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信用評級全面下調:
3A 時代終結背後的金融邏輯繼惠譽、標普之後,穆迪將美債評級下調至「AA1」,理由直指 36 萬億美元名義債務、超 GDP 6% 的預算赤字。
作爲 1917 年以來長期維持 3A 評級的「全球安全資產標杆」,美債首次遭三大機構集體降級,標誌其信用根基出現實質性裂痕。
核心矛盾解析:
債務螺旋風險:財政赤字貨幣化模式下,債務規模與經濟產出的失衡已突破市場容忍閾值;
政策不確定性:非常規政策頻出加劇市場對美債可持續性的擔憂,傳統「無風險資產」屬性弱化。
長期影響推演:
美債評級下調未必引發即時市場動盪,但其作爲「全球貨幣錨」的功能正在潛移默化中改變:
資產配置重構:央行、主權基金、養老金等長期投資者或將重新評估美債的「默認配置」地位,風險溢價定價機制啓動;
去美元錨化加速:中東、東南亞等地區加速推進本幣結算體系;黃金、比特幣及非美元資產在國家儲備中的配比可能提升。
市場誤判警示:
短期價格未劇烈波動,不代表金融底層邏輯未轉向。
此次評級調整實質是「配置範式拐點」—— 從「無條件信任美債」轉向「多元化風險對衝」,這一趨勢或在未來數年重塑全球資產格局。
美債信用體系的鬆動,本質是全球化退潮期「舊錨失效、新錨待立」的縮影。當「無風險資產」不再無風險,尋找新的價值存儲載體,或將成爲各國金融戰略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