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悟到了一個頂級思維,瞬間殺死了我所有的精神內耗。

這個道理就是太用力的人是走不遠的,莊子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告訴了我們徹底解決自我攻擊和精神內耗的辦法,我們都學過庖丁解牛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普遍解讀就是熟能生巧。

任何一項技能,只要你練的多了,就可以遊刃有餘,但是這種解讀完全是主流文化的一廂情願,也違背了道家的無爲思想。

莊子通過這個故事真正想傳授給我們的智慧是以無後入有間,而這六個字正是避免自我磨損的核心心法。故事裏面普通的廚師一個月就必須得換一把刀,爲什麼呢?

因爲他們操刀時橫衝直撞,只想用蠻力砍斷骨頭,於是刀很快就崩壞了,而老師傅一年換一把刀,因爲他們已經有經驗了,學會了初步的自我保存,但是因爲長期切金割肉,最終刀刃也還是會打卷。

其實這個故事裏面的牛和刀都是莊子的隱喻,那頭戴處理的牛指代的是外部世界,而那把刀就是我們橫衝直撞的,我們所有的精神內耗幾乎都是源於傳統教育灌輸的思維,覺得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們慣性的思維就是現實與理想的所有落差。

都是因爲自己還不夠努力,還不夠自律,於是逼迫自己通宵刷題,熬夜加班,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自我犧牲和委曲求全。

可是正如故事裏的刀是會斷的,人也是會支撐不住的。

現實往往沒有那麼多天道酬勤的勵志故事,更常見的情況是,還沒等奇蹟出現,我們的精神就先一步潰敗了。宰牛的廚師可以重新換一把新刀,但是我們的自我只會在一次次的磨損中徹底失去行動的力量。

當刀出現在殘破的缺口時,我們不應該責怪這把刀不夠堅硬、不夠鋒利,而應該意識到是我們使用刀的方式出現了問題,那正確的方式是什麼?


莊子借庖丁之口回答了我們,我的刀之所以能夠用19年依然鋒利如新,是因爲我看見了牛筋肉骨之間的間隙,而這個間隙對於刀刃的寬度而言是綽綽有餘的,所以我只是把刀放在了那個間隙裏,這叫做以無厚入,有間自然就遊刃有餘了。

庖丁的頂級智慧在於他發現了那些肌肉骨節之間的間隙,而現實中這些縫隙就是一切事物本身自發的規律。莊子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智慧就是尊重一切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規律做事,避免磨損,纔是城市的核心心法。

人只有在舒服的情況下,才能夠長期穩定、高質量的保持某一行爲,我們這一生中堅持最久的一件事就是呼吸,而做一件事最好的境界就是像呼吸一樣自然,把事情納入日常生活之中,不着力、不收力,順其自然,心無旁騖,不問因,不問果,日拱一卒。如此則是必有成,記住八個字,順水推舟,一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