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你是个小老板,给客户开了张10万的发票,约定60天后付款。传统银行不理你,但Huma能把这笔“未来收入”变成链上抵押物,立刻给你换成USDC(稳定币),手续费扣点后9.9万秒到账。
案例2:你是自由职业者,每月稳定赚5千美金。Huma不看你的车房抵押,而是把你的收入记录变成信用额度,缺钱时直接借出USDC应急,利息比信用卡低一半。

底层逻辑:Huma把现实中的“应收账款”搬上区块链,变成可融资的资产。不靠炒币质押,而是实打实用现金流造血。
我的观点:这模式戳中了传统金融的痛点——中小企业融资难、个人信用不被认可。Huma等于开了个“链上当铺”,但押的不是实物,而是你未来能赚到的钱。
为什么说它狠?不是改良DeFi,而是重构金融管道
传统DeFi玩法是“拿币押币借币”,本质还是币圈内循环。Huma不同:
抢银行生意:跨境支付用SWIFT要3-5天,Huma靠Solana链实现秒级结算,手续费从1%-3%压到0.1%以下。
零违约纪录:目前处理超45亿美元交易,坏账率为0。靠的是链上风控+真实资产背书,比纯抵押借贷更稳。
收益来源真实:用户存USDC赚的10.5%年化收益,不是来自代币通胀,而是企业支付的垫资手续费。
我的观察:大部分RWA项目还停留在PPT阶段,Huma已经跑通商业闭环——它收购了持牌支付公司Arf,打通了法币进出通道。合规落地能力,才是它最大的护城河。

最近为啥火了?因为动作太密集
撒钱拉人头:
搞了“Feathers积分”,存USDC就能拿积分,早期参与奖励10-25倍加成,积分未来能换HUMA代币;
和AI平台Kaito合作,拿5000万枚HUMA奖励内容创作者,社群病毒式传播。
大佬站台资源强:
融了4600万美元,资方包括Circle、Solana基金会、Galaxy Digital——全是支付和链上结算的嫡系部队;
深度集成Solana生态,用Jupiter做交易聚合,$PST存款代币可直接换USDC9。
代币设计压抛压:
HUMA总量100亿枚,但初始流通只放17.33%,团队和投资人代币锁到2026年;
协议50%手续费回购销毁HUMA,通缩模型对抗通胀。
我的判断:这波热度不是纯炒作。Huma用传统金融的稳健打法结合Web3的效率,正在吃掉传统支付市场的缝隙需求。

HUMA还能上车吗?关键看三点
估值不算高:
当前流通市值1.19亿美元,完全稀释估值约6.7亿。对比RWA龙头MakerDAO,若吃下1%跨境支付市场,空间可见。
赛道刚起步:
PayFi(支付金融)全球市场超30万亿美元,Huma目前只切了企业垫资这个小口,未来可扩到贸易融资、信用卡清算等场景。
风险要盯紧:
2025年8月有2亿枚私募代币解锁,可能砸盘;
链下数据依赖合作机构验证,存在造假或违约黑天鹅。
我的策略:不All in,但必跟踪。Huma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把“链下收入→链上信贷”的流程规模化。如果明年用户量破百万,它可能就是RWA赛道第一个跑出来的基础设施。
最后说句大实话
币圈99%的项目靠情绪拉盘,但Huma在干脏活累活:对接企业发票系统、啃跨境支付合规、打通银行通道。这种项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就成了PayFi赛道的水电煤。
#加密立法新纪元
想知道更多消息?关注缠敛,缠敛天团每日都走在消息面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