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Justin Bons,Cyber Capital創始人
編譯:Yuliya,PANews
所謂的“比特幣DeFi”其實根本不存在。不管是BitVM、BitcoinOS、Rootstock還是Soveryn,這些項目要麼極度中心化,要麼完全不切實際。經過深入研究後,真相令人震驚,這些項目的許多宣傳幾乎可以稱爲欺詐。
比特幣無法支持DeFi的根本原因
比特幣之所以無法實現真正的DeFi,是因爲它缺乏圖靈完備的虛擬機(Turing-complete VM),簡單來說,它無法像以太坊或Solana那樣支持複雜的智能合約。這就意味着,無論項目方如何宣傳,比特幣都不具備DeFi所需的核心能力。
DeFi的“De”代表“去中心化”。而目前所有號稱“比特幣DeFi”的項目本質上都很中心化,這種行爲誤導了用戶,也讓投資者損失了數億美元。
BitVM
BitVM聲稱可以通過“樂觀雙方計算”(optimistic two-party computation)在比特幣上實現智能合約,類似於許多以太坊二層網絡(ETH L2)的運作方式,涉及一個“證明者”和一個“驗證者”。然而,與大多數中心化的ETH L2不同,BitVM的中心化程度更高,因爲其"驗證者"也是基於許可制的。
在大多數ETH L2中,如Optimism,即使中心化的"證明者"試圖作弊,用戶仍可提交欺詐證明。而BitVM則不同,它只有一個經過許可的"驗證者",這實質上構成了一個高度中心化的系統。
實際上,BitVM依賴於由單一權威選擇的受信任方運行的兩臺計算機,這幾乎是最中心化的形式。儘管BitVM2計劃使“驗證者”去許可化,但這僅在初始設置之後纔可能實現,初始配置仍需一組具有許可的參與者,並需要“1-of-n誠實假設”。當前部署的實際情況使得這些未來承諾顯得無關緊要。
此外,BitVM系統效率極低,這是因爲比特幣(BTC)沒有圖靈完備的編程語言,但理論上可以通過簡單的開關實現任何功能。BitVM試圖通過在爭議情況下將操作碼串聯在一起併發布到taproot交易中來實現這一點,使用布爾邏輯(Boolean Logic)將操作碼組合爲邏輯門。然而,這種方法顯得過於複雜且低效。
然而,這種解決方案極其不切實際,因爲它效率低下幾個數量級,需要非常強大的計算機處理,從而導致顯著的中心化壓力,即使這兩個計算機是無需許可的。這也嚴重限制了系統容量,因爲圖靈完備虛擬機的等效處理僅需少量資源,使BitVM相比之下難以擴展。即使忽略BTC本身缺乏支持大規模BitVM的能力,仍可解釋爲何BitVM採用樂觀模型,因爲所需處理量過於龐大,導致其目前和未來處境堪憂。
Rootstock
Rootstock是一個與BTC連接的側鏈,主打智能合約功能。但它依賴於一個“許可制聯合體”(federation)來維護雙向錨定(2-way peg),也就是說,這個聯合體可以審查甚至竊取用戶資產。
雖然Rootstock本質上和銀行無異,違背比特幣去中心化的初衷,但Rootstock至少在項目介紹中承認了自己的中心化特性,至少在態度上算是誠實。
Sovryn
Sovryn其實是構建在Rootstock上的依賴其智能合約與錨定機制,因此同樣高度中心化。
然而它在官網上卻聲稱自己“去中心化”並提供“比特幣原生交易”,這顯然是一種誤導。更令人警惕的是,Sovryn背後團隊還參與了下一個項目BitcoinOS。
BitcoinOS
BitcoinOS是目前這幾個項目中最誇張的。它宣稱自己解決了所有以太坊都沒解決的問題:隱私、跨鏈、無信任橋接、甚至“真正的Rollup”等。
但事實卻是,其白皮書存在嚴重信息缺失,完全迴避了項目設計中關鍵的“鏈下執行”部分,而這正是引入信任風險的核心所在。
BitcoinOS採用的仍是類似BitVM的“證明者-驗證者”結構,且文檔中完全沒有提及如何實現驗證者的去中心化。這一“刻意的遺漏”極具欺騙性,暗示其驗證者仍是中心化控制。
此外,該項目聲稱支持“比以太坊更高級”的Rollup,但在技術上卻根本無法實現這一目標。比特幣缺乏圖靈完備性,意味着L2的執行、排序與驗證必須全部鏈下進行。這必然要求一箇中心化順序器或聯合體介入,從而暴露出更多集中風險。
更荒唐的是,BitcoinOS的Rollup系統每六個區塊就需在主鏈上提交400KB大小的狀態證明,佔據比特幣區塊容量的10%。這使得Bitcoin OS成爲一個極其緩慢且昂貴的數據可用性解決方案,難以與其他方案競爭,也導致BTC上的DeFi不僅完全中心化且不安全。然而這些細節在官方文檔中卻隻字未提,令人震驚。
所謂的“L2擴展”其實是一種錯覺
目前許多比特幣(BTC)"DeFi"項目都是基於"第二層擴展"(L2 scaling)的敘事延伸而來。廣義上講,L2/模塊化"擴展"試圖通過在基礎層(L1)之上構建額外層級來擴展其功能和性能。
然而,這種方法在實踐中幾乎從未成功過。將交易流量推送到另一個競爭鏈並不能真正擴展原鏈的容量,反而爲原鏈的實際使用提供了一個衰退的預兆,因爲這種做法爲"永遠不必擴展L1"提供了某種程度的藉口。
更糟糕的是,這種方式往往會通過L2代幣和股權的腐蝕性影響,徹底扭曲原鏈領導層的激勵機制。以以太坊爲例,它曾長期主導DeFi領域,但目前在“真實使用率”上已經被Solana超越。這並非偶然,而是L2敘事帶來的結構性後果。
BTC的L2擴容計劃可能導致大規模自託管變得不切實際。用戶若想掌控自己的私鑰,仍需進行多次鏈上交易以接入L2。然而,當前鏈上的容量無法支持如此大規模的操作。
舉例來說,若所有持幣者現在都想移動他們的幣,交易隊列將超過兩個月;如果全球每個人只進行一次交易,隊列將超過二十年。這意味着自託管幾乎不可能實現,大衆將不得不通過託管服務商接入,這完全違背了比特幣最初的存在意義。
爲什麼比特幣不會改變
很多人仍對比特幣未來可能適配DeFi功能抱有幻想,但深入的政治經濟分析表明,這種轉變幾乎不可能發生。
比特幣社區的治理機制異常封閉,Bitcoin Core團隊幾乎可以單方面阻止任何協議升級。例如,即便是OP_CAT這種較溫和的操作碼恢復提案,也被長期封鎖;更不用提引入圖靈完備虛擬機這類“顛覆性”提案了。因此,要指望比特幣適配DeFi,根本不現實。
這是一場“騙局循環”
圍繞比特幣DeFi的項目,實際上已經形成一種“騙局循環”:每隔幾年,市場上就會出現新一波聲稱要“在比特幣上實現DeFi”的項目,這些項目往往能從投資人手中募集數億美元。然而,它們很快就會因爲技術瓶頸、模型漏洞等問題逐漸消失。幾年後,新的項目捲土重來,針對的是一批不瞭解歷史的新投資者。
這些項目大都利用了人們對“比特幣也能玩DeFi”的幻想,但現實是,過去十年比特幣協議幾乎沒有重大技術變化。在如此多資金與資源投入的情況下仍無法實現DeFi,難以相信今天用相同的代碼還能“突然實現”。
比特幣DeFi只是幻想
在所有被調查的項目中,Soveryn與BitcoinOS最具爭議,它們的宣傳極爲誇張,卻完全掩蓋了項目的巨大權衡與缺陷。Rootstock雖然仍是中心化方案,但至少承認了這一點。BitVM則在創新上稍有亮點,但依舊無法擺脫其效率與結構的侷限。
更讓人諷刺的是,在深入研究BTC生態的L2項目後,反而讓人更加欣賞以太坊L2的透明度和自我批判精神。以太坊生態甚至有專門的“L2Beat”項目來跟蹤每個L2的風險和運行狀況,而比特幣L2則幾乎沒有類似的披露機制。
歸根結底,所謂的“比特幣DeFi”並不存在。它既無原生支持能力,也沒有現實落地路徑,完全是一種集體性的幻想,由貪婪、妄想與無知共同推動,就像比特幣自身一度所帶來的神話一樣。我們無需繼續容忍比特幣的平庸與停滯。當前鏈上已有真正的DeFi經濟,每年創造數十億美元收入——與其沉迷於幻想,不如支持真正的加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