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Wayne_Zhang
轉載:Luke,火星財經
導讀
2024 年第三季度,TON 區塊鏈憑藉 Telegram 的流量入口,Tap-to-Earn 小遊戲迅速爆發,吸引了數億級用戶,製造出一場鏈上增長奇蹟。與此同時,多個 TON 生態項目的 TGE(代幣生成事件)也帶動了強烈的財富效應,使 “TON / Telegram” 一躍成爲 Web3 最炙手可熱的敘事中心。
然而,熱潮之後,TON 正進入一個值得警惕的冷卻期。和往昔 Web3 敘事類似,泡沫之後究竟是沉澱,還是歸零?是流量暫歇,還是價值轉化未至?在這個節點,我們希望以詳實的數據、生態演進路徑與技術棧佈局爲切入點,重新評估 TON 是否具備成爲‘鏈上超級入口’的長期潛力。
一、Tap-to-Earn 盛況之後:TON 的熱度冷卻與數據下滑
根據 TON 官網的介紹,TON(The Open Network)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開放互聯網,旨在讓 5 億人加入鏈上,由社區使用 Telegram 開發的技術構建。背靠擁有接近 10 億用戶的 Web2 社交平臺 Telegram,TON 的確有潛力在實現其讓 5 億人來到鏈上世界的目標,也在 2024 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Toncoin(TON Token) 最高市值超 $25B,位列加密資產市值排名 Top 10 [1];
Tap to earn 小遊戲 Hamster Kombat 官方披露吸引超過3億用戶[2];
TON Blockchain 最高日新增地址數達 700k+,每日活躍地址數超 1.657M [3];
多個 Telegram 小遊戲資產市值超 $500M,2024 年鏈上 DeFi TVL 激增最高超 5,500% ……
流量和財富的雙重奇蹟,讓 TON 成爲 2024 年 Web3 敘事的絕對焦點之一。然而,類似歷次 Web3 熱潮,短期爆發之後往往伴隨數據回落。TON 生態目前也正經歷階段性的“敘事冷卻期”:如圖表 1 所示,無論是每日新增錢包數、活躍地址,還是核心 DEX(Stone.fi 和 Dedust)的 TVL 與交易量,均較高峯時明顯下滑。雖然其間出現過一些短期波峯,但大多是特定項目驅動的暫時反彈;從全年趨勢來看,多項指標已回落至敘事啓動前的水平。
不過也不全是悲觀信號。Jetton Wallet(非零餘額錢包)數量仍在穩步上升,說明基礎用戶積累尚在繼續,只是增速明顯放緩。與此同時,NFT 鑄造數量也維持增長,表明鏈上應用生態仍在被持續推進。
圖表 1:TON 生態數據圖,來源:Ton Stat,2025.05.20
另一方面,從 Google Trends 的關鍵詞趨勢來看,TON 的整體搜索熱度也在逐步回落,尤其是生態本身的關注度下降更爲顯著,相比之下,市場對 Token 價格的關注仍然更強。
圖表 2:TON 關鍵詞瀏覽器搜索熱度,來源:Google Trends,2025.05.21
不過,數據下滑並不必然意味着敘事終結。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比特幣曾因銘文熱潮導致鏈上過載,但最終活動回落至相對穩定水平;Solana 和 Base 則在經歷數據腰斬後,伴隨技術優化和生態推進,重新迎來用戶迴流並再創新高。
圖表 3:Solana 與 Base 鏈上數據變化趨勢,來源:Artemis,2025.05.22
TON 是否也有能力在熱潮退去之後,完成一次從流量到價值的深度轉化?是短暫蟄伏,還是終成“敘事遺蹟”?答案終歸要由行動決定。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將從 TON 的組織戰略、生態建設、技術升級與敘事轉型等方面,一起拆解它在“退潮之後”正在悄然發生的變化。
二、大動作頻發:團隊換帥、合規與新市場、基建大開發
自 2024 年 8 月上線 Binance 以來,TON 的敘事進入新階段。表面上熱度冷卻,實際上卻是佈局加速期:包括團隊重組、監管合規探索、與 Telegram 的深度綁定、技術棧擴容、以及面向全球市場的開發者激勵和資本注入。
2.1 高層更替與合規發力:TON 加速主流化路徑
2025 年初,TON 基金會的人事調整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全球化與合規化將成爲未來數年的核心戰略方向。
1 月 15 日,原董事會成員、Kingsway Capital 創始人 Manuel Stotz 被任命爲 TON 基金會新任總裁。Kingsway 是一家爲美國投資者管理數十億美元資產的老牌投資機構,Stotz 的履歷爲 TON 帶來強烈的“傳統資本市場”信號。根據官方公告,他將與原總裁、現任董事會成員 Steve Yun 攜手推動 TON 的國際化擴張,重點發力美國市場——這個充滿活力但高度合規的地區,被視爲 TON 戰略中的必爭之地。
4 月 24 日,TON 基金會進一步任命 MoonPay 聯合創始人 Maximilian Crown 爲首席執行官。MoonPay 是全球領先的加密支付基礎設施公司,在美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多個司法管轄區取得了合規牌照。Crown 擁有豐富的全球運營經驗和合規處理能力,其上任被普遍視作 TON 正式擁抱監管、邁向全球主流化 的標誌性一步[4]。
圖表4: TON 現有核心團隊成員,來源:RootData
值得注意的是,Telegram 創始人兼 TON 區塊鏈早期推動者 Pavel Durov 曾於 2024 年 8 月因 Telegram 涉嫌違反監管規定而一度被拘留,直到 2025 年 3 月纔回歸公衆視野。雖然該事件尚無定論,但在時間節點上與 TON 基金會的戰略調整高度重合,或許間接促使團隊更加重視監管議題,爲後續全球化落地提前掃清障礙。
近期,TON基金會正在積極與美國監管機構進行溝通。根據 TON 生態報告,TON 自託管錢包計劃於 2025 年第二季度在美國推出[5]。2025 年 3 月,TON 基金會披露,Sequoia Capital、Ribbit, Benchmark 等美國風險投資公司持有超 4 億美元的 Toncoin [6]。這也可視爲 TON 在合規與全球化方向轉型的重要佐證。
從 Telegram 用戶的全球分佈來看(圖表 5),TON 若希望將其轉化爲 Web3 用戶,必須滿足各國加密資產的監管要求。否則,不僅難以在重點市場落地應用,還可能對 Telegram 本體造成法律和業務上的潛在風險。
事實上,TON 錢包的全球擴張早已啓動。自 2023 年 11 月起,TON 便在部分非洲國家開啓分階段推廣,隨後拓展至中東、歐洲及亞太多個市場,爲後續的全球合規鋪路。
圖表 5:2024 年各國 Telegram 下載量,來源:CPA.RIP
2.2 TON × Telegram:深度整合,綁定生態入口
2025 年 1 月,Telegram 正式指定 TON 爲 Telegram 不斷髮展的迷你應用生態系統的唯一區塊鏈基礎設施,核心是採用 TON Connect 協議將 Telegram 迷你應用與區塊鏈錢包無縫連接,從而簡化用戶在消息應用內與去中心化應用的交互。這項獨家協議讓 TON 確立爲Telegram近10億用戶的實際區塊鏈層。這使得TON有望成爲“Web3 版微信支付” 的載體,充分利用 Telegram龐大的網絡效應。
在支付體系上,Telegram 承諾在其生態內獨家接受 Toncoin 作爲非法定支付貨幣,適用於包括 Telegram Stars、Premium 會員、廣告系統(Telegram Ads)以及支付入口服務(Telegram Gateway)等場景。開發者和頻道運營者可直接通過 Toncoin 接收收入,初步建立基於 Toncoin 的內部支付與收益分配系統。
與此同時,支付服務商 RedotPay 已支持 Toncoin 與 USDt(在 TON 鏈上的 USDT 版本),並接入 Apple Pay、Google Pay、支付寶等主流支付方式,可在全球超過 1.3 億線下商戶使用,進一步拓展了 TON 在現實世界中的支付落地能力。
TON Space 錢包也在近期推出使用 Telegram Stars 支付手續費,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加密“抽象”解決方案,允許用戶在不需理解複雜鏈上操作的前提下完成交易,這種方式區別於傳統的鏈抽象方案,不僅依託於龐大的入口流量,也同步推進鏈上應用向“生活化”與“常態化”轉型。根據官方計劃,從 2025 年第二季度起,美國用戶將可以直接在 Telegram 內體驗 TON 錢包服務,進一步打通 Web2 消費場景與鏈上資產管理的通道[7]。
2.3 生態:從小遊戲熱潮到多元賽道擴張
TON 的第一波生態熱潮,主要由迷你小遊戲驅動。在“空投激勵 + 上手簡單”的組合刺激下,用戶快速涌入。例如,2024 年 9 月空投的(Hamster Kombat)曾在 7 月創下 3 億月活的峯值,但到了 11 月,僅剩 5200 萬活躍用戶,短短几個月用戶流失超過 86% [8]。簡單可複製的遊戲機制雖能短期製造“增長假象”,卻難以形成長期用戶留存,也暴露出生態早期階段的同質化問題。
面對這種局面,TON 一方面着力拓展建設者生態,另一方面加快基礎設施佈局。2025 年 4 月,TON 宣佈與中國遊戲巨頭 KingNet(擁有超 1 億用戶)達成戰略合作,同時在亞洲舉辦首次大型遊戲開發者大會,吸引了來自微信生態系統的數十家工作室,開始探索如何基於 Telegram 和 TON 構建 Web3 應用。
隨着 Telegram App Center 功能的推出,用戶可在平臺內直接探索集成的第三方應用。越來越多 TON 生態應用登上推薦榜單,且不再侷限於遊戲類目,還包括社交、支付、DeFi、NFT 等多個維度,標誌着其應用生態的初步擴展。
圖表 6:Telegram App Center 應用界面截圖,來源:Telegram 產品頁截圖
據 RootData 數據統計,在已收錄的 187 個 TON 項目中,約 14% 聚焦於基礎設施方向。除預言機、錢包等底層服務外,還有如 TONXAPI、Play Deck 等開發輔助平臺,降低了新建設者的技術門檻,加速生態可持續發展。
圖表 7:TON 生態的基礎項目(部分),來源:RootData
除了遊戲之外,TON 生態正在拓展多個新敘事賽道:包括 PayFi、RWA(將在下文詳細介紹),以及 AI、合約交易(Perp DEX)、DePIN 等應用方向。例如:
與 GMX 聯合發起 TON 永續合約 DEX 激勵活動;
與 AI Agent 操作系統 ElizaOS 啓動賞金計劃;
與聚合器協議 Jupiter 合作推動 TON 生態聚合器開發……
生態潛力也引來了機構資金的積極響應。2024 年 9 月,Foresight Ventures 和 Bitget 向 TON 投資 3000 萬美元,次月 Gate.io 宣佈再投 1000 萬美元,推動 Telegram 應用開發 [9]。2025 年初,TON 基金會前總裁 Steve Yun 發起風投基金 TVM Ventures,首期規模 1 億美元,聚焦支持 DeFi、PayFi 與底層設施類項目,進一步強化 TON 的開發者吸引力與生態護城河。
2.4 技術升級:高性能與可擴展性的進階
根據 TON 公佈的 2025 年上半年路線圖,其技術迭代的核心目標是緩解擁堵、提升擴展性與穩定性。本輪更新覆蓋四大方向,體現出 TON 向“高負載、高頻應用型區塊鏈”的演進邏輯:
1. Accelerator 主網升級
這是 TON 自成立以來最重大的架構升級,目標是實現“無限分片(Infinite Sharding)”機制,並顯著提升網絡的穩定性與擴展性。核心改進包括:
分片鏈追蹤優化:節點將只需追蹤主鏈和其關聯的特定分片鏈,而不再需要追蹤全部分片鏈,這將顯著降低資源消耗、提升節點處理性能。
驗證者功能分離:TON 將原本統一的驗證者角色細分爲“收集者(Collator)”與“驗證者(Validator)”,通過任務並行處理來提升整體驗證效率。
這些改進將幫助 TON 網絡在高負載下依然維持穩定的區塊生成速度與交易處理能力,同時降低運行對硬件的依賴。
2. Layer 2 支付網絡
TON 計劃推出類似比特幣閃電網絡的 Layer 2 支付網絡,主打即時交易和極低費用的資產交換體驗。目前,該網絡處於測試階段,未來將支持包括 Jetton 在內的多種代幣資產,適用於高頻交易、小遊戲支付等場景。這一方案的落地有望進一步提升 TON 在日常用戶支付與遊戲生態中的實際使用率。
3. BTC Teleport 跨鏈橋接(已落地)
BTC Teleport 一種旨在實現 TON 與比特幣網絡間的資產跨鏈傳輸的機制。該機制通過點對點橋接方式,簡化跨鏈交互流程,顯著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和成本。這將增強 TON 與主流公鏈之間的互操作性,爲其 DeFi、資產管理等場景的擴展鋪平道路。
4. 技術工具的優化和升級
爲了提升驗證者的運行效率和系統安全性,TON 推出了包括MyTonCtrl 備份恢復功能、驗證者 Telegram 通知機器人、Web 儀表盤等功能,並計劃強化驗證者激勵與懲罰機制,例如在指定輪次內未成功出塊的節點將面臨更嚴重的懲罰。同時,TON Proxy 的新版本也在開發中,目標是增強 DDoS 攻擊防護能力,進一步保障網絡的穩定與安全。此外 TON 的官方 API 接口也將增加操作模擬、查詢掛起交易、域名管理功能等功能[10]。
2024 年 8 月的 DOGS 空投事件曾成爲 TON 技術棧的一次“壓力測試”。彼時網絡因過載和驗證器共識丟失而中斷達 3 小時,暴露出在極端併發下的架構瓶頸。現在正在推進的 2025 年路線圖,正是對這一事件的直接技術迴應。主網架構重構(Accelerator)、Layer 2 網絡測試,以及跨鏈橋部署等一系列舉措,意味着 TON 正從“高 TPS 展示鏈”轉型爲真正具備長期可擴展性與高彈性承載能力的通用 Layer1。
TON 的技術方向,不是追求“最低手續費”或“單筆極限速度”,而是通過模塊化結構支撐多樣化場景——尤其是圍繞支付、遊戲、社交和金融輕應用的高頻互動。未來,除了主打支付的 Layer 2 網絡外,TON 還可能出現多個功能型專屬 Layer 2,爲不同應用構建專屬運行通道,從而實現高適配性的鏈上架構擴展。
三、金融敘事重構:從 DeFi 延展到 PayFi 與 RWA
3.1 從交易熱到資產深:TON DeFi 的生態補課
儘管 TON 在鏈上活躍地址數和交易頻次方面躋身頭部公鏈,但其 DeFi 生態的深度仍遠未匹配這一流量水平。根據 DeFiLlama 數據,截至目前,TON 的 TVL 僅爲約 1.15 億美元,在主流公鏈中排名第 36。這一“高活躍-低鎖倉”的反差,也引發了部分市場質疑:“TON 是否只是又一批‘擼毛黨’的聚集地?”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其客觀背景:TON 生態增長爆發極快,而 DeFi 作爲“慢工細活”的基礎設施類型,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補齊產品鏈條與運營閉環。一方面,開發者需要時間構建高質量的合約與協議,另一方面,TON 初期 DeFi 應用大多延續傳統網頁交互邏輯,未能與 Telegram 小程序生態實現高效協同。結果是,在熱潮初期,受益最多的反而是中心化交易所(CEX),吸引了大量新用戶註冊與交易。
針對這一短板,TON 團隊已着手推進 DeFi 生態的系統性完善,並於 2025 年 4 月的香港 Web3 活動中全面展示了其 DeFi 模塊佈局。
圖表 8:TON DeFi 生態現狀,來源:Youtube
在 T1 層主要是核心的DeFi功能,包括跨鏈橋、抵押穩定幣 CDP、AMM 協議、借貸和流動性質押 LSD。這些是構建更復雜金融產品的基礎。在此基礎上,TON 正在推動更高級應用的發展,包括收益挖礦、衍生品、期權、收益代幣化、資金庫、發射平臺等:
STON.fi 推出了 Omniston,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流動性聚合協議,旨在簡化生態系統內的流動性管理;
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平臺 Storm Trade 在 2025 年依舊保持增長,2 月達到 TVL 最高峯;
收益代幣化協議 FIVA 在推出幾天內 TVL 就達到了 100 萬美元 ,並實現了 2800 萬美元的交易量......
除了上述核心 DeFi 應用,TON 也在持續接入更多重要的 DeFi 合作伙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 Tether 和 Ethena 兩大穩定幣發行方。
Tether 發行的 USDT 已於 2024 年 4 月正式部署在 TON 鏈上,並實現了快速增長。僅在上線後的五個月內,USDT 的流通供應量便突破 10 億美元。該穩定幣已被集成至 Telegram 應用內,可用於直接轉賬,並廣泛應用於 Telegram 迷你應用與 Web3 服務的支付場景,包括創作者打賞、數字服務費用結算、內容變現等多類用途,進一步豐富了 TON 的支付生態。
與此同時,TON 也在推進與 Ethena 合作,整合其 TVL 超過 60 億美元 的合成美元資產 USDe。通過這項整合,TON 計劃爲 Telegram 廣泛的用戶基礎引入穩定的美元儲蓄與收益獲取通道,尤其有助於服務那些在本地難以便捷獲得美元資產的市場用戶。這一舉措不僅強化了 TON 在穩定幣生態中的戰略地位,也爲其 DeFi 系統注入了更具長期價值的金融基建。
3.2 PayFi 與 RWA:從鏈上收益到現實價值的連接橋
在 TON Day 活動中,官方首次系統性地提出了一個“雙輪驅動”的金融應用架構,展示了其圍繞 Telegram 小程序生態所構建的鏈上金融設計。整體結構分爲三層:
Core DeFi Layer(核心金融層):包括此前不斷完善的各類 DeFi 基礎設施和協議,強調技術性能與合規框架;
Real Yield Layer(真實收益層):通過穩定幣、RWA 收益、質押資產池等,爲上層應用提供可持續的收益支撐;
Retail TMA Layer(終端交互層):藉助 Telegram 小程序生態,構建包括 PayFi 錢包、鏈上儲蓄、收益遊戲、Swap 聚合器等用戶側產品,是激活大規模 Web2 用戶的關鍵路徑。
圖表 9:Telegram 小程序應用層,來源:Youtube
在這一架構中,PayFi 和 RWA 成爲 TON 當前最具戰略價值的兩條新敘事主線。圍繞它們,TON 正在逐步建立一個涵蓋鏈上與鏈下的多層收益承接網絡:
底層:通過如 Telegram 債券基金(5 億美元 RWA 資產池)接入鏈下真實金融資產,爲整個體系提供可驗證、可量化的現實收益來源。這一層是 TON 試圖“鏈改”傳統金融產品邏輯的關鍵支點。
中層:通過如 Ethena 的 USDe 合成美元、Yield Tokenization(收益代幣化)等協議,對這些底層收益進行拆分、組合與再分配,形成可編程的利率錨定工具。這一機制不僅增強了資產流動性,也使“收益”本身變得可組合、可跨協議使用,成爲 TON 金融生態的“利率基石”。
頂層:基於 Telegram 高頻交互場景構建前端產品,將鏈上金融能力用熟悉的方式呈現給終端用戶。通過 Wallet Earn、Banking 小程序等界面,用戶可以無需理解合成穩定幣、質押池、RWA 資產這些複雜概念,便可直接領取 USDT 獎勵、參與儲蓄、或進行理財配置,從而完成從 Web2 用戶到鏈上金融用戶的自然過渡。
以 PayFi 爲例,它不僅是 Telegram 錢包的功能擴展,更是連接“日常支付 + 鏈上理財”的交互樞紐。用戶可以通過 Oobit 提供的 Tap & Pay 功能,在全球超 1 億家零售商處使用 USDt 實時支付;同時,也可以在 Wallet Earn 中領取 USDT 獎勵、參與收益管理。在整個過程中,用戶無需理解智能合約、資產錨定或鏈下映射這些術語,就能完成鏈上理財體驗。這種“輕體驗 + 高金融性”的設計,正在將 Telegram 用戶自然轉化爲 Web3 金融用戶。
而在 RWA 方向,TON 正試圖爲“鏈上券商”與“鏈上儲蓄銀行”搭建底層基礎設施。例如,Libre 聯合 TON 基金會推出的 Telegram 債券基金,允許用戶以鏈上方式參與美元債等固定收益產品投資,未來也計劃支持低額、碎片化資產的鏈上化接入。同時,Ethena 推出的合成穩定幣 USDe,未來將通過借記卡與線下消費打通,爲 RWA 應用帶來新的消費金融場景。
本質上,TON 正在構建的,不是一套孤立的金融協議,而是一個圍繞 Telegram 構建的“鏈上收益網絡”:Telegram 承載着用戶入口與流量分發,PayFi 位於前端交互層,連接鏈上理財與日常支付場景;RWA 資產作爲底層價值錨點,爲金融體系注入真實收益;而包括 USDe 在內的穩定幣與收益代幣化協議,則承擔起收益的鏈上承接與分配職能。通過這一閉環路徑,TON 有望將 Web2 用戶自然引導至鏈上金融生態,在不增加認知門檻的同時,完成從資產接入到收益兌現的全過程體驗。
四、TON 的前路:超級入口的沉澱期,還是空中樓閣?
TON 的“流量奇蹟”源自 Telegram 的生態嵌套和 Tap-to-Earn 的病毒式傳播機制。然而,隨着熱潮漸退、用戶粘性下降,以及鏈上數據回落,一個關鍵問題擺在面前:TON 生態到底能否建立可持續的“流量轉價值”模型?
答案,也許正在被 TON 自己的策略所書寫。
從發展節奏來看,TON 並未急於重複 Tap to Earn 的高頻刺激式運營,而是進入了更深層次的基礎設施沉澱期。這類似於 Solana 在經歷 meme 幣狂潮後的工程修復期,或是 Base 生態在 Friend.tech 退潮之後的深耕時刻。TON 當前的發展策略也透露出類似的思路:從“爆款敘事”切換到“高頻剛需+長期沉澱”的價值路徑。
這一切的核心,依然是 Telegram ——全球最接近“超級入口”標準的 Web2 平臺之一:
入口優勢:近 10 億用戶的社交入口 + 一站式錢包(TON Space)+ Telegram App Center;
支付與理財雙輪驅動:PayFi 連接線下支付,RWA 構建“鏈上理財”新範式;
協議級嵌套:TON Connect 和 Stars 手續費機制實質構建起鏈抽象基礎設施;
技術棧落地:Accelerator 主網升級 + Layer2 支付網絡 + BTC 跨鏈橋等都在強化 TON 的基礎設施承載力。
從這個角度看,TON 的前路不像“空中樓閣”,反倒像是在建設一座新的數字經濟樞紐。只是這座樞紐,不是爲 DeFi 狂熱分子而建,而是爲下一批 Web2 用戶而來。
然而,TON 的未來依然面臨三大挑戰:
1.用戶質量與金融深度的鴻溝:儘管月活過億、小遊戲頻出,但用戶是否真正理解 DeFi、參與鏈上活動、使用 Toncoin 而非“擼空投”,這仍是一個問號。
2. 應用價值向鏈上難以閉環:輕量化、內嵌式應用(如小遊戲、轉賬、廣告、支付)雖然具備天然流量優勢,但這種“使用即走”模式也帶來難題:用戶行爲很難沉澱爲鏈上資產、身份、數據或長期留存。與以太坊生態中通過錢包綁定、DeFi參與、NFT資產形成鏈上畫像不同,目前的 TON 用戶多數只是 Telegram 用戶的“輕量鏈上副本”,鏈上資產活躍度與互動深度較低。
3.合規路線的不確定性:儘管 TON 在積極擁抱監管,如任命 MoonPay 聯合創始人爲 CEO,但面對美國和歐盟等監管高壓市場,Telegram+TON 的組合未來是否可持續,還需觀察。
換句話說,TON 正處在“從注意力到價值沉澱”的臨界點上。是像微信小程序一樣,將高頻交互逐步沉澱爲金融與服務入口,還是成爲又一個火爆一時的流量幻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團隊的執行力、生態自我演化能力,以及對監管環境的應對智慧。不過 TON 和 Telegram 相比於微信更有優勢的一點就是他們可以“摸着微信過河”。相信未來 6-12 個月,將是 TON 生態從“敘事驅動”轉向“基礎價值支撐”的關鍵窗口期。
五、結語
TON 的故事,是一場“從平臺流量到鏈上價值”的嘗試。它既不像以太坊那樣,從開發者社區出發構建金融宇宙,也不同於 Solana 的技術驅動和 meme 催化。它是以用戶爲中心、以入口爲樞紐、以輕體驗爲武器的 Web3 普及實驗場。
從 Tap-to-Earn 到 PayFi,從熱度爆發到基礎設施沉澱,TON 的演進路徑其實呈現出一個重要信號:下一波 Web3 普及化革命,或許不是在加密社區裏發生,而是在億級 Web2 用戶的日常生活裏悄然展開。
TON 是否能夠真正抓住這個機會,從“鏈上的超級入口”進化爲“鏈上的超級應用平臺”,仍需時間驗證。但無論成敗,它都提供了一個值得觀察的樣本—— 一個沒有用“DeFi yield”去引導用戶,而是用熟悉界面、輕量支付、小遊戲和社交體驗,引導他們逐步觸鏈、用鏈的樣本。
這是一場實驗,也是一場豪賭。但在熊市未解的當下,TON 提供的不是“暴富神話”,而是一個更貼近真實使用場景的 Web3 想象力。它也許無法一蹴而就,但在一連串的小切口和真實需求中,或許正在孕育下一輪真正的 Web3 規模化轉化的可能性。
參考
[1]https://coinmarketcap.com/zh/historical/
[2]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150235
[3]https://www.tonstat.com/
[4]https://cn.rootdata.com/Projects/detail/The%20Open%20Network?k=OTkz
[5]https://blog.ton.org/ton-ecosystem-update-april-2025
[6]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173696
[7]https://blog.ton.org/ton-ecosystem-update-april-2025
[8]https://protos.com/hamster-kombat-loses-86-of-its-users-but-gains-3720-in-volume/
[9]https://cn.rootdata.com/Projects/detail/The%20Open%20Network?k=OTkz
[10]https://telegra.ph/TON-Core-Roadmap-2025-H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