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十数据

 

从南非到马来西亚,与白宫谈判贸易协议的各国谈判者们得到的「奖励」是:在高压环境中多等待三周。

 

周一,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延长各国达成双边贸易协议的截止日期,此次延至 8 月 1 日。他的声明带着威胁意味——在给多国领导人的信函中称,下月起这些国家的出口将面临 25%至 40%的关税。

 

市场分析师 Gabriel Rubin 表示,这实则是对其「解放日」关税威胁的重申,而他这种「打地鼠式」的诉求,预示着即便达成协议,前景也不容乐观。

 

Rubin 指出,日本和韩国的经历堪称前车之鉴。特朗普 4 月的贸易声明中,分别对两国加征 24%和 25%的关税,随后为谈判而推迟实施。此后,他又抱怨日本进口的美国大米和汽车太少。

 

但事实上,日本免税进口的大米中,已有一半来自美国;而美国对全球的大米出口总额仅约 20 亿美元,远低于 2019 年日本旅游业为美国经济贡献的 130 亿美元(美国国务院数据)。即便如此,特朗普及其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仍揪着这一问题不放。

 

韩国的遭遇则体现了「未能满足特朗普突发奇想」的代价。韩国与美国 2012 年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并未阻止如今特朗普的全面施压。当前,特朗普的议程可能阻碍韩国工业巨头在美国扩大产能——近期电动汽车补贴削减,已可能冲击韩国电池制造商 SK On 和汽车厂商现代等企业。

 

对小国而言,满足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更是难上加难。以老挝为例,2024 年该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额为 4000 万美元,而对美出口额达 8.03 亿美元。这一规模在美国 1.2 万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逆差中微不足道,但特朗普承诺对其出口加征的 40%关税,对老挝 160 亿美元的经济体量而言,影响却极为重大。

 

除了下调尚未实施的关税以外,各国达成「协议」能得到的实惠其实很模糊。以越南为例,特朗普宣布的临时协议中,不仅设定 20%的关税,还针对「经越南转口的他国商品」加征专门关税。

 

而周一针对未达成协议的韩日,特朗普宣布的条款同样包含这种「转口税」,外加 25%的基准税率。据白宫称,越南甚至已将对美商品的关税降至零。

 

与此同时,特朗普不断盯上新的「眼中钉」——比如威胁对金砖国家额外加征 10%的关税。这种混乱局面能否真正终结,仍是未知数。

 

对各国而言,最佳结果或许是像美国与英国达成的框架协议那样:仅放宽部分贸易壁垒,其他变动甚微。尽管如此,这仍然是眼下的小胜,也无法保证特朗普未来不会变卦。