Blackshear等,他們採用研發驅動的方法,重寫了區塊鏈架構,爲了解決速度、安全性和併發性這些老大難問題,還進行了多輪融資。

Sui的領導者們不太在意短期炒作,而是把自己當成系統架構師,致力於構建能實現大規模消費者採用的基礎。他們堅持發佈新的共識協議(比如Narwhal、Bullshark、Mysticeti等)並不斷完善Move,相信廣泛的開發者生態系統最終會吸引主流用例。

四、代幣經濟學和經濟設計:一個“超通縮”,一個“可持續”

HYPE:超音速貨幣的“魔法”。Hyperliquid的代幣HYPE,玩出了不少花樣。通過整合單條鏈上的活動,用一個代幣轉移協議費用,創造了多個供應衝擊槓桿。費用回購和銷燬:部分現貨和永久交易費用會通過援助基金用來購買和銷燬HYPE。

上市拍賣和費用銷燬(HIP-1):每31小時,會用USDC拍賣一個現貨上市位置,然後用這筆錢買HYPE並銷燬;啓動債券要求(HIP-3):在Hyperliquid上啓動新永久市場的項目,必須發佈100萬美元的HYPE作爲債券,並參與荷蘭式拍賣,這就能把代幣從流通中移除;驗證者質押:驗證者質押HYPE,把安全性直接和代幣綁在一起;Gas Utility:HyperEVM上的網絡費用用HYPE支付。

這些機制減少了供應,增加了需求,強化了通貨緊縮的效果。Hyperliquid的回購銷燬機制還規避了監管和中心化問題,銷燬讓所有持有者按比例受益,不會讓任何單一羣體獨佔好處。而且,它還在市場上引發了“跟隨領導者”效應,向投資者表明總有個可靠的買家。

SUI:網絡燃料的“穩紮穩打”。Sui的代幣經濟學就比較傳統了,符合它通用目標的定位。

Gas和PoS安全*SUI用來支付交易費用,還能通過權益證明保護網絡,驗證者和代表都能獲得獎勵;存儲基金機制:部分費用進入存儲基金,補貼長期存儲成本;費用銷燬:部分費用可能會被銷燬,抵消通貨膨脹,有點像以太坊的EIP-1559;

和Hyperliquid不同,Sui不會把協議費用直接用於代幣回購,收入主要用於支持網絡安全和增長。Sui的鏈上數據模型也有供應衝擊機制:創建對象時,用戶必須鎖定一些SUI來支付存儲成本,只要數據還在鏈上,這些代幣就從流通中移除。隨着Walrus使用量增長,更多代幣被鎖定,形成良性循環,穩步減少SUI供應量。

Sui給團隊、投資者和社區儲備分配了大量代幣份額,爲開發、撥款和合作夥伴關係提供資源。這意味着早期內部人士對SUI分配有重大影響力。而Hyperliquid則把70%的HYPE份額留給了用戶,內部人士只拿相對較少的份額。這種“平民主義代幣發行”贏得了社區的高度忠誠,雖然也有人懷疑內部人士可能間接認領代幣,但總體上比典型的風險投資分配方式對社區更友好。

總的來說,Hyperliquid把代幣當股權,積極回購,追求廣泛所有權;Sui則把代幣當網絡的效用引擎,用收入保障網絡的安全性和未來發展。前者專注超通縮的價值存儲,後者專注平臺的可持續性和增長。

五、開發人員體驗和架構:一個“實用主義”,一個“全棧創新”

Hyperliquid:EVM實用主義的“小轉彎”。Hyperliquid它建了一條專爲高性能交易優化的定製鏈,但沒搞新語言,保留了EVM兼容性,方便應用。開發者只需要稍微改改,就能把Solidity/Vyper合約部署上去,還能享受Hyperliquid亞秒級最終確定性和超過2萬TPS的性能。這種方法既保留了EVM可組合性,又給交易者提供了專門的鏈上撮合引擎。

Hyperliquid還採用全棧式方案,提供基礎層和核心DEX(包含複製交易保險庫等功能),給開發者現成的用戶羣和共享流動性。雖然它的生態系統規模還沒達到以太坊或BNB鏈那麼大,但對於想找個高速替代方案的Solidity開發者來說,門檻低得很。

Sui:全棧創新的“大跨越”。Sui這邊,可就徹底擺脫了基於賬戶的範式。在Move裏,資產成了可獨立操作的對象,能並行執行交易。配合Mysticeti V2共識,這架構支持數千個併發交易。Sui還提供了Remora(水平擴展)、Walrus(鏈上存儲)和SEAL(隱私控制)這些工具,給開發者提供了超越標準EVM鏈的功能。

Sui的可組合性也很強,Move包可以相互調用,基於對象的模型能高效處理跨合約交互。雖然Move的學習曲線有點陡,但它通過嚴格的所有權規則嵌入了安全性,減少了常見的漏洞利用途徑。Sui還投入了大量用戶友好的功能(比如zkLogin、Slush),簡化用戶註冊流程的同時,保留了自主託管權。這種單體式方法,加上可編程交易區塊(PTB),提供了強大的鏈上可組合性。

總的來說,Sui提供了更精心策劃的體驗:要是你選擇他們新穎的堆棧,就能獲得潛在的顯著性能和安全優勢,還有個基金會爲你的成功投入大量資金。但在Solidity主導的環境裏,這可是個逆勢的選擇。Sui得繼續增長普及率,才能證明脫離EVM規範的合理性。

六、生態系統擴展戰略:一個“殺手級應用優先”,一個“平臺遊戲”

Hyperliquid:從“產品”到“平臺”的轉型。Hyperliquid一開始就是個旗艦級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很快就佔據了去中心化永續合約(DEX)交易量的約80%。現在,它正構建一個更廣泛的金融生態系統。通過分享Hyperliquid鏈的深厚流動性和手續費收入,Hyperliquid想吸引借貸平臺、穩定幣發行商和衍生品市場這些互補的DeFi協議。它的路線圖有點像幣安從交易所發展成提供全套金融產品的公司,不過Hyperliquid的方法是開放的,以社區爲主導。
這種“產品→平臺”的轉型很務實,繼續在金融領域(它最擅長的領域)深耕,然後慢慢往外擴展。風險在於,隨着更多價值流入,怎麼維持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是個問題,但目前Hyperliquid的勢頭很猛。隨着每個新應用都利用相同的流動性池,Hyperliquid有望鞏固一個強大的鏈上金融中心。


图像

Sui:多領域開花的“平臺遊戲”。Sui從一開始就立志要成爲一條擁有豐富dApp的通用公鏈。Sui基金會在DeFi、遊戲、NFT、社交等多個垂直領域都下了重注,希望至少有一個領域能成爲下一個風口。到2024年底,Sui的生態系統已經擁有多家DEX、借貸平臺和二十多個遊戲項目,還建立了一些知名的合作伙伴關係。這種方法鼓勵廣泛的實驗,雖然用戶增長可能不太均衡,但通過戰略計劃、黑客馬拉松(比如“Sui Overflow”)、撥款和大使網絡,Sui一直保持着開發者和用戶的參與度。

Sui生態系統建設的一個關鍵槓桿是爲核心基礎設施項目(比如DeepBook、Walrus)發行代幣,並直接分發給活躍的Sui社區成員。DeepBook(一個全鏈訂單簿聚合器)把代幣空投給質押者、DeFi參與者和DEX用戶,完全不靠風險投資。Walrus則把代幣供應量的10%專門分配給忠實的鏈上存儲用戶。通過用新的生態系統代幣獎勵長期用戶,Sui吸引他們更深入地參與網絡的飛輪,確保參與者能從生態系統中的多個項目中受益。

遊戲領域是Sui的一個突出垂直領域。Sui推出了SuiPlay0X1遊戲機,想把Web3遊戲帶給主流玩家,還依託Move複雜的遊戲內資產對象模型。Sui還通過強調合規性友好功能和主要品牌驗證者來吸引機構玩家。這種“先建城,後居民入住”的策略需要持續的資金和市場營銷。雖然目前還沒有哪個應用能一炮而紅成爲主流,但許多中型項目的協同效應已經穩步推動日活躍用戶突破百萬。


图像

七、通往頂峯的兩條路:殊途同歸的“成功密碼”

Hyperliquid和Sui的故事,簡直就是L1賽道上的“雙雄對決”。Hyperliquid走的是垂直化道路,構建了高度優化的交易單鏈,直接給用戶發豐厚獎勵,通過回購大幅削減供應,優先考慮性能和實時可組合性。Sui則堅持耐心,以基礎設施爲先,改寫了區塊鏈的狀態管理方式,推出了新技術,聯合了衆多開發者、機構和品牌。

每個項目都面臨着自己的挑戰。Hyperliquid要是想發展成一個成熟的金融帝國,而不是隻在單一產品領域打轉,就得拓展旗艦去中心化交易所以外的業務。Sui則需要把技術優勢轉化爲持久的用戶採用,確保自己不會成爲又一個研發實力雄厚但用戶參與度有限的“幽靈鏈”。

有意思的是,這兩家公司都在慢慢靠近對方的領域。Hyperliquid開始增加更多通用的DeFi產品,Sui則把重點放在遊戲和DeFi聚合器框架等垂直領域。最終,這兩個以水爲主題的區塊鏈,估值都超過了300億美元,證明了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裏,成功可以來自多個方向,無論是靠社區驅動的速度,還是靠富有遠見的基礎設施。
#SUI #Hyperliquid #Lay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