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深潮 TechFlow 深潮 TechFlow 2025年05月22日 12:07 河南

5 月 22 日,比特幣披薩日 14 週年,也在這一天,比特幣突破了 11 萬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也就是說,在 2010 年之後的 15 年間,你在任何一個時刻買入比特幣,都不會虧錢,比特幣不辜負任何人。

我猜很多朋友和我一樣,或許又在朋友圈看到了不少感慨和唏噓,講述自己當年如何錯過比特幣,以及如何賣飛比特幣的故事。

比如我的同事就曾經賣了 10 個比特幣去交房租,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嘆息,唉,我要是當年買了比特幣就好了,我要是堅持持有就好了......

每當這種時候,也有不少人把比特幣早期投資者的財富歸結爲單純的運氣,說他們只是'早知道'而已,彷彿'早知道'就必然等於'暴富'。

今天,我想用兩個故事和大家聊聊,什麼纔是真正的錯過比特幣,以及爲什麼錯過比特幣?

第一個故事,關於知乎女孩與比特幣。

你應該看過這樣一個知乎回答,2011 年 12 月 21,一個女大學生在知乎提問,“大三學生手頭有 6,000 元,有什麼好的理財投資建議?”

當天,一個名爲“blockchain”的網友回覆道:“買比特幣,保存好錢包文件,然後忘掉你有過 6,000 元這回事,五年後再看看”。

這名答主就是比特幣早期佈道者,巴比特創始人長鋏。

此後,每逢比特幣比特幣大漲,網友便涌入評論區,孜孜不倦地告訴提問者,如果你當初買了比特幣,現在值多少錢。最新的數據是,如果當時提問者將 6,000 元全部買了比特幣,大概能買 300 多枚,如今總價值爲 3,300 萬美元,2.3 億人民幣。

那麼,問題來了,提問者最後買了比特幣嗎?

嘿嘿,其實我知道後續,2018 年我在北京工作的時候,恰巧有聯繫上這個知乎上的提問者,暫且叫她竹子吧,然後同事對她做了一個專訪。

最後的答案就是,沒有。

她沒有做任何投資,2012 年春,她拿着 6,000 元的獎學金跟朋友去杭州等地玩了一週。

從此之後,每逢比特幣大漲,該問題下不斷涌現的評論似乎總是提醒她,你錯過了暴富機會。

但竹子依然沒有購買過比特幣,儘管後來也有後悔,但她認爲“如果還是當時的那個我,還是會和七年前的選擇一樣。”在竹子看來,人的性格在那裏放着,就像小說裏的人設一樣,行爲都是由人設衍生出來的,不會有太多的改變。

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竹子錯過了比特幣嗎?假如,你是竹子,你會在深夜懊悔嗎?

暫且不表,給大家分享第二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也算是一個網紅,一些喜歡炒股的人應該有聽過,他的名字叫做老端。

老端,真名端宏斌,是一位財經專欄作家,也是中國最早的比特幣玩家之一。

2010 年,他在 Google Reader 上第一次看到比特幣,立刻被它吸引。他曾形容比特幣是“極客世界裏屌絲逆襲的利器”。

老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覺得極客們又在虛擬世界中創造了新發明。他把比特幣比作“石幣之島上的石頭”,這裏補充一個知識點,大家做筆記,石幣之島指的是太平洋西部的雅浦島,這個島上,貨幣就是石頭,這些石頭小的直徑幾釐米,大的有幾米,重達幾噸,所以壓根不可能隨身攜帶,只是單純放在那兒,所有權通過口頭傳播記錄,交易基於共識和集體記憶,被認爲是最早的"虛擬貨幣"系統之一,石幣之島的貨幣系統展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原理:貨幣的價值不在於其物理形態,而在於社會共識和信任體系。

說回老端,在比特幣誕生之初,老端就成爲比特幣在中國的佈道者之一。

2011 年 7 月,老端寫下了第一篇與比特幣相關的文章,標題是(什麼東西一年可以升值 3,000 倍)。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比特幣作爲一種脫離政府意志的貨幣體系,其價值完全取決於市場的信任與需求。他認爲,2100 萬個的總量限制能夠有效防範僞造和複製,而設定的產出速率則能避免通貨膨脹。

老端在文中呼籲大家至少購買一個比特幣。他當時是這樣說的,“目前一個比特幣的價格也就 100 塊人民幣,就算全部損失也就一頓飯,但假如未來幾年裏比特幣的用戶擴展到幾千萬,那麼平均每個人連一個幣都分不到,那時你有一個幣就算是富人了。”

在 2025 年的當下,比特幣突破 11 萬美元之際,再看這樣的表達,的確算得上是金玉良言了。

同年,老端與另外兩位比特幣早期玩家長鋏和 QQagent 共同創建了比特幣中文社區“巴比特”,這個社區對後來的區塊鏈參與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QQagent 就是後來比特幣白皮書最早的譯者,一定程度改寫加密貨幣歷史的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吳忌寒。

2012 年 7 月,比特幣的價格在 7 美元徘徊,老端決定成立比特幣基金“老端比特幣一號”,這也是國內第一支比特幣基金。由於法律和市場的風險,這個基金並不針對公衆集資,第一期資金總規模爲 10 萬元人民幣,四成來自老端自己,其餘六成來自身邊的朋友。

老端公開承諾,如果比特幣消失或者價值歸零,他將全額賠付投資者。他作爲基金管理者,不收管理費,只收取盈利的 20% 作爲佣金。

那麼,老端當時爲什麼如此堅定看漲比特幣呢?

他給出的理由很簡單:一件事物的價值是市場給出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它值錢,它就值錢。與隨便印的紙幣不同,比特幣不會導致通貨膨脹,因此可以考慮將一部分紙幣配置到比特幣上。

而且,根據比特幣每四年減半的機制,2012 年 11 月 28 日正好是第一個四年的到期時間。根據經濟學法則,需求增加、供給減少,必然會導致價格上漲。

然而,比特幣這個原生於虛擬世界的“不速之客”在現實世界的黑天鵝事件推動下,發展速度遠超老端的預期。

2013 年初,塞浦路斯總統發表講話,宣佈爲了獲得歐盟的緊急援助貸款,政府將向當地銀行存戶徵收存款稅。消息一出,民衆紛紛涌向銀行,爭先恐後地將手中的貨幣換成比特幣,導致比特幣的價格在短短几個月內從 30 多美元飆漲到 265 美元。

老端在這場風暴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每天早上醒來,他發現比特幣基金的淨值在不斷創新高,8 個月內暴漲 10 倍多,參與投資的朋友們紛紛打電話給他,催促他“趕緊賣了,見好就收”。在這樣的壓力下,老端選擇在 4 月提前清算比特幣基金。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老端提到他提前清算的原因是:“我認爲比特幣這一輪的漲勢快到頭了。”

而在經歷了這場波動後,老端開始對比特幣心存質疑,他認爲:“只有不斷有新人涌進來,價格纔會繼續上漲,一旦沒有新人進來,立刻就會崩盤。”

最終,老端立下了 Flag,表示“再不會買入任何的比特幣了”。

2013 年 11 月,老端在清算比特幣基金五個月後,出乎所有人意料,比特幣再次大漲。

然而,此時的老端從比特幣的佈道者逐漸轉變爲批評者。他在這個月發表了一篇標誌性的文章,標題是(比特幣這個“無臉男”還將吞噬多少人?),在文中,他公開與比特幣“決裂”。

老端在文章中直言不諱地表示:“比特幣已經瘋了!我們正在見證一個巨型泡沫的誕生。”

他認爲,比特幣泡沫與歷史上其他泡沫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一個全球性質的泡沫,未來的漲幅將讓所有人震驚,而一旦崩盤,將會套死一大羣人。他強調,這不是預測,而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他進一步指出,比特幣的本質與“傳銷”非常相似,上家不斷喫下家,而下家必須找到新的下家才能獲利。如果找不到新下家,整個系統就會崩盤。老端將比特幣比作(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認爲它最大的價值在於滿足了人們“一夜暴富”的幻想。

在文章中,老端總結了兩條關於比特幣的真理。

第一,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講道理是沒用的,真正的驅動力是“嫉妒心”。人們會想:“憑什麼你能暴富,我就不能?”於是,他們把存款拿出來,毫不猶豫地購買比特幣。

第二,對於比特幣而言,是否有實際應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下家願意參與這個遊戲。無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對比特幣來說都是好消息,最怕的就是沒有消息。

就這樣,老端與比特幣世界分道揚鑣,轉而推廣一些山寨幣,並紮根於股票圈,成爲了一名財經專欄作者。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老端在社交媒體上沒有公開提及比特幣,幣圈也逐漸淡忘了他,以至於後來當大家想到比特幣在中國的佈道者,想到的會是吳忌寒、李笑來等人。

到了 2021 年 3 月,老端再次提及比特幣。他表示,自己最多時擁有四位數的比特幣,價值數十億人民幣,但大部分在賺了幾十倍後就賣掉了。現在,他仍然剩下三位數的“零頭”,而這些比特幣都在一家已經破產的交易所——門頭溝中。

門頭溝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2014 年因黑客攻擊丟失了超過 85 萬枚比特幣。自 2019 年起,Mt. Gox 開始執行清算賠償計劃,但這一計劃一再推遲,直到今年 7 月份,門頭溝賠償工作正式開啓,部分債權人陸續收到賠款。

沒想到,被盜破產的 Mt. Gox 竟成了比特幣早期佈道者最後的比特幣管家。

隨着比特幣的再次大漲,新人不斷涌入這個市場,他們記住的是如今的行業大佬和他們的傳奇故事:吳忌寒、吳鋼、神魚、徐明星、李林、趙長鵬……而老端,這位曾經的比特幣先驅,就這樣淹沒在比特幣歷史的長河中。

好,第二個故事也講完了。

同樣都在 2021 年知道比特幣,知乎女孩竹子和老端究竟誰纔是真正錯過了比特幣?

在我看來,竹子並不存在錯過比特幣這一說法。

這也是很多人的一個誤區,很多人會將曾經聽到的信息誤認爲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投資機會,比如參加一個聚會時,你聽到有人推薦說,要買比特幣和英偉達,結果你沒買……

後來,當比特幣和英偉達股票暴漲後,你覺得自己錯過了暴富機會,然後在朋友圈感嘆“曾經有一個財務自由的機會,擺在你面前而你沒有珍惜”

我只能說,你想太多了,這並不是屬於你的機會。

實際上,這些信息只是你每天接收到的衆多信息中的一部分,你並沒有深度研究,更何況還有大量錯誤的投資信息同樣被你遺忘,這就是倖存者偏差——你只記得那些事後成功的案例。

那麼,什麼纔是真正的錯過呢?是你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投入了鉅額資金,卻依然沒有獲得收益。

比如,老端曾經深度研究過比特幣,也曾獲得幾十倍的回報,但是早早下車並且從此反目,錯過了比特幣此後幾十倍的回報。

這算是一種錯過。

爲什麼作爲曾經的信仰者,老端會突然會與比特幣決裂?

我在這裏斗膽發表一下自己不成熟的觀點。

當老端在 2013 年清算比特幣基金後,堅信比特幣漲勢到頭了,爲了維護自己的判斷的合理性,會開始尋找各種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這種心理防禦機制讓他無法客觀看待比特幣的後續發展,就好比你和戀人分手後,你巴不得他過得不好。

可是後來,當比特幣價格繼續上漲時,他無法承認自己賣飛了,也不敢以一倍二倍甚至更高的價格買回來,從而產生了嚴重的認知失調。

爲了緩解這種心理衝突,他選擇通過批評比特幣來合理化自己的退出決定,將比特幣描述爲“泡沫”和“傳銷”,以此來減輕自己的後悔情緒,好比一個人分手之後,開始攻擊前任從而合理化自己分手的決定。

作爲曾經的早期佈道者和意見領袖,他的"踏空"讓他在圈內失去了話語權,重新買入意味着要承認之前的判斷錯誤,這對自尊心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並且,他從佈道者轉變爲批評者後,收穫了新的支持者,形成了新的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轉變讓他更難以承認錯誤和改變立場。

新的身份反而成爲了他的"認知枷鎖"。

我想,這或許就是人性的弱點吧,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面對重大判斷錯誤時,往往會選擇通過否定對方而不是承認自己的錯誤來維護自尊。

但在投資市場,不講人情,市場永遠是對的。保持開放心態比固守成見更重要,適時承認錯誤比堅持錯誤更明智。

這也是我爲什麼一貫認爲做投資,千萬不要迷信某些專家的建議,相比普通人,他們的弱點更加明顯。

越是專業人士,越容易陷入某些認知偏見,越難以承認錯誤,特別是當一個人公開表達某個立場後,這個立場就會變成他身份的一部分,改變立場的成本就會變得異常高昂。

所以,請記住,市場永遠正確的,敢於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