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 的两种 “血统”,在 BitMine 与 SharpLink 身上形成鲜明对比。​

BitMine 带着华尔街的凌厉作风,像一场结构化突袭席卷市场。而 SharpLink 则像 ETH 生态的 “原住民”,慢悠悠延续着原生逻辑。​

单看股东阵容,就知道 SharpLink 的 “嫡系” 身份。Consensys 作为 ETH 联合创始人 Joseph Lubin 的心血,手握 MetaMask、Infura 等核心设施,Lubin 亲自坐镇其董事会主席,让 SharpLink 与 ETH 原生生态深度绑定。​

基础设施阵营里,Pantera、Arrington 等都是 Layer2 与 DeFi 领域的老手,为其筑牢生态根基;金融化阵营的 Galaxy Digital、GSR 等,则专攻 ETH 机构化业务,让持仓变成可增值的机构资产。这种资本网络既强化了 “ETH 财库” 故事,又为操作提供资源杠杆,成了华尔街读懂 ETH 的窗口。​

SharpLink 的持仓透着老派作风:早期 ETH 来自团队钱包转账,而非公开市场;单次买入量小但周期极长,对安全与审计格外较真。​

据链上数据,其建仓成本多在 1500-1800 美元,部分早期筹码甚至低于 1000 美元。这让 “囤币派” 股东占比极高,币价冲到 4000 美元时,出现抛压并不意外。​

6 月 12 日提交的 S-ASR 文件,允许其股票随时卖出。但这种路径藏着隐忧:囤币心态让团队太看重成本,涨价易触发减仓;信息闭环导致不爱主动营销;链上优先的习惯,让财报披露和资本运作显得滞后。​

这也解释了 2025 年三季度,面对 BitMine “披露 - 融资 - 加仓 - 涨价” 的快节奏,SharpLink 为何总慢半拍。​

持仓节奏、叙事风格的差异,根源在于出身与目的。当华尔街式突袭遇上 ETH 原住民逻辑,这两种血统的碰撞,还将在市场持续发酵。​

#机构疯抢以太坊 #ETH突破4300 #比特币市值超越亚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