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鏈近日凍結了涉嫌黑客攻擊的鏈上地址,引發了社區的廣泛爭議。這一舉措雖然初衷是維護生態安全,卻讓人再次質疑: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何以具備中心化操作的權限?

2016年,以太坊DAO被黑客攻擊,大量ETH被盜。爲了挽回損失,以太坊選擇了硬分叉,回滾鏈上歷史,將資金還給原持有者。由此誕生了堅持“代碼即法律”的以太經典(ETC),以及優先保護用戶資產安全的新以太坊(ETH)。這是一次技術理想與現實利益的重大分裂,預示了Web3早期理想的動搖。

今天的Sui所做,與當年如出一轍。項目方通過鏈上升級、緊急治理權限,強行凍結黑客地址。這種做法固然能止損,卻也表明:所謂“不可篡改”“無權限控制”的區塊鏈,在現實面前隨時讓步。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治理優先”正成爲行業趨勢。不少新鏈已內置“凍結機制”,一些項目方甚至保留“後門權限”用於緊急干預。而在監管不斷加壓、資本主導敘事的背景下,Web3的“抗審查、抗控制”理想越來越模糊。

問題不在於是否該打擊黑客,而在於打擊的方式是否違背了去中心化的原則。一旦鏈上權力集中於基金會或核心團隊,未來是否還會出現“凍結政治異見者”“封鎖特定資金用途”的情況?當我們依賴人爲審查來維護“正義”,就已經不再是去中心化系統,而是披着Web3外衣的傳統治理結構。

今天的鏈越來越像銀行,項目方越來越像政府。Web3的邊界正迅速退縮,變成一個“中心化可控、界面炫酷、掛着代幣”的Web2.5體系。

我們必須警惕,當區塊鏈可以凍結你資產、回滾你交易時,它還配叫“去中心化”嗎?

Sui事件不是孤例,而是一個信號:Web3正悄然走向“可監管、可控制”的未來。這一未來,也許更安全,也更“合規”,但它距離我們最初追求的自由、透明與抗審查,正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