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Solana生态里meme代币发行热潮的背后,藏着一种高度协同的套利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部署者通过资助“狙击钱包”,在代币上线的同一区块内低价抢购,然后快速抛售,以此从散户那里榨取退出流动性。
Pine Analytics的最新研究发现了这种系统性、规模化且利润很高的操纵行为。仅过去一个月,就有超过15000次代币发行涉及其中,实现的利润超过15000 SOL。
核心运作机制
1. 同区块狙击
狙击者要在代币部署的同一区块内完成买入,得满足几个条件:
- 提前知道代币合约地址;
- 提前签好交易;
- 和部署者共享基础设施,或者在链下进行协调。
这种“零延迟”的操作,基本上不可能是自然交易,这也成了识别内部操纵的关键标志。
2. 资金链追踪
- 部署者在代币上线前,会直接给狙击钱包转SOL作为启动资金;
- 狙击完成后,赚来的钱会通过链上交易回到部署者的关联地址。
案例:有个部署者给3个钱包转了1.2 SOL,这些钱包在代币“SOL > BNB”上线后,马上抢购然后快速抛售,配合着完成了退出。
3. 混淆手段升级
- 多跳转账:资金会通过5 - 7层临时钱包中转,这样就能掩盖最终狙击者的身份;
- 多签名交易:部署者一次给多个钱包注资,分散买入来制造市场很火的假象;
- 一次性钱包:狙击之后,钱包就不用了,以此躲避链上分析。
数据洞察:规模化与高盈利性
- 规模:有15000多次代币发行涉及到4600多个狙击钱包和10400多个部署者,占Pump.fun总发行量的1.75%。
- 盈利:
- 狙击的成功率高达87%,净利润超过15000 SOL;
- 单次狙击的收益大多在1 - 100 SOL之间,有些能超过500 SOL。
- 行为模式:
- 时间集中:活跃的高峰在UTC 14:00 - 23:00,也就是美国的工作时间,到了夜间几乎就没什么动静了,这说明可能是人工操作,或者是定时脚本在运行;
- 快速退出:55%的狙击在1分钟内就清仓了,85%在5分钟内完成,90%只需要1 - 2笔交易就能抛售完。
对生态的影响
1. 市场扭曲
- 早期虚假的交易量会误导散户,让他们觉得这是“热门代币”;
- 散户成了部署者和狙击者的退出流动性,要承担价格暴跌的风险。
2. 信任危机
- 像Pump.fun这样的平台,因为发行机制门槛低而被滥用,这削弱了链上代币发行的公信力;
- 如果不加以监管,Solana的meme币生态可能会变成“收割游戏”。
应对建议
1. 协议与前端改进
- 预警系统:实时监测代币早期的持仓集中度,给部署者的关联钱包打上标签;
- 延迟机制:在代币上线后设置短暂的冷却期,限制同一区块内的交易;
- 透明度工具:向用户展示代币的“内部人持仓比例”,并提示资金链风险。
2. 社区与监管行动
- 开发者需要公开狙击套利的数据分析工具,让散户提高警惕;
- 交易所可以下架那些有明显操纵痕迹的代币,切断套利变现的渠道。
结论
Solana的高吞吐量特性被恶意利用,形成了工业化、自动化的代币狙击套利网络。虽然目前的研究只揭露了直接资金链这种“低端”的操纵,但它的规模已经暴露了生态的脆弱性。
未来,需要结合更复杂的链上分析(比如多跳资金追踪)和协议级别的防御,才能阻止这一“退出流动性机器”继续蔓延。
(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规,远离非法金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