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文中提出 Web 4 :社交貨幣將成為網路演化的下一個階段,其核心在於將貨幣創造權從政府與金融機構手中解放,賦予社羣自主設計、發行和管理貨幣的能力。以下是關鍵要點:
核心主張
貨幣民主化
Web 4 將復刻 Web 2 的「使用者生成內容」模式,但應用於貨幣產業:數十億人將成為貨幣的創造者、分發者與使用者。
貨幣不再侷限於政府法幣或少數資產,而是演變為反映社羣價值觀的多樣化工具(如解決氣候問題、支持本地經濟等)。
貨幣即社會技術
貨幣本質是協調社會行為的工具,其功能遠超經濟交換。通過設計貨幣的規則與激勵,社羣可推動集體行動(如環保、公平分配等)。
比特幣是首個成功案例:其資產價值與社交使命(金融主權)相互強化,證明貨幣可同時作為投機資產與社會運動紐帶。
豐裕思維取代稀缺邏輯
傳統經濟學假設貨幣競爭是零和博弈,但 Web 4 倡導多樣性共存:一種貨幣的成功可增強其它貨幣的可信度(如比特幣催生以太坊等生態)。
貨幣多樣性對應人類文化多樣性,每種貨幣在特定場景保持稀缺性(如社羣代幣),但整體體系可無限擴充功能。
投機能量的正向轉化
加密市場的投機屬性被重新定義為「啟動社交貨幣的燃料」。早期投機者為新貨幣網路提供流動性與信任基礎,推動其向實用場景過渡。
例如,DAO 和 NFT 社羣實驗已驗證:代幣可綁定特定目標(如藝術共創、地方發展),超越單純資產屬性。
關鍵變革
技術棧轉型:Web 3 的鏈下金融工具(如交易所)將遷移至鏈上,實現貨幣的真正可程式撰寫性。去中心化治理與透明規則取代中心化機構。
普遍鑄幣權:任何人可通過程式碼與社羣共識發行貨幣,無需依賴銀行或政府。這重塑權力結構,使經濟系統更貼近個體需求。
貨幣的社交嵌入性:代幣與社羣身份深度綁定(如粉絲代幣、環保貢獻積分),使用場景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而非侷限於投資。
挑戰與願景
短期障礙:使用者體驗(錢包管理多代幣)、治理架構(防止濫用)、傳統金融與鏈上世界的互通性仍需突破。
長期圖景:Web 4 將催生「貨幣生態雨林」 — 數百萬社羣貨幣共存,通過競爭協作解決傳統系統失效的問題(如貧富分化、資訊孤島)。
最終預言
如同社交媒體顛覆媒體格局,社交貨幣將重構金融與社會的底層邏輯 — 貨幣不再是「給定的工具」,而是人類集體想象與協作的畫布。
原文內容如下:
Web 4 :社交貨幣
註:本文匯集了我多年來思考的核心理念 — 從高中時期初次接觸經濟理論,到在 Web 2 時期參與社交網路建設,再到如今在加密產業的持續探索。
Web 1 :網路、Web 2 :社交媒體、Web 3 :區塊鏈、Web 4 :社交貨幣
無限貨幣
網路的階段都代表著人類連接的新前沿,賦予我們重新構想社會協調方式的能力。如今,隨著 Web 4 的到來,我們將解放貨幣本身的概念,徹底改變我們集體定義、創造和使用貨幣的方式。
正如 Web 2 將媒體民主化,將權力從中心化機構轉移到數十億個體創作者手中一樣,Web 4 將實現貨幣創造的民主化。數十億使用者將成為多樣化貨幣的創造者、分發者和日常使用者。Web 4 中的貨幣將與傳統法定貨幣截然不同,就像 TikTok 影片與 BBC 廣播的區別一樣,為社羣在金融產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創造性表達。
儘管大多數人將貨幣視為政府法幣,但這種單一視角在歷史上是異常的。縱觀歷史,各個社羣為解決其獨特的社會協調問題,獨立創造了富有表現力且適應性強的貨幣形式 — 從雅浦島石幣、中世紀計數棒到大蕭條時期的地方代幣。Web 4 將重塑貨幣的歷史多樣性,將貨幣創造權直接交還給社羣。
在 Web 4 中,貨幣將回歸其作為社會技術的本質。各種規模的社羣將創建直接體現其價值觀、理念和目標的貨幣 — 無論是傳播迷因還是解決全球飢餓問題。通過設計自己的貨幣,社羣可以圍繞共同目標實現前所未有的協同和對齊。
貨幣一直是創造激勵對齊的強大工具,能夠跨越國界、語言、種族和宗教凝聚羣體。在 Web 4 中,成功的社交貨幣將成為通用對齊器,無縫充當大小社羣的首選貨幣,將集體行動的影響力放大到超越傳統分歧的程度。
Web 3 構建了一個非凡的投機機器,創造了龐大的資產網路,但未能真正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 Web 4 中,我們需要將這種點石成金的力量引向有意義的終點 — 不僅創造投機資產,更要打造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社交貨幣,被數十億人實際應用。
Web 4 摒棄稀缺與零和思維驅動的競爭,擁抱豐裕與貨幣多樣性。數百萬社交貨幣將共存,圍繞迷因吸引力、實用性和可信度展開激烈競爭,但最終相互強化。某一貨幣的成功將提升其它貨幣的信仰與使用率,形成互信的彈性生態系。
Web 4 將實現加密貨幣的原始願景 — 但方式與 Satoshi 想象的有所不同。取代單一全球去中心化貨幣的,將是數百萬文化共鳴的專業化貨幣,由各社羣自主治理。
最終,Web 4 揭示了貨幣的深刻悖論:
貨幣必須稀缺,但貨幣體系可以無限。
目錄
網路的演化
Web 1 :網路
Web 2 :社交媒體
Web 3 :區塊鏈
Web 4 :社交貨幣
與 Web 2 的類比
從 Web 3 到 Web 4 的轉型
聚焦投機能量
無限社交貨幣
豐裕思維
激烈適應性競爭
共生悖論
重新思考無限
聚合萬物
社交貨幣系統
貨幣的社會性
貨幣作為社會技術
比特幣:原型社交貨幣系統
對新貨幣的迫切需求
回歸貨幣的社會核心
普遍鑄幣權
用戶生成貨幣
社會轉型軌跡
加密願景
致謝
網路的演化
網路的每個階段都象徵著人類連接方式的革新,推動社會協調可能性的重構。
Web1:網路
Web1 通過 HTTP、HTML、瀏覽器與伺服器等技術建立了網路的技術基礎,通過電子商務構建了經濟基礎,並以 BBS、論壇等實驗性平臺搭建了社會架構。儘管寬頻、融資結構與支付網路的早期建設催生了泡沫,卻大幅降低了通訊與交易成本,為後續應用奠定了基礎。
Web2:社交媒體
Web2 基於 Web1 構建,徹底改變了人類通訊方式,將大眾從被動消費者轉變為創作者、分發者與趨勢塑造者,催生了全新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可能性。媒體這一現代社會的核心組織要素,從中心化控制轉向使用者生成內容(UGC),實現了去中心化的創作、分發與消費。這場變革不僅是技術升級,更重構了權力結構,使媒體成為參與式創意過程。
發生了非凡的事情:數十億人從被動消費內容轉變為主動創作內容。每個人都有成為創作者的潛力。社羣圍繞共同興趣而非地理位置形成。權力從機構轉移到個人與網路。表達的基本行為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民主化。
Web3:區塊鏈
正如 Web1 為資訊交換奠定了技術基礎,Web3 構建了去中心化價值與流動性的核心基礎設施 — 區塊鏈、智能合約、去中心化交易所與穩定幣。隨著技術棧的豐富(包括鏈上空間、法幣入口、價值錨定架構),交易成本趨近於零,為社會採用鋪平了道路。比特幣、以太坊與 Solana 在其社羣內被接受為貨幣的實踐表明,加密貨幣確實可能成為主流貨幣。DAO、NFT 社羣與去中心化社交網路的實驗雖規模有限,卻驗證了可能性。
然而,Web3 仍面臨重大侷限:多數資產存於中心化交易所,使用者進入門檻高,體驗不佳。目前加密貨幣的核心效用(穩定幣、區塊鏈技術、基礎 DeFi)未能真正改變使用者的金融生活。曾經的願景淪為賭場 — 我們構建了適應經濟、金融與政治架構的投機資產世界,卻僅在舊秩序上鋪設新軌道。
Web2 賦予我們發聲渠道,Web3 賦予我們資產,但兩者均未動搖舊世界秩序。現在讓我們進入 Web4。
Web4:社交貨幣
加密進化的下一步,也是人類協調與貨幣演化的新階段 — 社交貨幣。
正如 Web2 將內容創作民主化(數十億消費者轉為創作者),Web4 將實現貨幣創造的民主化,使數十億使用者成為社交貨幣的創造者、分發者與使用者。使用者在社交媒體中的互動(無論有意或無意)已通過蝴蝶效應推動人類意識網路的發展;社交貨幣將複製這一模式,使社羣無需政府或金融守門人許可即可建立互助義務系統,構建基於透明而非制度權力的新型社會契約。
使用這些貨幣(鏈上 / 鏈下、線上 / 線下)將如現金、數位支付與信用卡般無縫切換。多數代幣會失敗(如同多數內容無法成為迷因),但這不妨礙社交媒體改變世界 — 使用者生成內容的創造力、進化速度與表現力遠超專業生產內容。同理,多數貨幣將通過實驗、詐欺、協調問題或制度阻力被淘汰,但每次成功都為後續迭代鋪路,形成學習與適應的循環。迷因能量與貨幣激勵的結合將創造人類史上最強勁的正向循環。
貨幣的核心人性需求(連接、被看見、被認可)曾是社交媒體指數級成長的關鍵;在 Web4 中,貨幣將與傳統法定貨幣呈現如同 TikTok 影片與 BBC 廣播般的差異 — 這非缺陷而是特徵,允許更大規模的實驗、文化表達與情境適配。
與 Web2 的類比
為理解 Web4 的可能樣貌,Web2 的影響提供了有力的架構。正如貨幣一樣,媒體是現代社會的核心組織基礎之一。
Web2 並未消除傳統媒體,而是與之共存,並受益於既有平臺與基礎設施。同樣,Web4 中的社交貨幣將與傳統法定貨幣共存,利用其穩定性與監管結構,同時擴充功能可能性邊界。
Web2 將媒體創作民主化,打破了只有官方渠道纔有資格生產內容的觀念。Web4 對貨幣創造做了同樣的事情,將鑄幣權民主化,並從政府與精英的特權轉變為一種人人可參與的創造性行為。
Web2 通過注意力、聲譽和財務獎勵激勵大規模參與,從而引發了使用者生成內容的爆炸式成長。Web4 將複製這一動態,推動使用者積極參與貨幣創造,而非被動持有資產。其結果是數十億人像如今創作社交媒體貼文一樣自然地參與貨幣創造。
儘管 Web2 中的大多數內容轉瞬即逝,但有些卻成為持久的文化敘事。同樣,Web4 中的眾多代幣大多會逐漸消失,但少數將演變為穩定、持久的貨幣體系。正如社交媒體中的使用者生成內容一樣,許多社交貨幣會失敗。然而,每一次實驗,無論成功與否,都為快速學習和進化改進做出了貢獻。
最後,就在幾十年前 — 數十億人將在全球範圍內創作、分享並參與內容似乎完全不可信。然而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所有人都以某種方式成為媒體創作者的世界。
貨幣產業也將發生同樣的事情 — 我們所有人都將參與到貨幣創造的過程中。
從 Web3 到 Web4 的轉型
Web3 的技術棧是技術性的 — 專注於解決共識機制、智能合約能力和互通性協議等挑戰。Web4 的技術棧則是貨幣創造鏈 — 專注於解決治理、價值分配、信任和普遍鑄幣權等社會挑戰。
Web3 主要在鏈下運行,大多數使用者通過中心化交易所進行互動。Web4 將把整個貨幣範式轉移到鏈上,實現社交貨幣的真正可程式撰寫性、可用性和可組合性。
Web3 主要將代幣視為資產 — 投資工具、收藏品或通過稀缺性、投機或功能效益派生價值的實用工具,但與日常生活的互動有限。在這方面,當今的加密更類似於創建股票而非貨幣。Web4 創造的資產也成為了社交貨幣 — 社羣、身份和共同目的的表達,其價值來源於信任、實用性和社交嵌入性。
Web3 主要在現有經濟範式內運作 — 將區塊鏈技術適配於傳統的價值和交換概念。Web4 重新構想了基礎 — 在最本質的層面上質疑並重新定義貨幣是什麼以及它在社會中如何運作。
聚焦投機能量
加密資產的投機性質常被批評為缺陷,實際上這是啟動社交貨幣的關鍵特徵。在 Web4 中,我們可以將 Web3 龐大的投機資源聚焦於創建有意義的、由社羣驅動的貨幣。為投機構建的廣泛基礎設施成為啟動新社交貨幣系統的關鍵。
投機為新貨幣網路提供了啟動所需的初始能量和資本,正如比特幣早期的投機者為比特幣最終更廣泛的實用性奠定了基礎。沒有這一投機階段,幾乎不可能克服創建新貨幣系統所固有的冷啟動問題。
社交貨幣將通過精心設計的激勵措施直接應對全球挑戰,如:氣候變化、不平等、虛假資訊等,這些激勵措施直接嵌入貨幣系統。每個社羣、事業或興趣小組現在都可以設計與自身價值觀和目標明確一致的貨幣。
真正的創新在於賦予社羣獨立塑造自身貨幣和激勵結構的能力,繞過傳統守門人。Web4 建立在 Web3 的基礎上,利用投機資產的力量創造實用、日常的社交貨幣,用於全球解決真正的協調問題。
技術、流動性、治理和社羣建設的基礎已經具備。現在需要的是集體意願 — 將投機能量轉化為有目的、有影響力的社交貨幣,重新定義人類的協調能力。
無限社交貨幣
當與所有人討論 Web4 時,主要問題總是:在一個每個人都試圖創建新社交貨幣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可持續性、可用性或可維護性?
我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提出一個重大而戲劇性的重新架構,從解決稀缺性的核心假設開始。
傳統經濟理論始終將貨幣競爭視為零和博弈。一種貨幣的勝利必須以其它貨幣的失敗為代價。這一前提支撐了我們整個金融基礎設施的設立是為政府機構和中心化控制的統一貨幣世界而建。
但如果這一基礎假設是錯誤的呢?
豐裕思維
如果不是一個稀缺的世界,而是一個數百萬社交貨幣共存並相互強化的世界呢?其中一個的成功不會削弱而是放大其它貨幣。這不僅僅是推測 — 我們已經在加密生態系中看到了這種動態的出現,預示了規模化的可能性。
以比特幣為例。許多人認為它應該是唯一的加密貨幣,警告替代品會稀釋其價值。相反,比特幣的成功催生了新貨幣的爆炸式成長 — 以太坊、Solana、Dogecoin 以及數千種其它貨幣 — 每種都服務於不同社羣,解決不同問題,表達不同價值觀。這些替代品並未削弱比特幣,而是在驗證其核心前提的同時擴充功能了整個生態系。比特幣並未失去相關性;整個產業呈指數級成長。
這一現象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在基於社會共識構建的網路中,價值創造並非零和博弈。當成功貨幣網路的參與者將其財富、知識和聲譽帶入新網路時,他們創造了惠及整個生態系的良性循環。
與僅提取價值而不貢獻可持續系統的獲取性網路相比,這一對比鮮明是這些網路不可避免地崩潰,為未來的迭代提供了寶貴的教訓。
激烈適應性競爭
但不要誤會,所有代幣都處於激烈的持續競爭中,爭奪迷因適應性、實用價值和可信度。同時保持深度的共生關係。
所有社交貨幣沿三個關鍵維度競爭:
迷因吸引力:吸引注意力並實現文化嵌入。
實用價值:解決實際問題並增強協調。
可信度:通過透明度和治理維持信任。
數兆投機性代幣將通過動態競爭自然縮減為數百萬真正有用的社交貨幣。代幣基於其文化共鳴、實用價值和可信度獲得廣泛採用。這一競爭過程並非負面;相反,它積極識別並提升了最有效和可信的社羣貨幣。
共生悖論
然而,這種競爭悖論式地加強了社羣之間的聯繫。
一種社交貨幣的崛起直接增加了其它貨幣的可能性信仰,特別是那些具有相關目的的貨幣。儘管部落主義和稀缺思維可能對任何競爭跡象發出警報,但加密產業的實證證據表明,良好、穩健、可持續的資產最終總是幫助生態系中的其它人。
與傳統市佔率爭奪不同,成功的社交貨幣參與「玩家泵玩家」(PPP)動態而非「玩家對戰玩家」(PvP)。你不是在爭奪固定數量的法定美元;而是在共同創造新的價值形式。
比特幣最大的貢獻可能恰恰是其最大主義倡導者未曾預料到的:證明瞭貨幣多元主義的有效性。儘管存在「一種貨幣統治一切」的敘事,比特幣的成功實際上催生了替代貨幣的爆炸式成長,驗證了其核心前提,同時為所有人擴充功能了可能性。
重新思考無限
從稀缺思維轉向豐裕思維需要深刻的哲學調整。我們被條件化地認為貨幣碎片化會導致混亂,成功的貨幣必須主導其競爭者。
Web4 邀請我們考慮相反的觀點:貨幣多樣性創造韌性,專業化貨幣比通用貨幣更好地解決問題,每個貨幣的成功都強化所有貨幣。
在 Web4 中,成功的社交貨幣將與我們今天所知的貨幣截然不同,正如社交媒體與廣播電視截然不同。它們不會自上而下強加,而是從具有共同目標的社羣中湧現。
通過將貨幣創造權分配給全球社羣,我們並未削弱其價值 — 我們將其倍增,創造了一個像人類本身一樣多樣化和相互關聯的生態系。
潛在社交貨幣的多樣性是無限的,僅受人類想象力和 社會需求的限制。每種社交貨幣在其自身背景和社羣內保持稀缺性,確保其持續價值和用途。
聚合萬物
最後一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 — 人們如何能夠認知地持有或有效使用大量貨幣?
答案是他們無需這樣做,他們將能夠以最低費用、障礙或問題將任何貨幣兌換為任何其它貨幣。去中心化的力量意味著沒有障礙阻止聚合器有效地允許使用者跨交易場所、鏈和任意數量的流動性跳躍進行交易。
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在去中心化世界中可能,在包括加密中心化交易所在內的中心化交易系統中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也是將使用者轉移到鏈上是無限貨幣世界發生的關鍵因素之一的另一個原因。
也就是說,聚合能力遠非足夠 — 圍繞鑄幣權、信任、治理和可信度還有更多問題需要解決。
我們需要直觀的數據和社會架構,允許去中心化的貨幣創造者和維護者之間輕鬆協調,治理架構讓社羣定義其自身的價值概念同時維持信任,無需中央權威機構的可信度信號機制,以及傳統金融與這些新社交貨幣之間的橋梁。
社交貨幣系統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將貨幣視為單一概念。我們的早期教育強化了這一點。我們在存錢罐中有「錢」,而不是「貨幣」。我們學習將其作為集體實體進行計數、儲蓄和花費 — 「錢」。
這種單一架構與金融機構和政府利益一致。當貨幣被視為統一、標準化的系統而非多樣化、分離的「貨幣」時,維持著某種權威和控制。考慮央行和政府如何努力維持貨幣的統一性,他們希望我們將其視為一個系統、一個權威。
「貨幣」出現的專業化語境(法律文件、財務報表、政府預算)正是行使和記錄貨幣權威的正式、官方空間。這創造了一種語言邊界——控制和監管貨幣的人可以使用「貨幣」,而日常使用者只有「錢」。
當然,這使得貨幣變成了單純的「東西」,完全忘記了貨幣本身的歷史性質。
貨幣的社會性
自有文明以來,我們一直在創造獨特的貨幣形式以滿足本地需求。早在政府發行法定貨幣之前,社羣就使用貝殼、石頭、棍棒、鹽和文字元號來協調價值、義務和信任。貨幣並非標準化而是表現性、適應性和社交性的。
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浦島民使用稱為 rai 的巨大石盤作為貨幣,所有權通過口述歷史而非物理移動轉移。在中世紀英格蘭,計數棒 — 帶有刻痕的木棍,作為貨幣使用了 700 多年,記錄個人之間的債務甚至用於支付皇家稅款。
北美原住民使用 wampum 腰帶 — 具有特定圖案和設計的複雜珠飾,不僅作為貨幣,還用於記錄協議、條約和共享歷史。這些腰帶的價值不在於其所含材料,而在於其所代表的社會信任和共享意義。
在大蕭條時期,當聯邦貨幣稀缺時,數百個美國社羣發行了自己的地方代幣 — 創造了在國家級系統失靈時維持當地經濟運轉的貨幣體系。1934 年成立的瑞士 WIR 銀行營運著一個補充貨幣體系,現在包括超過 60,000 家企業,幫助在經濟低迷時期穩定瑞士經濟。
這些並非「真正」貨幣的原始前身 — 而是為解決其社羣內特定協調問題而設計的複雜社會技術。貨幣必須由中央權威機構發行並由貴金屬或政府法令支持的觀念是歷史異常而非常態。
貨幣作為社會技術
從根本上說,貨幣是一種旨在解決複雜社會、激勵和協調問題的社會技術。它是一種工具,允許人類羣體對齊努力、獎勵行為並共同努力實現共同目標。當我們發行一種貨幣時,我們不僅僅是在創造一種交換媒介,我們正在設計一種激勵體系,可以轉變人們彼此之間以及與環境的關係。
因此,貨幣的真正力量在於其影響社會工程的能力,遠遠超出了其傳統經濟功能。通過深思熟慮地設計其形式、發行以及使用規則,我們可以創建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促進合作,並協調行動以應對廣泛的社會挑戰。這通常涉及創建貨幣本身體現或直接獎勵所需社會成果的系統。
比特幣展示了加密作為資產和社交貨幣的雙重力量。其全球成功不僅歸因於其稀缺性,還歸因於它所促成的深刻社會凝聚力。最初的技術創新演變為數百萬共享貨幣、央行和金融主權信念的強大協調機制。
比特幣的資產價值使其能夠作為貨幣發揮作用 — 沒有價值的代幣無法協調經濟活動。但將比特幣簡化為僅僅是資產忽略了其作為整個運動集結點的深刻社會功能。比特幣作為一種被全球數百萬人接受和持有的貨幣的出現,已經動員並提供了中心集結點,並為整個全球社羣提供了經濟激勵和經濟機制,開始推動大規模社會變革,徹底改革金融和法定貨幣體系。
原始社交貨幣 — 比特幣本身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說明如何理解資產投機與社羣使命之間的良性互動,代幣的兩面相互強化。一種陰陽運動,朝著改變我們所知世界的社交貨幣系統發展。
對新貨幣的迫切需求
我們最棘手的問題 — 氣候變化、財富不平等、醫療保健獲取、民主侵蝕、資訊完整性 — 已被證明對現有政治、經濟和社會架構的解決方案具有抵抗力。我們需要發明專門設計用於應對這些挑戰的新貨幣,創造傳統機構未能提供的激勵結構和協調機制。
事實上,貨幣本質上是在對齊個體利益、保持價值、使用價值、激勵貢獻並在此社會中建立地位的社羣或社會中使用的東西。與我們自出生以來就被灌輸和相信的不同,貨幣是一個純粹的社會建構,任何人類集體都可以為其自身需求創造貨幣,以吸引新成員、協調現有成員,並激勵活動以實現期望的社會目標。
回歸貨幣的社會核心
在加密世界中,貨幣的傳統定義已變得無關緊要。創建具有貨幣技術屬性(耐久性、便攜性、可分割性、統一性、有限供應、記帳單位)的代幣已變得極其容易。同時,去中心化交易所、聚合器和鏈上數據平臺已將任何可交易代幣轉變為交換媒介和價值儲存手段,無論其多麼瑣碎或短暫。
所有先前的貨幣邊界和定義已完全失去意義。是時候放棄無用、過時的經濟學 101、政府批准的定義,擁抱新現實:任何在社羣內獲得臨界品質的社會接受度和持續使用的代幣都可以被視為一種貨幣形式。
這一深刻的基本理念 — 貨幣不僅僅是法定貨幣,而是任何社羣可以為其自身目的創造的任何東西,這將完全徹底地改變社會的形成和成長方式。
普遍鑄幣權
鑄幣權 — 創造貨幣的權利和利潤,或許是大多數人從未聽說過的最重要經濟概念。這種無知並非偶然;創造貨幣的權力歷史上一直被政府和金融機構嫉妒地守護著。
今天,隨著我們在 Web3 上取得的進步,我們正處於一個深刻轉變的邊緣,貨幣創造的特權將變得普遍和去中心化。
使用者生成貨幣
有一件事對我來說一直很清楚:加密的根本目的始終是生成新的貨幣形式。
然而,加密社羣一直猶豫不決,不願直接將加密與貨幣創造聯繫起來,更願意將加密視為技術、產品或資產。這種猶豫必須結束。否則,我們將永遠陷入創造資產而非創造深深嵌入使用者日常生活的貨幣的困境。
我們不應將貨幣概念設為禁區,而必須擁抱貨幣創造的徹底民主化。這需要從將加密視為製造產品、技術甚至資產轉變為理解加密的目的是創造貨幣以推進任何社羣或社會事業。
普遍鑄幣權最終意味著創造貨幣所帶來的權力和利潤不再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分佈在多數人之中,使全新形式的人類協作成為可能,並解決我們傳統系統未能解決的問題。
社會轉型軌跡
聽起來不可能?社會轉型總是如此直到它發生。
主要宗教通過從小規模運動開始,重塑了數十億人對道德和經濟的看法,最終重塑了文明。基督教從一個鮮為人知的猶太教派在幾個世紀內發展為主導帝國的力量。伊斯蘭教在幾十年內傳播至各大洲。這些不僅僅是信仰體系,而是完整的社會轉型,重新構建了經濟體系和政治結構。
從歷史上看,當三個條件對齊時,被認為不可能的社會行為變得不可避免:技術可能性、社會接受和經濟優勢。
法定貨幣的採用、社交媒體的興起、民主的傳播 — 所有這些在發生之前似乎都難以想象,但在發生後卻被視為理所當然。
當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汗的帝國中遇到紙幣時,這一概念對歐洲人來說似乎像是金融煉金術。沒有內在價值的桑樹皮票據如何能換取有價值的商品?然而,蒙古帝國建立了一個完全基於社會協議的複雜貨幣體系。
對外界看似神奇的東西實際上只是對貨幣可能是什麼的不同構想。當然,這些讓歐洲人震驚的「神奇紙幣」如今已成為我們進行交易、交換和評估價值本身的絕對主導標準。
當然,他們自己曾經為之奮鬥、戰鬥甚至犧牲的東西 — 黃金的價值也基於集體信念,即它有價值。
一切歸根結底都是集體信念,一旦足夠多的人相信元敘事,元敘事就會轉變。這正是「元」這個詞的由來。
Web4 將遵循這一模式。儘管今天數百萬社羣貨幣看似不可行,但當技術、社會和經濟條件對齊時,它們將會出現。像所有深刻的社會運動一樣,這一轉型將緩慢開始,然後急劇加速。
當雨季來臨,便會傾盆大雨。
加密願景
在 Web4 中,我們將實現加密的原始願景,但有一個 Satoshi 未曾完全預見的關鍵區別。革命不會以單一去中心化貨幣取代法定貨幣的形式到來,而是通過全球社羣創建和維護的數百萬專業化貨幣實現。像所有遠見者一樣,Satoshi 對方向是正確的,但未預見到轉型將採取的確切路徑。
在 Web4 中,我們需要從根本上重新構想誰擁有創造貨幣的權力,圍繞何為公平建立全新的理念,同時構建新的技術和流動性系統,滿足任何人可能希望以任何方式創造自己貨幣的全面多樣性,以及這些價值如何在社會中流動。社羣將在沒有政府或金融守門人許可的情況下鍛造自己的互助義務系統,使基於透明性而非制度化不透明的全新社會契約成為可能。
使用者生成貨幣將成為我們與金融互動的標準,就像使用者生成內容現在是我們與媒體互動的標準一樣。投機將成為實現目標的手段,而非目標本身。終點必須是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秩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社交貨幣成為常態,隨時隨地、無縫地與一切事物一起使用。
我們將回歸貨幣作為社會技術的核心理念,任何由共同事業團結起來的人類羣體都可以發明貨幣 — 從簡單傳播迷因到啟動新項目,再到創造解決我們最棘手問題的貨幣,而傳統政治、宗教和金融系統完全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貨幣成為任何社羣積極使用、信任和治理的東西。傳統的貨幣定義不再完全適用。社羣持有並積極使用的代幣通過集體接受自然成為貨幣。我們將回歸貨幣的深層社會根源,加強我們之間的聯繫,而不是將其抽象為某種「給予」我們的東西。貨幣將作為重新構想各個層面 — 從鄰裏到全球 — 協調與合作的創意媒介。
同時,社交貨幣將與我們今天所知的貨幣截然不同,正如 TikTok 影片與 BBC 廣播截然不同。我們需要完全重新校準我們對貨幣本身的思考和理解方式。我們將理解貨幣驚人的對齊、吸引和社羣形成力量。部落主義與貨幣創造之間的相互作用將以充分的光輝展現,新的貨幣 - 社會系統將以超乎想象的方式繁榮發展。
我們將把比特幣的藍圖推向遠超任何人想象的境界,將其複製到數百萬多樣化的社羣中。成功的社交貨幣不會相互競爭,而是共存,強化一個互信的彈性網路。比特幣為金融主權所做的一切,其它貨幣將為迷因、氣候行動、藝術創作、地方經濟發展以及無數其它社羣(無論多麼微不足道或意義重大)所做。
我們迄今為止在 Web3 中所做的一切只是為這一未來奠定基礎。我們真的、真的、真的才剛剛開始。
最後,在 Web4 中,我們將親眼見證貨幣的核心悖論即時上演:
貨幣必須稀缺,但貨幣體系可以無限。
為什麼我們知道它會實現?
因為每個人都熱愛金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ForesightNews)
作者:Meow(Jupiter 聯創)
『從Web3到Web4:「社交貨幣」將成關鍵,人人都是貨幣創造者』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加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