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再质押赛道里,EigenLayer 率先打开了 ETH 的资本效率新局面,而 BounceBit 则把这一逻辑带到了 BTC 生态。两者都以“再质押”提升资产利用率,但底层环境与设计思路却有明显区别。
EigenLayer 基于以太坊,依托其庞大的开发者生态和高安全性,为 AVS(主动验证服务)提供安全背书。但由于 ETH Gas 成本较高、网络性能有限,它更适合安全性优先的场景。相比之下,BounceBit 的切入点是 BTC 再质押,通过 CeDeFi 框架结合 CeFi 托管与 DeFi 应用,让 BTC 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获得双重收益。
更关键的是,BTC 的市值体量接近 1.3 万亿美元,但链上利用率不足 5%。这为 BounceBit 留下了巨大的增量市场空间。如果 EigenLayer 代表的是 ETH 的“安全即服务”,那么 BounceBit 更像是 BTC 的“资本增值引擎”,既提升流动性,又拓展了 BTC 的应用边界。
在我看来,EigenLayer 与 BounceBit 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 ETH 与 BTC 两大生态下的平行创新。前者强化了以太坊的安全网络,后者则释放了比特币的沉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