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这事儿,想拿到结果,就得先啃下“认知焦虑”这块硬骨头。熬过去,才算真正站到门槛里,到时候别说七位数,八位数的资产也能慢慢攥在手里。
这话,是说给正迷茫的兄弟听的。很多人总觉得,交易做得好的都是那些反应快、脑子活、技术顶尖、胜率奇高的“聪明人”。但说实话,我真不算这类人,甚至刚入行时,傻事错事没少干。我能走到今天,靠的从不是什么天赋,而是死磕到底的“熬”。
真不是自谦,我确实不算特别机灵。既做不到一眼看穿盘面玄机,也没有学啥都一点就通的本事。刚摸进这个圈子时,别人踩过的坑,我几乎一个不落全踩了——频繁交易像上瘾,重仓博弈赌运气,追涨杀跌随大流,甚至连最基本的止损都懒得设。那会儿别人说“坚持就能看到希望”,我心里清楚,自己不过是硬撑着,死扛着没倒下而已。
最磨人的,就是那段“认知焦虑期”。
19年刚入行时,我总以为亏钱是因为技术不到家。于是像疯了一样看书、学指标、扒课程,波浪理论、布林线、K线形态、均线法则、江恩图表……只要是市面上有人提的,我都像抓救命稻草似的往脑子里塞。
可学着学着,脑子反而越来越乱。指标之间打架是常事,这个说涨那个说跌;不同“大神”的交易理念更是撞得厉害,各有各的道理,听得越多越没主见。那段时间,我就在“疯狂学”“盲目试”“频繁换系统”的死循环里打转,越学越迷茫,越试越心慌。
后来才慢慢想明白: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是认知出了乱子。东西学了一堆,却不知道该怎么用;信息看了一箩筐,却没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框架。那些看似有用的知识,在当时的我手里,不过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垃圾堆砌”。
那阵子,大概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时刻。策略一次次失效,账户一天天缩水,我开始疯狂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笨?是不是天生就不适合做交易?那时候自媒体没现在这么发达,遇到坎儿连个能问的人都没有,钻进死胡同就很难再绕出来,常常盯着屏幕发呆,连饭都忘了吃。
转机,是从啃透几本书开始的。像《趋势交易法》《澄明之境》这些书,我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把里面提到的交易方法拆开来,对着历史行情一遍遍复盘。慢慢发现,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杂音”,手里攥着几个核心指标,吃透一套交易系统,专注做几个熟悉的币种,吃透一类行情,就够了。
于是狠心删掉那些花里胡哨的工具,只留下最核心的几个指标;不再追求“懂得多”,转而死磕“用得明白”。这个转变过程特别痛,像亲手砍掉自己好不容易攒起来的“武器库”,但现在回头看,必须得经历这一刀。
删繁就简之后,盘面反而看得越来越清。哪些是噪音,哪些是信号;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收手,心里渐渐有了谱。就这么一步步,才总算蹚出了自己的路。
说真的,认知焦虑这关,熬不过去,就永远只能在“换系统、换方向、换策略”的原地打转,交易之路也只会越走越窄。
所以别总觉得赚钱靠运气,说白了,就是看你敢不敢比别人多扛一点难。七位数、八位数的机会,其实每个币友都可能遇到,但能不能接住,就看你能不能熬过那些别人熬不住的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