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策略演变 我的交易策略演變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轉變都和踩過的坑、喫過的虧直接相關,回頭看都是心態和認知的升級:
第一階段:沉迷“聖盃”,追信號跑
剛入門時總覺得“好策略=高勝率”,瘋狂迷戀各種指標組合(比如MACD+RSI金叉死叉、布林帶突破),每天盯着盤面找信號,頻繁交易,賺了就覺得策略牛,虧了就換指標。結果就是手續費交了一堆,賬戶來回過山車,還總因爲“錯過信號”懊惱,心態特別焦慮。
關鍵轉變:意識到“勝率≠盈利”,真正決定盈虧的是“盈虧比”。比如10次交易裏4次賺、6次虧,但賺的時候每次賺3塊,虧的時候每次虧1塊,長期反而能賺。這讓我從“找必勝信號”轉向“接受虧損,放大盈利”。
第二階段:聚焦“規則”,砍斷情緒
明白盈虧比的重要性後,開始制定嚴格的交易規則:比如只做自己熟悉的2個品種,入場必須滿足“趨勢+成交量”兩個條件,止損設在最近高低點外,止盈分兩批離場(一部分保本,一部分看趨勢)。但執行時總忍不住“手動干預”——比如止損快到了就加倉扛單,覺得“這次肯定會反彈”,結果小虧變鉅虧。
關鍵轉變:把“規則”當成“生命線”,用機械性執行對抗人性弱點。後來甚至用模擬盤訓練了1個月“只按規則下單,不看賬戶盈虧”,慢慢發現:當你不糾結單筆輸贏,專注於“做對的事”,長期結果反而更穩定。心態也從“怕虧”變成“怕違反規則”。
第三階段:適應“變化”,留有餘地
市場總有黑天鵝(比如突發政策、流動性驟減),再完美的規則也會失效。有次按趨勢策略做多,結果遇到極端行情跳空低開,直接穿了止損線,虧了之前3筆的利潤。這讓我意識到“策略不是死的,要給市場留容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