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2021年禁止加密貨幣,中國現在卻在幕後出售大量被扣押的比特幣。中國對被扣押的加密貨幣——特別是比特幣的處理——已成爲經濟務實主義與意識形態僵化之間不斷演變的動態的焦點。儘管北京在2021年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和挖礦,最近的報告確認,中國地方政府一直在悄然清算被扣押的數字資產,以緩解日益加劇的財政壓力。這一做法發生在特朗普總統第二任期內美中貿易緊張關係升級的背景下,揭示了中國加密政策中的更深矛盾——並引發了市場誠信、全球加密戰略和地緣政治風險的問題。
名義上的禁令,實際上的銷售
中國對加密貨幣的官方立場始終如一:禁止。2021年全面禁令被視爲保護金融穩定和打擊非法活動的決定性舉措。然而,實際情況卻截然不同。
地方政府正在出售被扣押的加密資產——包括近194,000個比特幣,估計價值160億至200億美元——這些比特幣最初是從PlusToken龐氏騙局中沒收的。根據路透社和鏈上數據分析公司CryptoQuant的報告,這些交易是通過在離岸市場運營的私營公司進行的。收益據說以人民幣的形式重新注入地方預算,實際上將走私品轉變爲急需的收入。
這一做法在法律上模糊不清。2020年的一項法院裁決允許根據法律“處理”被扣押的加密貨幣,但留下了解釋和實施的開放性。沒有集中協議或監督如何以及何時清算這些資產。因此,一些城市與深圳的嘉芬翔等公司合作,悄然將持有的資產轉換爲現金。這種去中心化的資產處置方法雖然方便,但引發了對透明度和問責制的審查。
混合信號和市場扭曲
公開場合,中國堅持聲稱已將PlusToken資產轉移至國家財政。私下裏,證據卻表明情況並非如此。CryptoQuant的首席執行官Ki Young Ju分析了區塊鏈活動,並指出使用幣混合器和集中交易所來轉移比特幣——這些跡象與清算相符。他的發現表明,比特幣可能在2019年至2021年間被出售,這與政府仍持有這些資產的敘述相矛盾。
然而,社交媒體上的新討論,以及2025年4月路透社的調查,指向持續的銷售。一些消息來源甚至推測,中國可能正在出售多達500,000 BTC。雖然未經證實,這些報告反映了更廣泛的不安:沒有人知道中國內部圈子之外的加密貨幣究竟剩下多少,或如何管理。
這種不透明性帶來了現實後果。大規模銷售,即使是傳聞中的銷售,都會引發波動。2019年的PlusToken清算與價格急劇修正有關,分析師警告說,如果進一步清算繼續,可能會出現類似的模式。然而,比特幣在2025年1月的價格韌性——得益於像黑巖這樣的機構支持——顯示出成熟的市場參與者可能比以往更有效地吸收此類衝擊。
貿易戰因素
中國的加密舉措與美國的新一輪經濟摩擦並行。特朗普總統第二任期的關稅——部分高達104%——重新點燃了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和投資者情緒的貿易戰。中國對此也以關稅迴應,進一步升級了緊張局勢。
在這種環境下,清算被扣押的加密資產的決定似乎更具經濟性而非意識形態。隨着傳統收入來源受到壓力,比特幣提供了流動性,而無需新稅或借貸。然而,這也使中國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依賴一個其公開否認的資產來保持財政穩定。
與此同時,美國正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與其清算被扣押的加密貨幣,不如建立比特幣儲備。截至2025年初,美國持有超過213,000 BTC,這些比特幣是通過執法行動積累而來的。一項提議的法案,即比特幣法案,旨在每年增加這些儲備。這一長期戰略與中國的短期清算方法形成了鮮明對比,標誌着國家加密政策之間的更深分歧。
戰略影響
中國在這些銷售中獲得的短期現金,可能會在戰略定位上失去。以較早、較低的估值出售比特幣意味着可能放棄數十億美元的未實現收益。在2019年的價格下,194,000 BTC的收益價值不到20億美元。如今,這一數字將超過200億美元。對於一個尋求挑戰美國經濟主導地位的國家而言,以折扣價格清算一個抵禦審查、全球價值的資產,可能被證明是目光短淺的。
相比之下,美國將比特幣視爲戰略對衝和財務槓桿的工具。像美國法警拍賣這樣的控制性銷售,使華盛頓能夠影響市場供應,同時保留儲備。朝着正式化國家比特幣戰略的方向發展,表明人們相信加密貨幣將在全球金融中發揮長期作用——而作爲一個淨持有者,而非賣家,纔是更明智的選擇。
結論
中國的加密貨幣清算政策反映了一個政府在意識形態反對和經濟必要性之間的掙扎。儘管北京譴責加密貨幣是系統性的威脅,但其地方實體卻在悄然利用加密貨幣填補預算缺口。結果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政策——以及一個被迫應對後果的市場。
與美國的廣泛對比非常明顯。當中國在清算時,美國則在鞏固。當中國尋求短期流動性時,美國則瞄準長期主導地位。這兩種策略都有風險和回報,但只有一種似乎在打長期戰。
在一個數字資產正在成爲國家治理工具的世界裏,各國政府如何管理其加密資產不再僅僅是一個財務決策——而是一個地緣政治決策。對於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 stakes 只會越來越高。
#china $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