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I + Crypto,這四個字,彷彿是2024年最強的敘事魔法。OpenAI 和 Anthropic 引領的 AI 熱潮疊加加密資產的博弈場景,讓無數項目、KOL、投資者紛紛下注,AI敘事瞬間成爲主流。然而我們必須冷靜地問一句:AI + Crypto,是僞需求的投機拼貼,還是下一個牛市的結構性入口?
一、AI 與 Crypto,真的需要彼此嗎?
從底層邏輯來看,AI 與 Crypto 本質上是兩個方向完全不同的科技體系:
AI 是中心化學習系統:它靠數據集中、模型堆疊、算力壟斷獲得優勢,本質是集中化趨勢。
Crypto 是去中心化激勵系統:它強調個體信任、抗審查性、鏈上透明,本質是去中心化結構。
這種對立結構,導致兩者融合並不天然。許多AI+Crypto項目,只是簡單在AI模型上套一個鏈,或者在Crypto協議里加個“AI推薦系統”,更像是爲了講故事而講故事。
二、有哪些是真的剛需?
即便多數項目在炒作,仍有3類場景具備實際價值:
1. 去中心化算力市場(DePIN):如Render、io.net,將AI訓練中的GPU資源需求與加密激勵結合,是極具落地價值的方向;
2. 數據標註與驗證經濟:AI訓練依賴海量數據,鏈上可通過激勵機制(如AIOZ、Gensyn)引導人羣參與標註、驗證與訓練;
3. 模型所有權與推理記錄上鍊:確保模型使用透明、版本不可篡改,對於涉及金融、醫療等領域是現實需求。
這些不是“AI套幣”,而是Crypto真正補足了AI的結構缺口。
三、爲什麼它仍有敘事價值?
不論你是投資者還是Builder,都不能忽視一個事實:牛市是敘事的遊戲。只要有“講故事”的能力,市場就會買單。
AI的技術紅利尚未在Web3完全兌現,在資本尚未找到“下一個以太坊”之前,AI + Crypto是最符合時代語境的宏大敘事之一。它打動的是人類對未來的想象,而非現實的應用場景。
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看到像 Bittensor(TAO)、Fetch.ai、Numerai 等項目即使結構複雜,也能獲得極高市值——它們符合投機性敘事與宏大願景並存的雙重標準。
四、如何參與這一輪浪潮?
1. 不看敘事,看結構:優先研究項目是否真的將AI作爲底層模型嵌入系統;
2. 選擇“協議層”而非“應用層”:與其投AI生成內容的App,不如投提供算力、數據、推理基礎設施的協議;
3. 關注技術巨頭的側翼擴張:OpenAI、Google、NVIDIA 未來是否會通過合作或投資佈局鏈上?這可能是關鍵觸發點。
AI + Crypto 的命題,並非天然成立。但它像一個尚未解完的數學題,問題越大,吸引力越強。
僞需求?也許。下一個牛市入口?也可能。真正的贏家不會是盲目追AI標籤的人,而是看清“哪類AI問題需要Crypto來解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