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athan

編譯:zhouzhou,BlockBeats

編者按:穩定幣以「更好、更快、更便宜」打破傳統支付三難困境,爲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低成本、無需許可的開放式支付網絡。它們正在從中介工具演變爲主流價值載體,儘管仍面臨法幣兌換等瓶頸,但隨着網絡效應擴大,穩定幣有望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以下爲原文內容(爲便於閱讀理解,原內容有所整編):

這三大特徵使穩定幣不同於傳統支付系統,並打破了一個古老的規則:你不能一次擁有這三者。任何升級都有成本。提高質量,交付速度會變慢;加快生產,成本上升;降低成本,卓越性會下降。建設者通常會選擇優化其中一個維度——更好、更快或更便宜。

歷史上,創新者通常只能在三者中解決兩個,而無法同時解決全部問題。穩定幣解決了這一創新三難困境。

這對零售用戶來說非常重要。現在,他們可以訪問一個開放的支付網絡,全天候運行,幾秒鐘內完成結算,費用是幾分錢而非百分比。

穩定幣更好。它們代表了資金轉移的顯而易見的下一步。隨着世界逐漸全面數字化,價值本身進入一個本質上數字化的形式是理所當然的。穩定幣促進了這一演變。它們在開放網絡上全天候運行,存儲和交換價值,比法定貨幣更加簡潔。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它們,正如我之前所寫的,它們是可編程的。

相關閱讀:The What and Why of Programmable Money

穩定幣更快。結算速度取決於區塊鏈,但即使是最慢的網絡,也遠遠超過傳統支付系統。以太坊的交易大約在 12 秒內完成,Tron 大約在 3 秒,Plasma 目標是在毫秒級確認。傳統支付系統需要幾小時到多個工作日不等。更快的結算降低了機會成本,減少了貨幣風險,並且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將資金傳遞給那些在關鍵時刻需要它們的人,不會延誤。

穩定幣更便宜。無論它們存在於哪個區塊鏈上,成本結構都較輕。全球轉賬的固定手續費幾乎總是比卡網或國際銀行轉賬中包含的百分比費用要划算。在 Plasma 上,USD₮轉賬無需支付燃氣費,將邊際成本壓近零,開啓了真正的鏈上微支付領域。

更好、更快、更便宜。穩定幣解決了前面提到的創新三難困境。但爲什麼這很重要,誰將受益?

爲什麼這很重要?

穩定幣吸引了大量關注,但「爲什麼」往往被忽視。答案很簡單:因爲它們更好、更快、更便宜,它們直接服務於全球的零售用戶。

到目前爲止,我們通過創新三難困境分析了穩定幣。現在讓我們換個視角來看問題。

Mikey Kremer 精妙地總結了加密貨幣在數字世界中的重要性:

「加密生態系統並沒有發明新的金融體系;它發明了一個新的場所。通過將熟悉的服務——支付、借貸、做市——轉移到名義上『無需許可』的代碼中,項目利用了 2008 年後過度監管框架留下的空白。」

穩定幣運行在一個開放的場域,任何人都可以接入——這正是它對零售用戶最大的解鎖。

從某種意義上說,穩定幣不過是美元的代幣化形式,談不上多激進。但正如 Mikey 精妙指出的那樣:「真正的創新不是服務本身,而是無需許可就能實現服務。」

這正是穩定幣的優勢所在:它們在打破「三難困境」的同時,依然保持完全開放和無需許可。縱觀歷史,真正的突破往往來自人類協作方式的變革,而貨幣,作爲核心協作工具,幾個世紀以來始終伴隨社會共同進化。

但每一次貨幣升級,也讓價值傳遞愈發接近國家。如今的支付系統受政府相關機構監管、擁有並維護。

比特幣的一個核心理念是自由意志主義。隨着全球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將自己從國家控制中剝離出來,他們開始轉向比特幣。

如今,這種對自由的追求,也引導他們走向穩定幣。

對零售用戶而言,穩定幣更優的最簡單理由就是:它爲所有人而存在。在這個意義上,穩定幣所依賴的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無需許可的支付系統。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接入,自由地以更好、更快、更便宜的方式轉移資金。

但穩定幣並非完美方案

瓶頸問題

如果認爲一個新系統沒有任何缺陷,那就太理想主義了。穩定幣當然有其不足。其中最關鍵的瓶頸集中在「最後一公里」——即穩定幣與法幣之間的最終結算環節。主要障礙包括但不限於:

·流動性與結算問題:將大量穩定幣兌換成法幣,或反之,仍嚴重依賴分散的銀行通道與合作關係;

·出金與實際消費問題:將穩定幣便捷地用於日常消費或轉出至法幣,仍存在諸多摩擦,相較法幣仍不夠便利;

·本地監管與資本管制:許多國家尚未對穩定幣制定明確規則,部分國家嚴格的資本管制更直接限制了公民獲得美元的途徑。

由於「最後一公里」仍然依賴傳統金融系統,這一階段的全球資金流動仍不可避免地受限於舊有框架。

我相信,穩定幣最終將成爲轉移價值的默認媒介。隨着這一天的到來,這些摩擦也將逐步消除,消費者將切實享受到穩定幣帶來的全部好處。

而要實現這樣的未來,穩定幣的網絡效應必須持續放大。

網絡效應

穩定幣依賴網絡效應蓬勃發展。Monzo 聯合創始人 Tom Blomfield 這樣解釋網絡效應的本質:「網絡效應與其他增長不同——產品本身會因你的網絡中加入的人越多而變得更好。Whatsapp 和 Skype 是好例子,朋友越多,用它聯繫就越方便、越免費。」

這種機制非常適用於穩定幣。用戶數量增加,接受它的商家也增多,更多企業開始集成,整個系統的信任基礎也隨之積累。

採用路徑通常分爲兩個階段:一開始,人們接受穩定幣時仍以現金爲思維錨點;但隨着時間推移,他們出於主動選擇而使用穩定幣,因爲它確實更好、更快、更便宜。這時,網絡效應全面啓動。

隨着穩定幣網絡效應不斷擴大,它天然就更適合更廣泛的零售用戶。雖然穩定幣的使用門檻已較低,且所在網絡多爲無需許可,但其全球採用仍在逐步推進。真正推動 adoption(普及)的是兩個關鍵力量:

  • 有機的網絡效應擴散

  • 讓穩定幣更適用於日常生活的創新方式

穩定幣的未來,正在由此緩慢卻堅定地發生着。

Shhhigurh 在(穩定幣悖論)中精準描繪了這種轉變的現狀:

「穩定幣生態系統處理的交易量少於 Visa 或 PayPal,但平均每筆交易金額卻大得多。2023 年,Visa 處理了 2760 億筆支付,每筆平均 54 美元;PayPal 爲 250 億筆,平均 61 美元。而 Fedwire 則只處理了 1.93 億筆,但每筆高達 560 萬美元。相比之下,穩定幣在 2023 年處理了 26 億筆交易,平均每筆金額爲 4200 美元,正好處在零售和機構交易之間的中間地帶。」

這段話揭示了一個關鍵趨勢:穩定幣目前仍處在「中段區」——介於日常零售刷卡與機構級大額轉賬之間。它尚未成爲處理小額高頻支付的默認軌道——Visa 的刷卡和 PayPal 的點擊依然主導這個層面。

然而,由於穩定幣在成本、速度與開放性方面的優勢明顯,它進一步滲透進日常消費者支付場景,只是時間問題。

穩定幣全面普及後的世界

我曾長期思考並撰寫關於「穩定幣爲基礎的支付網絡」未來堆棧結構將如何構建。

如果穩定幣真正成爲主流支付工具,我們或許將看到一個全新的金融交互範式:

錢包 = 賬戶,無需銀行開戶,全球用戶只需一個錢包地址即可收付款;

智能合約 = 路由器,資金調配、支付分賬、供應鏈結算、金融產品自動執行,統統鏈上完成;

鏈上身份 = 信任層,社交圖譜、信譽系統與支付系統打通,身份即信用;

開放 API = 應用接口,任何產品都能直接集成穩定幣支付,無需中介機構許可;

微支付激活長尾場景,從內容打賞、創作者收入,到實時薪資發放、IoT 設備結算,都將逐步常態化。

也就是說,穩定幣不僅僅是個「數字美元」,而是打開一個無需許可、實時結算、全球互聯的金融新世界的鑰匙。

從現在的「4200 美元平均交易額」,到未來的「0.42 美元內容打賞」,這段距離,是基礎設施、監管、體驗以及網絡效應慢慢拼起來的。

我們正在目睹一個時代的建構。你準備好了嗎?

不過,我很少深入探討的是最理想的終極願景。

如果零售端的採用持續指數級增長,我們最終會迎來這樣一個局面:

穩定幣不再需要「無縫兌換成現金」作爲支撐,而是直接成爲默認的貨幣形式。每個人都把穩定幣當作底層支付層,取代法幣用於日常結算。

在這個未來世界裏:

  • 價值天然就在鏈上流轉,

  • 人們習慣用穩定幣轉賬、收款、支付工資、購物消費,

  • 商家、企業乃至政府都以穩定幣作爲主要貨幣使用,

  • 傳統法幣成爲「鏈外資產」,而穩定幣成爲現實生活中主流的「錢」。

在這樣的「理想烏托邦」中,穩定幣徹底勝利了。這不只是貨幣形態的變革,更是一個去中心、跨國界、實時可編程的金融基礎設施全面取代舊金融系統的圖景。

當然,我們尚未抵達那個未來。但你能感受到趨勢的方向:

從邊緣玩家到主流採用,穩定幣正在改寫「什麼纔是錢」這個古老的問題。

我顯然已經有點想得太遠了。那個理想的未來和我們現在的世界還有很大差距。現有的法幣系統依然讓人覺得「安全可靠」,儘管它在成本、速度、可及性方面早已落後。要實現那個未來,關鍵在於——網絡效應能否持續擴大。

傳統的網絡效應,通常發生在「圍牆花園」中,比如 Facebook、Instagram、Monzo、Revolut——用戶越多,體驗越好,但平臺是封閉的。

穩定幣顛覆了這種模式:它們運行在開放、無需許可的區塊鏈上,而不是封閉系統裏。

但即便如此,隨着越來越多人使用穩定幣支付,整體的使用體驗也會持續優化:商戶更多,接受度更高;轉賬更快,手續費更低;錢包、基礎設施和用戶界面更友好;信任和流動性都在不斷累積。

想象一下:如果全球每一個人都能隨時接入一個無國界、無需許可、低成本的支付網絡,那麼「快速便宜地匯款」將不再是特權,而是基本人權。

最後的思考

這一切之所以正在發生,是因爲穩定幣切實爲全世界的普通用戶帶來了好處:更好用,更快轉,更便宜,最重要的是:任何人,不需要許可,就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