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股市不如幣市賺錢?港股最近徹底瘋了!
一家靠賣1.7元一包卡牌的公司,居然要上市了。
它就是江湖人稱“小孩收割機”的卡遊(浙江卡遊動漫有限公司)——2024年營收100.57億元,淨利潤44.66億元,毛利率高達67.3%。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每賣100塊錢卡牌,就能淨賺67塊!
相比之下,讓年輕人瘋狂的“盲盒之王”泡泡瑪特,2024年營收130.4億元,淨利潤31.25億元。卡遊用不到泡泡瑪特80%的營收,卻賺出了1.4倍的利潤。更誇張的是,卡遊的毛利率比泡泡瑪特高出近20個百分點,堪稱“暴利中的戰鬥機”。
資本市場已經炸開了鍋。有分析預測,卡遊一旦上市,市值可能超越2300億港元的泡泡瑪特,成爲港股新的“造富神話”。畢竟,哪家公司能在IPO前就年賺44億?連騰訊、阿里都得喊聲“大哥”。
一包卡牌1塊7,掏空小學生零花錢
卡遊的“財富密碼”,全藏在一包小小的卡牌裏。
在全國的小學門口,孩子們攥着零花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貨架上的“奧特曼卡牌”。一包1.7元的卡牌,裏面可能藏着一張稀有度極高的“SSR卡”。爲了集齊整套卡牌,孩子們會成箱成箱地買,甚至偷偷拿父母的錢“氪金”。
這套路,比遊戲抽卡還狠。
家長們叫苦不迭:“孩子爲了一張卡片,能把家裏的積蓄都搭進去!”但卡遊深諳人性弱點——小孩的自控力最差,家長又捨得爲孩子花錢。靠着這種“精準打擊”,卡遊一年賣出48億包卡牌,相當於每個中國人買了3包。
更絕的是,卡遊把卡牌玩出了“盲盒經濟”的精髓。稀有卡的抽取概率低到離譜,二手市場上一張稀有卡能炒到上萬元。這種“賭博式消費”,讓孩子們欲罷不能,也讓卡遊賺得盆滿鉢滿。
創始人逆襲:從水利員到“卡牌之王”
卡遊的創始人李奇斌,其實也有一段非常傳奇的創業故事。
他原本是個端着“鐵飯碗”的水利員。90年代,家族經商失敗欠下300萬債務,他被迫下海創業。一次偶然,他發現泡泡糖附贈的卡片能勾起人的消費慾,於是用僅剩的1萬元成立印刷公司,專門製作卡片。
2013年,李奇斌盯上了奧特曼IP。他不惜代價拿下奧特曼卡牌的使用權,推出“奧特曼系列卡牌”,一炮而紅。但他野心太大,試圖打造動漫產業鏈,結果資金鍊斷裂,工廠停工,員工欠薪。一夜之間,他成了“大忽悠”,消失得無影無蹤。
直到2017年,卡遊橫空出世。李奇斌換了個“馬甲”,重新殺回市場。這次他學聰明瞭,瘋狂囤積IP——奧特曼、火影忍者、哈利波特、斗羅大陸……截至2025年,卡遊手握70多個頂級IP,覆蓋全年齡段消費羣體,被稱“最懂中國小孩的70後”。
港股IPO之路
卡遊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它抓住了兒童市場這個大風口,還體現在它的資本運作上。2021年,卡遊獲得了紅杉中國的A輪融資,進一步加快了它的擴張步伐,並在市場上佔據了71.1%的市場份額,成爲中國卡牌市場的龍頭。
然而,卡遊也並非一帆風順。早在之前,它的IPO之路並不順利。
2024 年 1 月首次遞交港股招股書,1 個多月後即因證監會境外發行上市備案補充材料要求被列入清單。監管層針對股權架構、數據安全及未成年人信息保護提出多重質疑,因未能及時滿足監管要求,卡遊首次申請於 2024 年 7 月底失效。目前公司更新招股書重啓港股 IPO,仍需直面上述問題。鑑於監管對數據安全和未成年人保護的關注度持續提升,卡遊需以切實合規措施和明確答覆提升上市成功率。
一方面,它的財務數據堪稱“完美”:2024年營收破百億,淨利潤44.66億元,毛利率67.3%,市場份額71.1%。這些數據足以碾壓90%的上市公司,難怪紅杉、騰訊搶着投資。
另一方面,卡遊的商業模式暗藏危機。
監管風險:2023年,國家出臺(盲盒經營行爲規範指引),禁止向8歲以下兒童銷售盲盒。雖然卡遊聲稱“已加強年齡提示”,但央視調查發現,其終端銷售仍存在大量違規行爲。這也是爲什麼,卡遊在更新招股書的同時,還是忍不住帶着些許的“急迫感”赴港IPO。
IP依賴:卡遊70個IP中,只有1個是自有IP,其餘全靠授權。一旦版權方終止合作,卡遊的“卡牌帝國”可能瞬間崩塌。
股權集中:李奇斌夫婦持股83.5%,IPO前三年已套現18億元。這種“一言堂”的股權結構,讓投資者擔心公司治理透明度。但卡遊顯然想趁熱打鐵——參照泡泡瑪特出海故事,把奧特曼卡牌賣向全球,繼續收割外國小孩。
隨着蜜雪冰城成功上市,港股市場的投資者開始變得更加開放,越來越多的“失敗者”紛紛準備再試一次,卡遊也決定重啓IPO計劃,於2025年4月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誰在買單?家長的“甜蜜負擔”
卡遊的成功,是年增速20%的兒童消費市場,本質上是抓住了中國家長的“焦慮”。
如今中國0-15歲兒童達2.45億,年輕父母願意拿出家庭開支的30%-50%投入到孩子消費上,寧可自己省喫儉用,也要讓孩子“不落後”。這種心態,催生了一個規模近6萬億元的兒童消費市場。
而卡遊精準拿捏了這種心理——用隨機性刺激收集欲,用社交屬性製造攀比,讓小學生“一哭二鬧”逼家長買單。
但這種“過度消費”正在引發社會爭議。有家長投訴:“孩子爲了抽卡,偷刷信用卡,甚至逃課去買卡!”更有專家指出,卡牌的“賭博機制”可能誘導未成年人沉迷,影響身心健康。
未來之路:從“卡牌之王”到全球巨頭?
卡遊的野心,遠不止於國內市場。
它正在複製泡泡瑪特的出海路徑,把卡牌賣到日本、韓國、東南亞。2024年,卡遊與孩之寶合作,獲得小馬寶莉的全球授權,英文版、日文版卡牌已在海外發售。在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上,卡遊的國潮卡牌也受到外國收藏者的青睞。
如果一切順利,卡遊可能成爲中國首個“卡牌跨國巨頭”。但這條路並不好走——日本有寶可夢、遊戲王,美國有萬智牌,卡遊如何在成熟市場撕開一道口子?
結語:小孩的錢,到底能賺多久?
卡遊的IPO,是資本對“兒童經濟”的一次集體押注。
它的成功,證明了“小孩的錢最好賺”;它的爭議,也暴露了商業模式的道德風險。當我們驚歎於44億淨利潤的同時,更應該思考:這樣的“暴利生意”,能持續多久?
或許,卡遊的故事,只是中國消費市場的一個縮影。在“內卷”的育兒焦慮下,家長們正在用真金白銀,爲孩子的“快樂”買單。而資本,永遠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