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Boundless 的众多技术雄心中,有一个特别复杂的目标脱颖而出:成为零知识证明系统的通用调度层。这不仅意味着连接,而且还意味着将完全不同的 zkVM(如 SP1、Boojum 和 Jolt)和谐地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去中心化的网络。这是一个优雅的愿景,但它位于深层加密工程和系统级设计的交叉点上。
挑战始于碎片化。每个证明系统实际上都是自己的宇宙——建立在不同的加密曲线、证明格式和验证逻辑之上。例如,针对以太坊上的 RISC Zero 证明编写的验证器合约,无法自动验证 Boojum 证明,而不进行完整的架构翻译。因此,Boundless 必须维护一组特定于链的验证器合约,每个系统和链都有一个。随着网络在生态系统中的扩展,这会产生一个扩展问题:每个新的链或证明系统都会增加部署、审计和长期维护的复杂性。
第二个障碍在于可验证工作(PoVW)机制。PoVW依赖于对“工作”的公平和可衡量的定义。然而,当比较不同系统时,“一个单位”的工作意味著什么?生成一个Jolt证明可能需要的时间或内存只是RISC Zero证明的一小部分。没有标准化,证明者可能会受到不平等的奖励,从而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设计一个稳健的跨系统指标,准确捕捉计算努力——同时保持加密学上的安全性——是Boundless最微妙但至关重要的工程目标之一。
整合本身是一个分层过程。每个新的证明系统都需要:
1. 适配器开发:一个定制的翻译层,将证明系统的内部逻辑连接到Boundless协议和PoVW机制。
2. 验证者部署:能够验证该系统证明的链特定智能合约。
3. 安全审计:对适配器和验证者代码库的独立审查,以防止漏洞或跨系统的利用。
Boundless旨在实现的目标超越了聚合——它是协调。如果成功,它不仅会承载多个证明系统;它将智能地对这些系统进行标准化和路由,创造一个证明生成高效、公平且最小化信任的市场,而无论底层技术如何。这种互操作性不仅仅解决了技术碎片化的问题——它还在零知识生态系统的结构中建立了弹性。
几个晚上前,我和我的朋友奥马尔在河边散步,城市的灯光在水面上闪烁,就像散落的数据包。我们在谈论Boundless——其实,我主要是在谈。
“所以,让我理清这一点,”他说,将一块小卵石跳进黑暗的水中。“这个东西……它让所有这些不同的证明系统彼此交流?”
我点了点头。“没错。就像在一个充满天才的房间里,每个人都讲著不同的语言。”
他露出了微笑。“那么,当有人开始大喊大叫时会发生什么?”
我笑了。“这正是重点——Boundless保持对话的公平、可衡量和可验证。没有人能比真相本身更大声。”
卵石的涟漪消散了,奥马尔望著静止的水面。“听起来像是每个系统都需要的那种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