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經領先幣安的一個交易所老闆聊天
他始終認爲被幣安超越是政策原因
並非技術、能力和規劃問題

我理解他這僅存的倔強
但是討論下來發現,成長環境決定了面對危機不同的處理方式
這一切有有跡可循
CZ出生在中產家庭,面對94危機迅速將Binance總部遷至海外,規避政策風險
兩週內將團隊分散至東京、馬耳他,利用護照免籤優勢大展拳腳
移民經歷賦予了他靈活的全球戰略眼光
出身寒門的一些老闆,不敢冒險,更多的選擇保守策略
因爲已經在風口上賺了錢,第一時間選擇收手
後知後覺才重啓轉型,但是已經失去了大量市場
扭扭捏捏:率先考慮的是出海後的運營成本問題
當斷不斷:國內合規牌照的謠言四起,還在押寶政策能回暖

可以看出
寒門企業家將已有資產視爲生存底線:我已經賺來的千萬不能再虧回去
而中產背景者更關注機會成本:我怎麼把已有資產再擴大
這就像面前同樣是一片荊棘,前者思考的是別摔跟頭把我剛摘的果子灑一地
後者第一時間考慮的是怎麼跨過去
因爲風險承受能力的差異、眼界的不同,導致如今發展路徑大相徑庭
很多人再次創業也沒能成功,雖然是率先起跑的人,如今卻退出了行業
這不是宿命論,是發現原生家庭導致的初始參數的不同
農村家庭出身的,大多把天賦點,點在了保命、求穩、活得長久上面
這本身並沒有錯
但是這是個風險大回報高的行業,求穩就意味着失去大量機會
中產以上的家庭,因爲其成長環境中樹立的自信,在風雨中更有底氣
而農村出身的,因爲沒有雨傘,而害怕失去,更傾向於關注短期結果,限制了長期規劃的能力
tony老師前兩天說,農村出來的幣圈人勤奮 質樸 內向 自律 克己,時而自卑時而自負
唯獨就是沒有自信
這點我相信他是發自內心的
因爲在香港時候我們一起喫飯
我知道他內心豐富,以爲他很健談,但是線下很靦腆
這和我認識通過自身努力跨越階級的朋友一樣
酒後跟我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
大多描述自己童年的經歷和教育,都是父母時刻提醒他們:
“咱家沒背景,凡事靠自己,別惹事。”
這導致潛意識裏會認爲:我不配擁有大機會
“安安穩穩的賺這點就挺好”
“這女孩不可能看上我”
“雖然我比他們強,但是我不敢說出來我了不起”
這種經常性的自我暗示
導致了省錢式創業、社交怯場、習慣性低估自身價值、用超量投入的勤奮來彌補缺乏試錯資本的不足
這點我諮詢了很多人,發現經歷都差不多
很多創業者、散戶都在幣圈都賺過錢,但是因爲一些決策都沒能更上一步
有的還遭遇了資產的大幅回撤,甚至破產

如何突破原生家庭的限制?
克服階級的侷限性,是每個人都需要完成的工作
我發現有些時候,出身帶給你的認知和判斷
在面臨一些問題的時候幾乎是完全是錯誤的
因爲你沒有過正確答案的訓練
跟一些朋友調研後發現
出生的省份甚至就決定了社會階層
有的農業大省就是培養農民的,工業化強的省份就是培養工人的
中樞對每個省份的定位不同
定位不同,花費成本、給的資源也就不同
出生省份是基礎,農村家庭又把人固定在了同樣易於管理的階層
那種教育方式像釘子一樣困住一些人
地理因素、環境因素、家庭因素會讓人走上一條看似確定
實際難有長進的道路

但是好在,相比傳統的行業體系,web3的機會人人平等
一代人中總有突破環境桎梏的突圍者
只是在行業逐漸精英化的今天,需要完成一些自我重構
以前看“學習學習再學習”公衆號裏,李笑來老師講到
他出身於東北的小鎮,但是通過廣泛閱讀,建立了“概率思維”
意識到“風險可控,就不是絕對危險”,這是他在行業拿到結果的根本
他反覆強調"學習能力是唯一不可被剝奪的超能力"
出身普通,但大學讀會計卻自學編程、英語、寫作
這種能力讓他在早期接觸到比特幣時能快速理解技術邏輯,而非單純投機
在(自學是門手藝)中,他強調自學是跨越階層、獲取財富的關鍵
而且通過一些經歷後的反思,完成心裏建設,解決“不配得感”
也能避免因自卑/自負錯失機會
我認識王短鳥兄時間不長,但是我覺得他很平和很自信
因爲他能平視自己,也能平視他人
他擁有過也失去過,但是依舊有韌性的在奮鬥
他尤爲深刻的一句話就是
“我只關注我自己,你牛不牛逼有沒有錢跟我沒有半毛錢關係,惹我不爽照樣罵你”
這種灑脫的心理建設已經完成了自我重構
自卑讓人不敢開始,自負讓人無法進步
農村創業者最大的枷鎖,不是缺錢,而是內心深處那個不斷提醒‘你輸不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