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商场摸爬滚打这些年,太清楚 “出货” 比 “拉盘” 更考验功力 —— 币圈庄家亦然

他们从不怕把价格拉起来,难的是找到愿意接盘的人。所以第一步从不是画漂亮 K 线,而是 “洗人”。​

1 美元的筹码被一次次摁到 0.8 美元,有人扛不住割肉离场,却没发现持仓的心理成本已悄悄变了:

从前 1 美元是底线,如今 0.9、0.95 都成了舍不得放手的关口。

等盘面再抬到 1.5 美元,早期散户的浮盈从 100% 缩到 60%,“躺平” 的心思变成 “落袋为安”,抛压早早就卸了去。

更关键的是,震荡把犹豫的 “弱手” 换成敢追的 “强手”

割肉的人带血离场,新接盘的却觉得 “刚从底部起来”,愿意在 1.6、1.8 甚至 2 美元继续接棒。

这样庄家不用找最高点甩卖,只需在每段突破里 “边拉边派”,跟风盘自会填满流动性。​

我太懂这种 “不洗则亡” 的逻辑:

若直接硬拉,筹码会锁死,

价格翻倍却没人愿卖,只剩庄家左手倒右手;涨速一慢,100% 的浮盈会集中砸盘,庄家只能高价自购吞掉利润;

小市值代币本就深度薄,无量上涨后只剩自己的买单,最终自掘坟墓。​

洗盘看着是折磨,实则是造 “接货梯队”。

成本与情绪一步步升温,庄家才能在 “突破前高” 的欢呼声里,把顶层筹码交给最乐观的人。

别以为洗盘是抢廉价筹码,它的终极目的是造出货通道。

就像我做事业从不靠一次爆单,庄家也懂:

拉盘只需点火,离场要靠人潮,真正的利润从不在最高点,而在每一次震荡换手里悄悄落袋。@lili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