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大棋盘上,币圈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政策风向转变。这一转变不仅重塑着加密货币领域的格局,还为市场参与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从高压监管到积极拥抱
近年来,美国的加密货币监管政策可谓是 “过山车” 式的变化。在 2022 - 2023 年期间,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银行加密资产及美元代币业务的监管指引,其中 2022 年要求银行开展加密业务前需强制报备,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2023 年更是将去中心化网络上的加密资产定义为 “与银行安全准则不符”,并引入 “无异议” 许可程序,赋予监管机构否决权。这一系列举措被视为拜登政府时期的 “窒息点行动 2.0”,导致为加密企业服务的银行大幅缩减,如 Silvergate 银行因 FTX 事件股价暴跌 92%,进而退出稳定币业务,多家区域性银行也纷纷关闭加密服务。
然而,随着特朗普在 2025 年重返白宫,加密监管风向发生了 180 度大转弯。2025 年 3 月,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发布新规,允许全国性银行无需审批即可提供加密资产托管、稳定币储备管理及区块链节点服务,推翻了拜登时期的限制性政策。OCC 代理审计长胡德明确表态:“数字资产必须融入美国经济。” 特朗普本人也在加密货币峰会上批评 “窒息点行动 2.0” 是 “政府武器化对抗行业”,承诺终结银行对加密企业的歧视性服务。
4 月 17 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芝加哥经济俱乐部演讲中明确监管松绑方向,承认加密货币主流化趋势,称将建立稳定币监管框架以释放创新潜力。紧接着,4 月 25 日,美联储正式宣布撤销 2022 年针对银行加密资产及美元代币业务的监管指引,废止 2023 年 “监管无异议” 程序,并退出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货币监理署(OCC)联合发布的加密资产风险政策声明。这一决定标志着三年高压期的终结,合规门槛与法律风险显著降低。
政策转向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银行纷纷重启加密服务,更多金融机构开始为交易所、稳定币发行商提供账户与支付通道,改善了法币流动性。稳定币 USDC 发行方 Circle 首席执行官 Jeremy Allaire 表示:“银行渠道恢复将加速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和 DeFi 中的应用。” 此外,特朗普政府还密集释放利好信号,如 SEC 批准山寨币 ETF、废除 DeFi 经纪人规则、任命亲加密官员等举措,叠加银行松绑政策,吸引传统资本大规模入场的可能性大增。XBIT 去中心化交易所平台分析师预测,流动性改善与监管透明化将助推比特币突破历史新高,行业进入 “合规化发展 2.0 阶段”。
不仅如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专员海丝特・皮尔斯宣布将在今年秋季率领专业团队进行为期十个城市的全国巡回访问,旨在通过深度圆桌讨论,系统性收集来自行业利益相关者、开发者和投资者的第一手反馈意见。该机构的加密货币特别工作组还对与成立不到两年、员工规模在 10 人以下的新兴加密货币初创企业表现出浓厚兴趣。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美国监管机构从传统的审慎观望转向主动拥抱创新的战略性转变。
全球:监管变革引发连锁反应
美国监管政策的转变并非孤立事件,其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稳定币生态方面,全球稳定币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香港金融管理局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超过 50 家知名企业机构正在积极申请稳定币发行牌照,其中不乏大型国有能源企业和中信集团等跨国金融巨头。相当数量的申请机构将发行离岸人民币挂钩稳定币作为最终战略目标,这一趋势有望重塑全球跨境金融格局。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的稳定币发展也势头强劲,稳定币运营商 Circle Internet Group 的市值已成功突破 400 亿美元,其发行的 USDC 稳定币在全球数字金融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对传统信用卡巨头 Visa 和万事达卡构成了直接挑战。
欧盟通过了 MiCA 法案,对稳定币发行设定了储备金要求和流通上限,以降低系统性风险;中国香港也将在 2025 年 8 月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建立起持牌发币制度。这些举措标志着稳定币正逐步走出 “监管灰区”,进入 “持证上岗” 的合规阶段。
全球稳定币格局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非美元锚定方案不断涌现,东南亚、拉美等地区推出本地货币稳定币,推动形成 “多币种、多场景、多中心” 的多极化生态。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探索以人民币为锚的稳定币路径,香港则率先搭建人民币 + RWA 双锚结构,拓展稳定币的国际化想象空间。
行业新机遇: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深度融合
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善,币圈迎来了诸多新机遇,其中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的深度融合趋势尤为明显。
富达已向监管部门提交文件,计划修改其现货比特币 ETF 规则,允许实物赎回和创建机制。这一创新举措将进一步降低机构投资者参与门槛,推动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市场的深度融合。香港地区的持牌币圈交易所也在积极准备,为机构投资者提供牌照升级、稳定币服务、RWA(现实世界资产)及代币化等一站式金融服务。随着 8 月 1 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亚洲地区的数字资产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RWA 作为稳定币背后最有潜力的新 “底层资产”,正成为新的主流选择。简单来说,RWA 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资产,比如房子、债券、电力、碳排放指标等,用区块链技术 “映射” 上链,变成可交易的数字资产。香港已把 RWA 作为 “高质量锚定” 的试点方向,正在推动绿色债券、电力收益权等资产的代币化,接入稳定币系统。据公开数据,到 2025 年 6 月,全球 RWA 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 244 亿美元,占稳定币总市值的 10%,未来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波士顿咨询预计,到 2030 年,RWA 市场有望增长到 16 万亿美元,成为稳定币生态的 “基本盘”。
此外,有消息称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即将签署一项行政命令,允许 401 (k) 退休计划投资加密货币、黄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另类资产。这一举措将扩大 401 (k) 计划的投资选择范围,为加密货币市场引入更多长期资金,进一步推动加密货币融入金融主流。
挑战犹存:合规与风险管控仍是关键
尽管政策风向转变带来了诸多利好,但币圈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合规与风险管控依旧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在反洗钱(AML)与消费者保护方面,行业仍需不断完善。未来监管将侧重 “风险分级管理” 而非全面封锁,全球加密市场或效仿美国转向 “平衡监管”,在创新与稳定间寻求新平衡点。虚拟货币交易如果被用于洗钱、恐怖融资、逃汇等犯罪行为,监管机构有权依法进行处罚。银行在实施外汇管理时,也必须根据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相关的可疑交易。
各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标准尚不统一,跨境使用常常遇到法律或合规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流通。加密货币市场的高度波动性也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风险,如何在市场波动中保障投资者权益,也是行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币圈政策风向的转变为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加密货币市场有望迎来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阶段,但行业参与者仍需保持警惕,积极应对合规与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挑战,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