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W3C DAO Research
作者:馬丁
價值 90 億美元的比特幣交易,揭開了加密貨幣世界新舊資本交替的序幕。
7 月末,加密貨幣市場見證了一場史詩級交易:數位資產公司 Galaxy Digital 協助一位「中本聰時代」的巨鯨投資者一次性拋售 8 萬枚比特幣,價值逾 90 億美元。這數字創下加密貨幣史上最大單筆交易紀錄。令人意外的是,如此龐大的拋售並未引發市場崩盤 —— 比特幣價格短暫回檔 3% 後迅速反彈至 11.9 萬美元,甚至比拋售前還高出 5000 美元。
這場交易背後,一場關於比特幣本質的爭論正在發酵,有分析師驚呼「信仰體系崩塌」,而機構投資者卻在默默接盤,當沉睡 14 年的遠古巨鯨甦醒離場,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這場資本變局?
一、巨鯨出水,90 億美元拋售的來龍去脈
這場震動市場的交易主角,是個沉寂超過 14 年的比特幣地址,該地址自 2010-2011 年間累積比特幣,當時幣價僅 1-10 美元,而如今已突破 12 萬美元大關。
根據鏈上數據分析,這批比特幣很可能是早期挖礦所得──彼時網路算力極低,一般筆記型電腦都能挖出數百枚。精妙的操作手法是本次拋售未衝擊市場的關鍵,Galaxy Digital 採用分段掛單策略:
14,000 BTC 進入 Binance
8,975 BTC 進入 Bitstamp
7,420 BTC 進入 Bybit
7,150 BTC 進入 OKX
剩餘 30,400 BTC 透過 OTC 場外交易分散
這種多通道同步操作,避免了訂單簿上的集中賣壓,堪稱「鯨落無聲」的經典案例。
遺產規劃是官方公佈的直接動機,Galaxy 明確表示,此次拋售是客戶「遺產繼承策略」的一部分,若未提前處理,在美國高達 40% 的聯邦遺產稅將吞噬數十億美元財富。
更深層的擔憂則來自監管收緊,2026 年 FATF 新規要求追溯十年以上休眠地址的交易歷史,交易所也已開始要求舊錢包用戶補充身份驗證,對匿名性消失的預判,加速了巨鯨的離場決策。
二、拋售時機,為何選擇 12 萬美元高點套現?
對於一位持有超過十年的投資者而言,此時選擇退出反映了多重考量:
財富代際傳承需求:創始階段的比特幣持有者多已步入中年甚至老年階段,將加密資產納入遺產規劃成為現實需求,當最早期的投資者開始考慮如何將比特幣作為遺產傳給下一代時,這本身就是對其價值儲存屬性最有力的背書。
市場流動性成熟窗口:當前比特幣市場深度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現貨 ETF 的普及帶來了來自傳統金融世界的機構級買盤,為大規模退出提供了流動性基礎,Galaxy Digital 作為受監管上市公司的介入,確保了交易的專業性和合規性。
價格進入理想區間:比特幣在 7 月 14 日剛創下約 12.3 萬美元的歷史新高,為長期持有者提供了理想的退出價位,技術分析顯示,比特幣在巨鯨拋售後迅速企穩,目前正在形成「下降楔形」模式,突破後目標價位指向 12.5 萬美元。
並選擇目前 11-12 萬美元價格區間離場,巨鯨展現了驚人的耐心與精準的算計。
成本與收益的萬倍差距構成套現基礎,以初始成本約 5 美元計算,8 萬枚比特幣的原始投入僅 40 萬美元,而如今價值 90 億美元,回報率超過 22 萬倍。即便以 2011 年高點 30 美元計算,收益仍高達 4000 倍。
週期頂部的訊號捕捉同樣關鍵,比特幣自 2024 年低點上漲近 7 倍,7 月突破 12 萬美元創歷史新高。多位分析師指出,12 萬美元是 2017 年多頭高點的三倍位置,有天然拋壓。巨鯨選擇在創新高後出貨,既確保利潤最大化,又利用市場亢奮情緒承接拋盤。
從市場結構來看,機構化進程提供了完美退出通道,現貨 ETF 通過後,貝萊德、富達等機構單日即可吸收數千枚比特幣,例如本次拋售期間,貝萊德 IBIT 單日增持超 3000 枚 BTC,成為重要接盤方。
而更深層的焦慮,來自比特幣原始精神的消解,隨著 ETF 、企業國庫和託管方案將比特幣納入傳統金融體系,「抗審查、去中心化」的初心被稀釋,有社群成員感嘆:「巨鯨離場印證了比特幣從個人主權工具淪為金融工程產物。」
三、市場影響,拋售衝擊波下的真實圖景
90 億美元拋售如同一塊試金石,檢驗出比特幣市場的驚人韌性。
價格層面的穩定最令人意外,儘管拋售規模佔當時流通量 0.6%(實際因 ETF 鎖倉佔比更高),比特幣僅從 118,000 美元短暫跌至 115,000 美元,幾小時內便收復失地。相較 7 月 25 日某遠古巨鯨拋售 1 萬枚 BTC 引發 10% 暴跌的場面,這次表現堪稱「軟著陸」。
籌碼轉移的本質是新舊資本的交接。鏈上數據顯示:
中本聰時代(10 年以上)比特幣佔比從 2020 年的 20% 降至目前的不足 5%
同期機構透過 ETF 持有的比特幣突破 80 萬枚(佔總供應 4%)
這印證了 Galaxy 創辦人 Mike Novogratz 的判斷:「老錢在交棒,新錢在接力。」
市場如此平靜地消化這筆史詩級拋售,揭示了四大關鍵變化:
1. 機構流動性充當「壓艙石」:比特幣現貨 ETF 的普及帶來了源源不絕的機構級買盤。貝萊德等傳統金融機構的持續買入為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底部支撐,使得市場結構已與「萬幣砸盤」即引發崩盤的早期生態天差地別。
2. 交易執行的專業化操作:Galaxy Digital 透過場外大宗交易(OTC),將巨額賣單配對給多個大型買家,避免直接衝擊公開市場的訂單簿,起到了關鍵的「避震器」作用。這展現了加密市場基礎設施的成熟。
3. 新舊鯨魚的平穩交接:CryptoQuant CEO Ki Young Ju 指出一個關鍵現象:「老鯨魚賣給新鯨魚」。鏈上數據顯示,在遠古鯨魚拋售的同時,機構投資者正積極累積比特幣,持有量達到近年高點。
4. 投資人心態走向成熟:市場開始從「他是誰,他做了什麼」的恐慌,轉向「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如何做」的理性分析。當明確這是專業機構進行的遺產規劃後,市場情緒迅速轉為「利空出盡」的正面訊號。
流動性深度的演化是核心支撐,目前比特幣現貨日均交易量超 300 億美元,8 萬枚 BTC(約 90 億)拋壓僅佔三日交易量,相較 2020 年單日 5 億美元拋售就能引發 30% 暴跌的市場,如今的深度已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隱患依然存在,比特幣鏈上活動持續萎縮,隨著挖礦獎勵遞減,若主要作為儲值資產而非交易媒介,僅靠交易費能否維持網路安全?這是中本聰願景與機構化現實間的根本矛盾。
對長期投資者而言,巨鯨退場恰是機構化紅利的開端。貝萊德等機構的持續增持,MicroStrategy 持有超 20 萬枚 BTC 的「數位資產儲備」策略,以及聯準會降息預期下渣打銀行預測的年底 20 萬美元目標,都指向更穩定的長牛格局。
這場 90 億美元拋售,實則是加密世界權力轉移的縮影,當中本聰時代的理想主義者帶著萬倍收益退場,華爾街的量化模型正重新定義比特幣的價值邏輯。
對一般人而言,與其擔憂巨鯨去向,不如關注機構入場帶來的流動性紅利,正如比特幣歷次週期所示——每次深蹲都是為跳得更高,當 9 月降息窗口開啟,新的資本浪潮或將推動比特幣衝擊前所未有的高度。
市場永遠在恐懼與貪婪間搖擺,而清醒的投資者明白:「牛市總是在懷疑中成長,在狂歡中終結。」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PANews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出處:W3C DAO Research)
〈90 億美元鯨落無聲:22 萬倍收益離場背後,是比特幣新舊資本在交替〉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區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