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 RWA 赛道时,我常常拿 BounceBit 与 MakerDAO、Ondo 这些项目做对比。表面上看,它们都在把现实世界资产与链上金融结合,但路径和侧重点差异很大。BounceBit 最大的特点在于 CeDeFi 架构,它通过托管与基金管理机构的合规合作,将机构级资金直接接入链上,并在此基础上做收益叠加。相比之下,MakerDAO 偏重于稳定币抵押逻辑,Ondo 强调代币化债券的分销与流动性,而 BounceBit 则把“合规托管 + 策略平台”作为核心。

这种差异的意义在于:BounceBit 的设计更接近传统金融机构的习惯。资金首先进入合规托管,再通过链上凭证参与策略,等于是在原有的风控体系之上嫁接区块链流动性。这不仅解决了机构最关心的安全与合规问题,也为它们提供了更熟悉的操作框架。比如 8 月 Prime 接入富兰克林邓普顿的代币化基金,正是一个典型的跨界合作案例。
相比之下,MakerDAO 虽然也在配置美债,但其模式依旧以内生稳定币 DAI 为中心,更适合加密原生生态;Ondo 则主打 RWA 的二级市场化,用户可以直接购买代币化债券产品,但托管和合规更多依赖外部金融机构,缺乏链上与托管环节的深度融合。BounceBit 的 Prime 模块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既保留了链上流动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又让托管与清算环节全链路透明。
从用户视角看,BounceBit 的 CeDeFi 模型有几个突出的优势:
第一,合规性。Prime 引入 BlackRock、富兰克林邓普顿等传统资管巨头,直接获得合规资产收益;
第二,效率。通过流动性凭证,RWA 资产不仅是票息来源,还能作为抵押叠加链上 α;
第三,风险隔离。托管与链上策略相互分层,出现极端情况时更易控制风险敞口。
当然,这套模式也有挑战。与纯粹的链上协议相比,BounceBit 需要协调多方托管、结算与审计,复杂度更高;而在与 MakerDAO、Ondo 的竞争中,如何快速扩展规模、证明收益叠加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市场考验的关键。
我个人的判断是:BounceBit 的 CeDeFi 架构让它在机构化赛道上具备差异化优势。短期内,它可能无法像 Ondo 那样在二级市场上迅速做大规模,但中长期来看,凭借合规性和收益模型的稳定性,BounceBit 更有机会成为机构资金进入加密的主要桥梁。
从投资角度,我会把 BounceBit 视为“合规托管+链上策略”方向的代表,重点跟踪 Prime 的规模增长和托管合作的扩展情况。如果未来更多资产被接入 Prime,并持续形成回购与收益分配闭环,那么 BB 的价值将获得结构性重估。
对比整个 RWA 赛道,BounceBit 提供的是一种 制度化与市场化并行的解决方案。它不仅在叙事层面占据了机构入口的位置,更在技术和风控上给出了落地框架。这种差异化竞争力,决定了它在未来 CeDeFi 与 RWA 融合浪潮中能否跑出独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