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比特幣披薩節”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10年的一次標誌性交易,這一事件不僅成爲比特幣歷史上的里程碑,也塑造了加密貨幣社區的文化傳統。以下是其核心背景與意義:

1. 歷史背景:首次比特幣實物交易

2010年5月18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程序員拉斯洛·漢耶茨(Laszlo Hanyecz)在BitcoinTalk論壇發帖,提出用10,000枚比特幣換取兩塊披薩。起初無人問津,直到5月22日,19歲的用戶傑里米·斯特迪文(Jeremy Sturdivant,網名Jercos)響應請求,用兩張棒約翰(Papa John's)披薩券完成了交易。這是比特幣首次被用於購買實物商品,交易記錄在區塊高度57043中。

2. 交易的意義與後續發展

- 賦予比特幣初始價值:此次交易首次爲比特幣定價,按當時披薩價值約25美元計算,1枚比特幣的價值約爲0.0025美元,打破了比特幣“無實際用途”的質疑。

- “史上最貴披薩”的誕生:隨着比特幣價格飆升,按2025年比特幣價格約11萬美元計算,這兩塊披薩的價值已超過11億美元,成爲加密貨幣領域最具傳奇色彩的軼事之一。

- 技術先驅的影響:拉斯洛不僅是交易的發起者,還是**GPU挖礦的開拓者**。他利用顯卡提升挖礦效率,每天可獲取數千枚比特幣,爲早期比特幣網絡算力發展奠定了基礎。

3. 披薩節的紀念與社區文化

- 節日確立:2010年後,加密貨幣社區將5月22日定爲“比特幣披薩節”,以紀念這一突破性事件,並藉此推廣比特幣的實用價值。

- 全球慶祝活動:每年的這一天,交易所(如幣安、Gate.io、Coinstore等)會推出主題活動,例如交易獎勵、慈善捐贈或NFT發行。2025年,Coinstore的“No Pizza, No Peace”活動結合公益,向弱勢羣體捐贈披薩,彰顯區塊鏈技術的向善潛力。

- 文化象徵:披薩節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象徵着加密貨幣的“草根精神”和創新實踐,激勵社區探索去中心化技術的應用場景。

4. 主人公的後續故事

- 拉斯洛的態度:儘管“錯失”鉅額財富,拉斯洛表示並不後悔,他認爲這次交易推動了比特幣的實際應用,並持續參與技術實驗(如2018年通過閃電網絡再次購買披薩)。

- 傑里米的經歷:傑里米在一年後以約400美元售出比特幣,雖獲利10倍,但相比後續漲幅仍顯“遺憾”。他後來成爲加密貨幣愛好者,持續參與社區活動。

總結

比特幣披薩節的核心意義在於,它從一次普通的極客實驗演變爲加密貨幣融入現實經濟的起點,體現了技術創新與社區共識的力量。如今,這一節日不僅是歷史的迴響,更是行業展望未來的契機,持續推動區塊鏈技術的普及與價值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